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首页>传媒视点 > 正文

媒体视点(2009年11月上)

2009-11-20 17:28:15

来源:   作者:

摘要: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非时政类报刊转制即将全面铺开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最近透露,国家将对那些效益较差、资不抵债、人才缺乏、发展难以为继,或者存在严重违规行为,或者主管部门或主办单位不愿意继续办下去的新闻出版单位,下决心停办退出一批。同时,对那些实力较强、基础条件较好的新闻出版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在安排重点项目、配置出版资源、上市融资等方面予以支持。
  “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已进入向纵深发展,向面上铺开的新阶段。”柳斌杰说,截至今年9月,全国已有上千种经营性报刊完成转制,49家党报党刊集团实现宣传编辑和经营业务相分开,经营部分正在转企改制。中央和中央各部门各单位报刊出版单位分类改革方案即将实施,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工作已蓄势待发,即将全面铺开。到2011年年底前,所有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将基本完成转制任务。
  (中国青年报/2009-11-1)

  总署决定建设新闻出版业发展项目库
  10月13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出《关于建设新闻出版业发展项目库的通知》(新出字[2009]311号),为贯彻落实《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研究决定建设新闻出版业发展项目库(以下简称“项目库”)。通过项目库的建设,有效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为政府确定实施国家重大新闻出版项目、确定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对象提供决策依据和信息支撑。
  通知说,各图书、报纸、期刊、电子音像、网络出版,印刷复制、发行、科学研究等新闻出版单位以及各有关单位和个人均可提出新闻出版重大项目申请或建议。
  通过新闻出版总署组织专家评审的项目,按照项目的类别,分别入库管理。对公共服务属性清晰、且对行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的项目,新闻出版总署将协助做好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争取进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项目库;对具有一定公益性的产业项目,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推荐,为项目实施争取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对发展前景良好的产业项目,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协助做好科学论证和项目包装工作,积极组织对外发布推介,实施融资。对列入新闻出版总署项目库的新闻出版单位,在出版资源的配置上将视情况给予倾斜。
  (新闻出版总署网站/2009-10-21)

  《中国经济周刊》:产权改造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
  我们不否认中国的文化产业是在特殊国情下背负特殊使命的特殊产业,只不过,伴随形势变迁,文化产业的“产业”本质终究会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不断凸显,而这种第一性的本质归位,决定了文化产业同样需要经受市场环境的考验,以及接受市场逻辑的支配。
  所幸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而其之所以新的最突出标志,是开始抓住产权改造这一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
  受制于时代局限,此前我国文化事业单位资本结构极其单一,政府不仅拥有文化领域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同时还掌握着此类资产的经营权和监管权。不客气地说,这种三权不分实质正是我国文化产业种种流弊的最大诱因。恰与中国文化产业既弱且散的落后局面成鲜明对照,发达国家的一大批文化传媒产业巨头迅速形成了多介质、多层次、全方位的业务架构,而这种高度体现为技术融合、功能融合、企业融合、市场融合的产业趋势,必然要求文化企业的筹资模式与治理结构同步实现质的飞跃。身为不断崛起中的大国,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努力不可能背离大势所趋而取得成功。
  当然,应该看到,围绕产权改造而展开的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虽然总体上不可逆转,但在具体实践中仍然大量存在不确定性,这主要是因为在政府和资本的博弈中,政府与资本往往各有各的价值取向,各有各的行为方式。因此,如何在双方的博弈中取得平衡,政府在文化体制改革战略重心移转后应如何发挥作用,长期作为改革主导者的政府部门行船至此,唯有心念不进则退,方能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国经济周刊》评论员/ 《中国经济周刊》2009年第40期)                                                                                                    

  《人民论坛》:媒体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生产
  一直以来,中国的电视台、电台、报刊等主流媒体,主要承担着面对国内进行宣传和导向的职能,这直接导致了媒体民族主义话语和国家主义话语的泛滥。由此,中国的主流媒体当前面临两种挑战:即民间媒体与西方媒体的挑战。10月9日,世界媒体峰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这次峰会显示了中国媒体文化生产的一次重大转向:一直遵循国家主义生产原则的国内主流媒体,将慢慢融入到全球媒介文化话语之中,并逐步参与全球媒体文化的竞争。
  与之相应,中国媒体文化的全球化生产,还意味着逐步放弃“宣传”、“灌输”这些观念,而代之以“对话”、“沟通”等种种姿态。中国传统媒体生产过分强调的舆论宣传方式,往往不能被媒体文化发达国家的人们接受,从而丧失客观、公允的可信感。事实上,任何国家的媒体生产都是其国家利益的宣传,只不过,在全球化时代,这种宣传的策略不能再采用传统中国媒体的方式,而是必须通过对话和沟通的形式来达成共识。对于国内,这种“对话”和“沟通”的话语姿态也会相对弱化国家主义的话语色彩,重建主流媒体的公众可信度。
  (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周志强/《人民论坛》2009年第25期)

  尹明华:正面不一定正确,正确不等于有效
  全国党报高峰论坛10月29日在南方日报社举行。以下为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尹明华的演讲摘录:
  党报发展必须抓紧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党报上下和内外评价一致,不能只圈内评价或者仅仅行政评价,也要看市场评价是什么样的;
  第二,对外宣传和自身发展的一致,我们对外宣传科学发展,引领整个社会发展越来越好,而我们党报自身的发展,如果不能用自身的发展去证明我们自己所宣传的,那么我们所做的宣传就不具说服力;
  第三,进一步增强市场的接受度和认可度;
  第四,突破目前报纸正在面临的发展瓶颈,这个瓶颈是全世界都在共同面对的。
  目前正在考虑以下问题:
  第一,正面不一定就是正确的。我们坚持正确的导向本身有丰富的含义,不仅仅是以正面报道组成,而且也由监督组成,由有分寸感的批评报道组成。
  第二,正确也不等于就是有效的。我们要提供的正确还必须由市场来说,它是有效、有用的,被证明是正确的。
  第三,导向不等于就是要求。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社会的接受度是取决于普适的标准,不能用行业内部的话语或者是标准。
  第四,权威不等于就是权力。
  第五,接受也不等于就是传播。
  第六,数量不等于是影响。片面的追求发行量并不等于是影响力。
  第七,影响也不等于就是宣传。
  第八,理论不等于就是实践。任何党报或者任何报纸发展到最后,应该是由社会和实践的评价来决定。
  (南方日报/2009-10-29)

  媒体不能有意无意地放大社会的“恶”
  呼和浩特越狱案中四名年轻越狱者的形象越来越立体化了。几家媒体分别以深度报道的形式对这几名越狱者的家人朋友进行了采访,还原着他们曾经走过的人生版图:“花样男孩”、“口碑挺好,挺和善的”、“老实巴交”——这些都是四名越狱者曾经拥有过的品质。说不上这是刻意美化,我们也相信“他们曾经都是好孩子”。但是,如果都把犯罪的原因归结于贫穷,就失之简单了。一个人犯了罪,身边人当然有权利去追忆他曾经的善良,或者困苦。但有必要警醒的是,他曾经的善良或者困苦并不该成为我们“宽容”其犯罪的理由。媒体对犯罪者的立体化报道并没有错,关键是不能有意无意地放大社会的“恶”,进而使受众觉得,他们犯罪的主因似乎不在个人,而是社会造成的。
  在一个文明理性的社会里,对待犯罪者确实不该简单将其丑化甚至妖魔化。但是,过分展示犯罪者曾经的善良与生存的无奈,也未必就是客观。即便是想通过展示犯罪者犯罪的社会性因素,进而谋求社会中低洼缺陷的有效弥补,这样的途径也不见得合适。相反,倒有可能激发起更多社会情绪。
  (原题为《生活困苦不能成为犯罪理由》;陈方/新民晚报2009-10-30)

  司法与媒体:“冤家”还是战友?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景汉朝10月13日在《人民法院报》撰文指出,传媒监督和独立审判是一对天然的矛盾,近年来,一方面,有些司法机关和司法工作人员在思想上对传媒监督还有一种抵触情绪,司法程序不规范、不合法,妨碍了传媒监督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有些传媒监督不够客观,“越位”现象比较突出,有的对司法机关正在办理的案件乱加评论,甚至贸然下结论,干扰司法机关依法办案,影响司法公正。现在发展起来的网络媒体,干扰尤甚,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这一说法,引发了学界、业界对司法与媒体关系的热议。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董天策教授认为:“对那些可以公开审判的案件,就应该公开审判。而既然是公开审判,理论上说社会公众都是可以知道的,也都是可以公开报道的,传媒和公众都享有知情权。但是现在部分法院的限制还比较多,当今是信息化社会,不管是行政、立法还是司法,都应该更加公开,更加透明。”
  广东省律师协会行政法专业委员会主任何富杰认为:“媒体其实就是一个信息的平台,把案件事实摆出来,把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声音摆出来,交给读者,让他们凭借自己的认知水平去判断。媒体本身不应该做判断,更不能对案件的判决结果进行预测,审判权是法院专有的。现在部分媒体自己去做判断,把强烈的倾向性带进了文章中,甚至代为‘审判’,这就是一种‘越位监督’。从长远来看,这对司法权威的树立没有任何好处。”
  羊城晚报记者鲁钇山认为:司法与媒体必须互动。纵观中外,司法的进程都是司法机关与主要通过媒体表达的民意的不断沟通、互动的过程。媒体要坚持客观的舆论监督,法院可以听取各种声音但要坚守独立审判,这是两者各自的本分。而在此基础上,通过两者的互动,民意与司法才能不断趋于统一。
  (羊城晚报/2009-10-29)


  来源:青年记者2009年11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