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首页>传媒视点 > 正文

传媒视点(2013年2月上)

2013-03-07 14:16:48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

摘要:

  刘云山:要善于发现问题回答问题
  1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党的十八大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要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把当代社会的主流展示好,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好。要在更高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规划,提高改革措施的科学性协调性,推动文化实现科学发展。要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崇高理想追求,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文明社会道德风尚。
  刘云山强调,在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条件下做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树立政治意识,对于党的基本政治路线、重大原则问题、重要方针政策,要有正确的立场、鲜明的观点、坚定的态度。要树立服务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努力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要树立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集聚推动发展的正能量。要树立改革创新意识,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内容形式创新、方法手段创新,不断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与时俱进、健康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2013-01-05)
  
  
  新闻宣传管理者要跟上时代节拍
  元旦的钟声尚未从耳畔消失,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如何跟上时代节拍,又成热议话题。刘云山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强调的“政治意识、服务意识、问题意识、改革创新意识”,尤其是重提“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要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与时俱进,释放许多意味深长的信号。
  某种角度看,这也是新一届领导集体“求真务实”作风向宣传文化战线的延伸。一个多月来,“中国梦”点燃百姓情怀,“不封路、不清场”传递作风转变。冒雪走入大山询问百姓“恼火事”,掷地有声宣示深化改革——这扑面而来的清风、坚定有力的步伐,令无数人心中升腾“我们离梦想从未如此接近”的信心。
  聚首京城的各省市宣传部长们,想必也感受到了这强劲的节拍。一个国家要发展进步,离不开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引领;一个社会要和谐稳定,必须靠良好舆论环境来支撑。当此之际,各地宣传战线的管理者能不能踏准中央的节拍、顺应时代的节奏,不仅关系新一届领导集体树立的务实开明形象,更关乎改革开放大业的推进、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
  在我们党领导下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时期,思想文化宣传无疑起到舆论先声的重大作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以“一支笔”唤起工农千百万,成为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上世纪70年代末,是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推动了改革开放大幕的开启;新世纪以来,从提倡“三贴近”到践行“走转改”,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营造了良好氛围。
  然而,当下摆在新闻宣传管理者面前的考验,前所未有。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凝聚共识的任务更加艰巨。壮大主流思想变得异常重要。也因此,那些不利于打通心结、凝聚共识的僵化观念,那些放任信仰缺失、价值迷失、信任流失的错误行为,那些手段单一、自以为是的生硬说教,都应坚决摒弃。
  由此观之,中央领导强调“四个意识”,提出宣传思想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可谓点中要义。思想文化战线的管理者不妨思考探索:社会观念多元多样,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让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内化为群众的认同感?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可以让党心与民意同频共振?面对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如何发挥舆论监督的建设性作用,解疑释惑、疏导情绪、培育良好社会心态?传播技术、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发生变化,如何强化受众意识、时效意识、服务意识,集聚推动发展的正能量?
  “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递好,把当代社会的主流展示好,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好。”实现这些“好”,唯有更深入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唯有更坚定地站稳立场、直面问题、改革创新,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节拍。
  (陈焜/《人民日报》2013-01-07)
  
  
  政府已不可能完全控制舆论
  长期以来,我国绝大多数地方政府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已经形成了一套几乎相同的固定模式,无非是封锁消息、私下赔偿受害者、缉捕嫌犯。他们寄希望于通过这样的手段来降低社会关注度,进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得事件及其影响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不至于影响自己的升迁。
  然而,在网络时代,特别是自媒体时代,这样的处理方式已经过时了。传统的官办媒体发挥政府与民众联络人的功能已经渐渐弱化,政府已经不可能完全控制舆论。坦然面对事件、公开面对公众、真诚回应质疑,才是政府与民众互动的最佳方式。                (冠球/《中国人大》2012年第24期 )
  
  媒体还能读懂中国吗
  笔者一向认为转型中国存在大量问题,媒体对其批评并鞭策政府和全社会积极改进是必要而必须的。简言之,对“问题中国”揪住不放,只要出发点是善意的,那叫天经地义。但值得我们媒体人自省的是,“问题中国”只是国家的次要面而非主流面。中国的主流面是这个国家每天、每月、每年都在致力于进步,都在不遗余力接长中国的各种短板。一言以蔽之,我们所处的国家绝非全眼漆黑,“进步中国”才是这个国家的主流面。否则,甭管人们以怎样的理论、工具、标尺衡量和解释中国,都无法回答今日中国的国际地位是如何实现了天翻地覆般的跃升。
  过分夸大“中国问题”或“中国进步”,都不利于“中国共识”的积淀,在信息开放和传播尚处于摸索阶段的中国社会,若任由以揭黑为唯一目的的倾向继续不加约束地放大,极不利于中国社会形成继续前进必需的社会共识。毕竟,国家进步不是揭丑“揭”出来的,而是埋头实干“干”出来的。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务必清醒认知的是,言论的开放也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法它能促进社会进步。1月16日《环球时报》刊发《扎堆的坏消息并非中国缩影》的社评。该文第六段写道:“中国是巨型社会,现实分散而复杂,而舆论的集合性却越来越强,不平的事情到中国全境去找,即使中国在进步,它们也要多少有多少。因此媒体揭露问题的多少并不取决于中国现实的严峻性,而更多取决于中国媒体的开放度。”笔者相信,对这段文字抱定不以为然甚至不屑者并非个别,但无论你持左、中、右立场,它都值得所有人深思。
  新世纪以来,中国传统媒体的开放程度史无前例。可言路的开放并没有带来传统媒体从业者的“幸福感”,甚至相反,这是为什么?在集体抱怨之后,全体传统媒体人是否做过深入的检点与自省?业内谁敢说传统媒体人“10年未涨工薪”,全是受到新媒体的冲击?!
  中央为何要倡导传统媒体“走转改”?还不是因为越来越多的报道只是依赖道听途说、网上信源拼凑、张冠李戴、似是而非的东西。很多报道所涉及的信源提供者以某知情人士、某消息人士、某圈内人士代称。更有不少报道五官不全(5个W),读者若稍作细读,内容的真实性根本经不起推敲。久而久之,传统媒体、记者包括新闻报道,其社会公信力就会呈常年性流失。说句让我们媒体从业者不太愿意接受的大实话,今天国内传统媒体从业群体的社会形象,比官员群体、医生群体、教师群体的形象高尚不到哪里去!
  概言之,“两个中国”都客观存在。“进步中国”的盘面明显大于且越来越大于“问题中国”是客观事实。如果传统媒体人仍然看不清或者不屑于看清这一基本事实,辨别“两个中国”就只能靠受众自己。如是,传统媒体和媒体人必将进一步被社会边缘化。而情绪的焦虑与报道的偏激犹如逆螺旋,将使广大受众和商业广告对传统媒体“越离越远”。
  (东方早报首席评论员鲁宁/观察者网2013-01-17)
  
  
  面对问题,媒体应有温度厚度深度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马克思的这句话迄今光芒不遮。处于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这个时代提出了许多值得重视的问题。媒体人带着“问题意识”发现社会、记录时代、推动发展,是一种态度、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责任。
  练就一双慧眼,重新发现社会。兰考孤儿收养所的一场大火,在媒体人的眼睛里照出了弃婴救助的社会问题。但在人们追求深度新闻的时代,一些不实新闻甚至网络谣言却出现在媒体的新闻空间,反映出“问题意识”的弱化。将明星婚变当成大问题大报特报,却对“城市最后的乡村”等时代课题无动于衷;对外地的丑闻津津乐道,却对身边的不公视若不见;对公众人物的一笑一颦细细品咂,却对民众的利益诉求置若罔闻。在现代社会,对时代和社会重要问题反应迟钝或保持冷漠的媒体,绝不符合民众的要求,更难适应市场的竞争。虽然恩格斯说过“新闻事业使人浮光掠影”,但“光影”要有温度、有深度、有厚度,却非思想浮泛、“问题意识”匮乏之人能为。媒体人应当练就一双发现问题的慧眼。好学勤思,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深入问题的核心地带,为发现问题创造条件;拓宽信息渠道,织就捕捉问题的网络。媒体抓到真问题,才能让政府和民众共同“去塞求通”,从而推动问题化解。
  提升反映能力,忠实瞭望时代。媒体从山西潞城市苯胺泄漏的事故中,追踪到了企业责任,也发现了政府部门的失职,这就是反映问题能力的体现。新闻媒体是时代的瞭望哨,让人了解世界、提醒人规避风险,向公共部门呈现多元的利益诉求。文风生硬,信息难以传通;浅尝辄止,无法求得本真;不痛不痒,起不到“清醒剂”作用。种种弊端,让问题被遮蔽,被忽略,被遗忘。改进传播风格,才能让问题牵动更多目光,引起各方重视;树立职业精神和专业精神,才能让问题得到完整、深刻的呈现;搭建观点平台,才能让问题讨论吸引广泛参与。忠实瞭望时代、反映时代的媒体,是国家和民众之福。
  推动问题解决,集聚发展能量。公安部及时吸纳媒体建议,暂不处罚“闯黄”司机,是媒体推动问题解决的生动实例。媒体乃社会公器,在凝聚社会共识、推动问题解决上大有可为。媒体人要在各种声音面前不无所适从,理性引导以谋求舆论场的“最大公约数”;形成观点交流、交锋、交融,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积极建言献策,为公共部门解决问题提供智慧,为社会发展进步汇集合力。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深圳特区报》2013-01-10)

  来源:青年记者2013年2月上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