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传媒视点 > 正文

传媒视点(2013年7月下)

2013-08-16 10:42:58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

摘要:

  “传、疑、或”越少越好

  新闻必须是事实,这是个常识,舆论应该依据事实说话,这也是个常理,然而,这个常识和常理正在面临挑战。

  传、疑、或,如今已经成为新闻标题和导语的常用词,每天的新闻里,以这三个字打头的新闻不计其数。所谓传,就是传闻;疑,就是怀疑;或,就是或许。也就是说还处于传闻、怀疑和或许的事情,就被当成了新闻,各种舆论也是在根据这些尚未求证、没有得到认定的事情发声。其实,即便这种传、疑、或来自事件当事人,媒体转用时也应慎之又慎,而不该变本加厉,更不能以传、疑、或作为新闻的支撑。

  在一个疯狂追求点击率的时代,抢时间、争速度成为新闻的第一要素。于是,在事实真相还来不及求证、来不及查询,甚至来不及进行最基本的采访时,大量“道听途说”式的新闻就被急匆匆地推了出来。传、疑、或,正是这类未加求证的所谓新闻中最省事的前缀,既可以博得眼球,又可以免除有可能失实的责任。

  传、疑、或,还不只是懒惰的产物。事实上,凡是这类新闻的内容恰恰都迎合了有些人的想象,满足了一些人的心理,所以,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不管真假,都可以有意无意地传播出来,借以增加刺激性。官、富、星正是传、疑、或式的新闻里的基本取向:一个人犯了案,总要传出可能是“官二代”;一个人出了事,一定会被怀疑是“富二代”;一个人有了问题,或许与名人沾边的传言也是免不了的。

  传、疑、或式的新闻也是造星、出名、炒作的一种方式,在这经纪公司多如牛毛、媒介推广已成家常便饭、传播明星不择手段的现实中,任何事情,无论最终是否成为事实,都不妨先抛出去再说。

  现在的一些新闻似乎形成了一种规律,先是用传、疑、或的方式抛出来,再疯狂转载,成千上万的激情帖子和慷慨议论不断跟进,然后再被求证,其真伪结果又被当作新闻再炒作一番,大家再来发一通议论。每天的新闻和舆论,竟是在这样真真假假、周而复始的状态下度过,如果没有最初这些传、疑、或式的新闻,难道我们就没的可说了吗?

  (陈原/《人民日报》2013-07-11)

  

  

  社会化媒体促新闻业态变化

  社会化媒体是指给予用户参与或能互动的新型在线媒体,是大批网民自发贡献、提取、创造新闻资讯,然后传播的过程。随着以社交媒体如Facebook、人人网等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的出现以及以博客、微博、QQ、微信等新型信息分享或即时通信平台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技术的发展,社会化媒体不需要我们搜索新闻,它让新闻“找上门”来。

  同许多突发事件一样,7月7日一早发生的韩亚航空事故,Facebook、Twitter、Path、instagram、国内的微博和微信等社会化媒体再次成为人们第一时间获取最新消息的阵地,也成为电视台、网站的消息来源之一。三星公司执行副总裁David Eun在Twitter和Path上第一时间发出消息;乘坐该航班的淘宝网产品事业部总经理徐达通过新浪微博直播飞机失事的现场情况;在坠机事故发生后的9个小时里,接机网友@tristawwang和王@alisontong从不同角度还原了现场以及在医院抢救伤者的动态。@徐达S拍摄的图片第一时间向外界传递了事发时的状态。

  此次事件中,社会化媒体的即时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当事人和亲历者借助手中的传播工具,将危机信息及时地传到微博上,让民众在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了突发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造成的损失等相关信息。

  毋庸置疑,社会化媒体掀起了新闻界的新浪潮。可以说,社会化媒体的速度凸显出社会对实时新闻播报的需求,而新闻的采编、制作、传播所用的过程也正因此受到社会化媒体的影响。据悉,国内有八成的记者通过从社会化媒体上获取新闻线索或采访对象完成选题报道。业内有专家直言,传统媒体在向社会化媒体融合的过程中,不但把社会化媒体当成一个传播平台,更把社会化媒体看作一个关系营造和信息构建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媒体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源、更多的新闻采集渠道和方式,在传播方式固定化的渠道之外选择更多和更自由的传播尝试。

  值得注意的是,就当前社会化媒体下的大环境来看,人们的阅读多处于移动状态或多线任务处理状态,注意力比较涣散,情绪比较浮躁,思考难免流于浅层。比如轻真相而重狂欢,比如断章取义扭曲传播,比如谩骂围观造成不和谐的部分社会假象,甚至引发道德危机等大事件,激化社会矛盾等。

  总之,对于社会化媒体,我们在尊重个性化的同时不能忽略媒体的社会整合功能,并很好地驾驭蕴藏于其中的力量。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徐蕾/《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07-12)

  

  自媒体风行,别高兴得这么早

  自媒体忽如一夜春风来,让自媒体这个词语热闹非凡。有自媒体先行者已经从这一新兴媒体掘到金了,据说最牛的3个月赚了20万元的广告费。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百万年薪不是梦啊!面对自媒体气势汹汹的劲头,传统媒体似乎缺乏招架之功。其实,分析目前自媒体背后的所谓盈利模式,我们只能说:自媒体,你别高兴得这么早!

  严格地说,自媒体早已有之,但博客、微博,尤其是微信的诞生,才让自媒体离我们越来越近。一些首吃螃蟹者,已经通过粉丝数量的不断增加和人气的聚集,吸引到了广告投放,这让不少传统媒体人艳羡不已。须知,在中国的历史上,写点小文字的人能够过上体面的生活,从来都是一个不大可能实现的梦想,知名作家,尤其是和影视拍摄搭上了边的,以及热门图书作者则除外。如今,自媒体似乎让不少身处行业衰落中的传统媒体人看到了希望,比如哪天没饭碗了,眼瞅着妻儿老小等着自己还房贷付生活费,索性躲在家中自成一统,搞个自媒体,每天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东扯西拉”,聚集起一批粉丝,吸引点广告,别说3个月20万元,一年20万元,也能笑掉大牙了。

  目前自媒体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吸引广告、付费阅读以及线下活动。吸引广告首先必须有足够的粉丝和人气,如何才能够做到这一点?当然是要有独到的观点。然而,以一己之力,要每天都写出让粉丝买账的观点或分析性稿件,这样的牛人,世间又有几人?再文思泉涌、洞见迭出的人,也有油尽灯枯、江郎才尽的一天啊!即便是小团体的自媒体,除了原创内容外,还可以摘编其他媒体的文章,但与拥有海量信息的网络媒体以及强大原创队伍的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显然是力有不逮。

  如此这般,除了极少数行业内意见领袖的自媒体可以持续对受众产生吸引力,广告收入可以持续外,对于大部分自媒体来说,吸引广告投放并不具有可持续性。再从付费阅读来说,失去了持续具有吸引力的内容,在免费阅读横行天下的当下,受众凭什么花银子买你的自媒体阅读权?这不是跟钱过不去吗?而以线下活动来说,失去了持续具有吸引力的内容,没有了广泛的受众群,自媒体的线下活动能够搞得起来并且盈利?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再说植入式公关软文,如果内容足够好,受众对于植入式公关软文可能会买单,但长期如此,一来受众吃不消,二来你的权威性和吸引力也会江河日下。

  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认为,在持续具有吸引力的内容方面,传统媒体具有比自媒体强大得多的优势,只要传统媒体对内容生产模式进行革命,适应媒体发展的变化潮流,延伸传统媒体的产业链,充分运用各种新媒体传播手段,面对单打独斗的自媒体,传统媒体有必要唱挽歌吗?从来没有新旧媒体之分,当传统媒体因应时势变化,升级蜕变,这个时候,它还是原来的传统媒体吗?

  有人说,在互联网的时代,一切产业都是媒体产业。而媒体的一切变化都源于创新。

  (证券时报记者付建利/《证券时报》2013-07-10)

  

  

  美国报业何去何从

  讲课人手忙脚乱地摆弄电脑,却迟迟打不开介绍情况用的PPT文件;回答问题时,有一个数据想上网查询,却搞不定无线网络,最终只好不了了之……

  最近,我随团拜访美国报业协会。关于美国报业林林总总的鸿篇大论,并没有留下什么深刻印象。但这两个细节,却始终在脑中盘旋。谈“报网一体”,美国报业可比中国早许多,为什么还是如此模样?

  近几年,陷入困境的美国报业,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改革。每一个大动作,总会惹得中国报业隔岸相望。收费墙,“雪崩”报道,一连串新名词“炸”得人心惶惶。但是,真实的效果,又如何呢?

  美利坚大学的授课老师说,如今绝大多数的美国报纸,发行量一路下滑。接近90%的报纸,发行量不到5万份。从2012年的美国报业收入来看,虽然做了不少大动作,但报业收入颓势难改,发行量、收入一路下滑,广告主纷纷撤离。

  应对新媒体挑战,各家报社做法不一。《今日美国》内部成立创新小组,打通采编与经营之“墙”,却屡遭编辑部门的“非暴力不合作”;《纽约时报》花大价钱搞了“雪崩”报道,赢了口碑,赢了新闻大奖,却没能赢得市场,付费频道的订户不如预计多;更有不少美国报纸,知道要通过搞活动来提高影响力和收入,却不知“除了办讲座,还能做些什么”。

  在美国,我深刻体会到,美国传统媒体人,如今也有很多困惑。为了增加报纸收入,零售价上涨了,订阅数却大幅下挫;独家采访的深度文章,被八卦网站改头换面刊登,颗粒无收;为了迎合新媒体,大规模培养所谓“全能记者”,要求记者必须学会拍视频、拍照片、写文章、编版面,结果是全而不专,版面质量下降,只能改弦更张。

  反过来,美国也在关注中国的报业发展。谈到某些困惑时,主讲人常常发问:这种情况,中国是如何处理的?很明显,美国媒体人对中国报业的“打包上市”、“与政府部门合作开展活动”等新的发展动态,非常关注,或许,他们也在寻找灵感。

  天下大势,本来就是分合难测。跟在迷路者的背后,我们却不能迷途。这,应该说是媒体变革“后发优势”的应有之义了。

  (晏秋秋/《新民晚报》2013-07-08)

  来源:青年记者20137月下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