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传媒视点 > 正文

传媒视点(2013年6月下)

2013-08-02 10:35:30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

摘要:

  移动互联网传播生态体系正在形成

  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催生的移动互联网,实现了由“人随网走”向“网随人动”的重大转变,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市场空间。

  移动互联网带来了网络信息传播形态的深刻变化。它简化了上网方式,降低了上网门槛,让互联网的受益群体不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因收入差异、城乡差异、年龄差异而形成的数字鸿沟。它带动整个IT产业由PC端向移动端迅速延伸,不断改造传统产业,催生新的产业形态、业务形态和商业模式,培育新的消费需求,创造新的业务增长点。它赋予碎片化时间极高的利用价值,也给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可以说,移动互联网解放了生产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自身。

  把握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机遇,不仅对于中国互联网产业,也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推动基础信息技术进入更快更新的发展阶段,人机交互方式得到拓展和提升,智能语音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二维码技术快速推广,云计算、数据中心受到投资青睐,无线传感、物联网、大数据正在加紧布局。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资金、技术、人才聚集的高地,成为发展最迅速、竞争最激烈、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对于中国来说,能否抓住这个重要机遇,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在新技术革命中的角色和地位。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信息生产方式和传播模式加速变革。对传统媒体而言,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手机阅读器等移动智能终端都具有媒介、媒体功能,网络社区和社交媒体都在向移动智能终端迁移,传统媒体纷纷向新媒体进军、向移动网络拓展,一个新的移动传播体系、舆论生态系统正在形成。

  如何在移动互联网的传播生态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是互联网企业和传统媒体共同面临的问题。传统媒体需要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加快向新兴媒体、向移动互联网进军,把长期以来形成的权威性、公信力、传播力延伸到新兴媒体,延伸到移动互联网领域,满足受众的细分需求和更好的媒体体验,在未来的传播格局与舆论生态中发挥主导作用。

  网络具有虚拟性,但不是虚拟社会。规范网络传播秩序,成为公共管理和行业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在移动互联网发展中,管理与建设同等重要,需要进一步探索管理规律,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政府部门要依法管理,产业链各利益相关方要加强自律,依法办网、文明办网,合力推动形成规范有序、安全诚信的移动网络空间。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名照/《中国经济周刊》2013年第21期)

  

  警惕网络负能量

  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体、先进的通信工具、实用的信息总汇和活跃的社交平台,互联网正以惊人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悄然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为推动社会进步注入了源源不绝的正能量。

  但是,网络并不总是以正能量示人。首先是负面新闻连篇累牍。灾难、事故、贪腐、丑闻似乎铺天盖地,所谓内幕、揭秘、潜规则层出不穷,谣言、暴力、色情信息屡禁不绝,曝隐私、秀下限、博出位大行其道,各种丑恶和黑暗被无限放大,人们不禁会问“我们这个社会究竟怎么了?”其次是不良情绪四处蔓延。凡是政府辟谣的就一定是事实,凡是官方发布的就一定有黑幕,凡是社会矛盾就一定是体制问题;凡事宁信其错,不信其对,宁信其坏,不信其好;阴暗心理、悲观情绪、网络戾气在网上滋长蔓延、交叉传染,消解社会正气,压抑人的心理。再次是网络暴力愈演愈烈。常常只站队不站对,观点不同就势不两立,一言不合就恶语相加;大量谩骂、中伤等侮辱人格的言词,传播不实信息甚至造谣诽谤等损害他人名誉的言论,“人肉搜索”等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已经是司空见惯,公民个人基本权利遭遇野蛮践踏,让越来越多的人谈网色变。显然,这些现象属于网络负能量。

  有人认为,负面信息充斥网络,是因为各种负面事实确实存在,网络只是“客观反映”而已。有人甚至宣称,传谣也是言论自由的应有之义,“谣言倒逼真相”。

  中国确实处于问题多发和矛盾凸显期,党和政府对问题看得很清楚,正在着力加以解决。但是把中国看得漆黑一片则完全不符合事实。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正能量和负能量就是比肩而立的两片刀锋。是让正能量给力,还是让负能量爆棚,答案不言自明。为了网络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正能量的一分子,积极释放正能量,坚决遏制负能量。

  要理性看待网络空间。网上喧哗代表不了主流民意,虚拟空间不能对应真实社会。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认知和判断才不会被网络负能量拖拽到非理性的一面。

  要积极面对现实生活。一些现实境遇不佳的网民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骂,骂不倒党和政府,也骂不来自己的幸福生活和光明前途。知识改变命运,劳动创造幸福。与其沉溺于在网络中发泄不满、抱怨社会,倒不如断开网线、脚踏实地,刻苦学习、勤奋工作,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来改善生活、改变命运。任何时候、任何时代,这都是人间正道!

  要珍惜自由表达的话语权。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自由表达的舆论平台,但如果把自由理解为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那是对自由的无知。网上活跃分子在享有自由发言权的同时,必须为自己的言论承担社会和法律责任,谨防为赚得一时的“喝彩”而背离公义、触犯法律。

  要准确把握网络民意。各级政府重视网络舆论,将其作为了解民情、听取民意、集中民智的重要途径,值得肯定。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社会的主流人群,是那些每天急匆匆上下班的人们,是工作岗位上忙碌操劳的员工,是超市里推着购物车摩肩接踵的男女,是节假日里公园及景点熙熙攘攘的游客。他们在网络世界,是沉默的大多数,却是现实社会的主体。单凭网上的喧嚣就作出对中国社情民意的总体判断,是非常不靠谱的。对网络舆论必须做冷静的分析,当一种声音出现时,要想一想它代表了哪些人,又能代表多少人,切不可听风就是雨。

  (石平/《求是》2013年第12期)

  

  

  

  你说你该说的,我判我当判的

  传媒与司法的关系其实很简单,就是你说你的,我判我的。作为一种监督机制,媒体随时随地都可以,并且都应当关注甚至跟踪司法活动,一旦发现问题就要抓住不放,这样才能起到监督作用。而对于司法机关来说,则应当恪守公正司法的原则,不受包括媒体在内的任何案外因素的干预和干扰,真正做到“脚正不怕鞋歪”。如果司法机关认为自己判得正确,就不应当迁就舆论;如果自身确有问题,就要及时纠正,这就是司法与传媒之间的良性互动。反之,如果司法机关违背原则,违反公正,就经不起监督,就害怕监督,也就会被舆论牵着走。

  媒体在报道中应把握什么样的原则?简言之,就是“可以评说,不可胡说”。“评说”,就是可以评论、批评、关注,这是媒体的权利,任何人都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无可厚非。“胡说”,就是编造、篡改、歪曲事实。“胡说”是不允许的。目前,对案件的报道中,失实者不在少数,有些媒体为了迎合口味,制造热点,时常以夸大和演绎的方式构建案件的故事情节,甚至不惜完全编造事实。这种情况确实应当引起重视并加以制止。

  一个十分重要而且不可回避的现实是,目前的传统媒体已经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可以控制发声了,这种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所以,司法机关只能勇于面对,使自己经得起监督,经得起检验。必须明确,盲目迁就也绝不是上策,以放弃司法原则为代价的盲目迁就,只会更加被动。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任何情况下舆论和民意都不会是完全一致的,舆论也不一定代表整体民意,如对一些事实比较复杂的案件,媒体传达的情况会各执一词;有的时候,会存在一些人为炒作的情况,更何况,即使对于同一事实,也常常会有不同观点的争论。整体的民意只能体现在立法之中。所以,司法机关只有严格依法办案,才能真正体现民意。

  (全国律协刑事专业委员会主任田文昌/《人民法院报》2013-06-14)

  

  “痛打落水狗”是种传统

  “痛打落水狗”这件事,应该算是我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至少是从文豪鲁迅那一代就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谆谆教诲我们面对已被打倒的负面典型,不应心存妇人之仁。这当中的社会心理不去说它,这里来说一说“痛打”的过程。因为眼前就有刘志军和刘铁男这两个活生生的例子。

  身败立刻名裂,刘志军被揭发出来的罪状,除了新近检方正式指控的巨额财物,更早流传、更为人民群众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总归还是性贿赂。几乎是在刘志军两年前被宣布涉嫌严重违纪后的第一天起,人们就兴奋地追问上了铁道部长床的女星究竟有谁,究竟有多少。当时,是《新世纪》周刊在报道中率先写明“消息人士还称,丁书苗给刘志军介绍了多位年轻女子与之发生关系,其中包括由她投资拍摄的电视剧剧组演员”。很快,即有媒体接力报道,将电视剧片名公之于众,正是云集各方佳丽的《红楼梦》。于是,《新红楼梦多位女演员被曝与贪官刘志军有染》的消息迅速流传四方,体贴读者需求的报纸,更是将十二金钗演员们的年轻美艳照片一一张贴,附于刘志军那幅谢顶到需要“地方支援中央”的糟老头子形象身旁。薪继火传,层层升级,反正是“落水狗”,就算红楼梦剧组一再辟谣澄清,也只能成为《曝新版〈红楼梦〉“12钗”遭潜规则,剧方否认:清者自清》的注脚而已。即便后来刘志军妻子替夫辩护“他每晚都回家吃饭,从来不出去,被控制的那天晚上也是在家中,并不是在娱乐场合”,也很快被淹没在桃色想象中。

  刘铁男出事前的官位没有刘志军高,但他“跪着中枪”的姿势比“躺着中枪”更难看。“刘铁男见到由国务院副秘书长陪同中纪委人员及随行6名全副武装特警后,随即跪地,浑身发抖,语无伦次地说:‘我有罪、有死罪,我交代、全部交代,现在就交代,求求不要把我带走,我太想过平常人生活’。”这个活灵活现的描写,由《香港商报》发布。细看正文便知,源自“昨日内地网络风传一个帖子”。只不过,既然一份正式出版物能以未加查证的网帖为报道内容主体,也就怪不得转载的各大门户网站和微博干脆略去消息来源,直接以“刘铁男被指驻日收集情色片,被捕时跪求常人生活”概括。说实在的,我已经把这篇报道当成一个笑话了。

  用实名举报刘铁男的罗昌平的一段话作为结尾,也算是对“痛打落水狗”式传闻之所以能够盛行的一声叹息:“如此不符常识,居然大获转评。事前体制性护短与事后报复式羞辱,构成舆情系统的两极。没有法治,委座之下的每个在任者都可能成为刘铁男,这样互害共输的无常社会,法律保护不了任何人,谁都在轮赌盘上。”

  

  (徐达内/《新民晚报》2013-06-15)

  来源:青年记者20136月下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