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传媒视点 > 正文

传媒视点(2013年11月上)

2013-11-25 16:13:03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

摘要:

  舆论是管不住防不住的

  现代人对舆论格外关注,特别是为官之人,更为关注舆论,都想听到些肯定的话、赞扬的话,而对批评的话、监督的话,听起来总感到心里不是滋味。这也是人之常情。舆论与政治关系太密切了,甚至到了可以左右政治局面的程度,整个世界都是如此,又有谁不去关注舆论、重视媒体呢?现在的媒体也多得很,报纸、广播、电视、刊物,除了这些传统的媒体外,互联网也成了一个很大的传播阵地,特别是有了手机这个现代的交流工具之后,一部手机也就成了一个电台、电视台、报纸或刊物,小小手机无所不能,各种舆论漫天飞扬,任何消息都可以通过这个掌中媒体传遍到世界各地——你不重视舆论行吗?

  重视舆论是好事,舆论不管怎么说还是能反映一些民意的,也能听到不少真话,看到不少真事,得到不少可贵的信息,这对决策者进行科学决策都有好处。有人重视舆论,有人害怕舆论,也有人喜好舆论,善于利用舆论造些势,以达到某种目的。不论害怕也好,喜好也罢,都有个如何看待舆论的问题。有人把舆论同媒体联系起来,这也无大错,但不能把舆论同媒体画等号。媒体是传播舆论的载体、工具、手段,媒体传播舆论、制造舆论、助推舆论,但媒体并不等同舆论,更不可能“包圆”舆论。舆论是公众评说、公众传播,也可以说是公众之口,除了各种媒体这个舆论场外,还有人们的口口相传这个舆论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句古话,就说明了老百姓的口头舆论极端重要,必须重视。如果堵塞言路,将比山洪灾害还要可怕。

  其实,舆论这个词最早不是针对媒体,古代也没有专门传播信息的媒体,媒体是工业革命之后才有的,而舆论一词在我国文化典籍中早就有了。“官声采于舆论,豪右之口与寒乞之口俱不得其真;花案定于成心,艳媚之评与寝陋之评概恐失其实。”(《幽梦影》)这是清代一个叫张潮的人说的话。他提出的这个“舆论”概念与媒体就没有关系,而是指人们的口头舆论。这段话很有意思,对我们如何看待舆论或有启发。“官声采于舆论”,就是一个人的官声怎么样,主要在于人们的评价。有深意在“豪右之口与寒乞之口俱不得其真”这句话,就是人们评价官声,豪门大族、达官贵人说的话和极其贫困潦倒的人说的话都是不真实的,都会走向极端,有偏见,是片面的。“花案定于成心,艳媚之评与寝陋之评概恐失其实”,也深含道理,不同的人各有成见、各有偏好,他们所下的评语也是很难做到客观的。从古人的这几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舆论是社会生活中的客观存在,是一个很普遍的社会现象,自古以来就有之,并不全是媒体制造出来的,而有了媒体以后,舆论就会聚焦,就会放大,就会传得更快、更远,乃至更久,甚至会成为热点,产生难以估量的社会效应。但舆论就是舆论,它是公众的评说,你是管不住、防不住的。更应该看到的是,舆论并不都是客观公正的,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都有自己的观念和标准,任何一件事物百分之百的人说好是不可能的。为官之人要重视舆论,但别去苛求舆论,因为你苛求不了,而要正确看待舆论,学会分析研判,对的就听,不对的也别太较劲,而要搞清是什么原因,掌握不同人的愿望和需求,以作为工作的参考和警诫。

  我在这里也并非为媒体开脱,更不是提倡媒体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我们的媒体也是有规矩管着的,真实、客观、公正,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原则;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这是党的新闻媒体新闻报道的方针;帮忙不添乱是党的新闻媒体新闻报道的标准。当然要批评监督,但也是为了促进问题的解决,为了把事情办得更好。尊重媒体,但别讨好和巴结,把心态放平了,工夫下在执政为民,改变面貌,多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上。“官声采于舆论”,舆论自会公正。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人民日报》2013-10-22)

  

  

  有职业操守才有媒体公信

  记者节临近。接连几日,围绕着新快报和这家报纸记者陈永洲的风波,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关于媒体道德的揶揄段子在民间瞬间流行,不断加剧着中国新闻人的内心憾恨。

  诚然,案件仍在审理,一切还未尘埃落定,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媒体责任的体认、对职业操守的反思。这样的一个事件,将一道考题如此沉重地摆到了新闻从业者的面前:我们正处于怎样的历史方位,面临何种时代挑战,担负什么社会期许,又被赋予了哪些使命?我们该如何铸造铁肩,担负起时代的道义?

  人们最为关切的其实是:转型期的中国,面对错综复杂的生存环境,新闻人何以立足、如何自处、怎样作为?当十八大报告将舆论监督与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并列,提升到新的高度,我们的舆论监督生态是否健康,我们的媒体从业者能否当得起这份信任?对任何一个追求文明进步、民主法治的国家来说,新闻媒体的作用不可小看。它们客观公正的报道、抑恶扬善的定位,是公众利益的守护者,是为社会导航的瞭望哨、雷达监测仪。锋芒锐利的舆论监督,每每刺穿社会的脓疮,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行进在现代化历程中的当代中国,一样对媒体监督的社会功效,有着生动而丰富的揭示。正是记者调查揭开了“孙志刚之死”的谜团,引发全社会反思,推动了收容制度最终废除;正是媒体坚决不为私利所诱、秉持正义良知,“封口费”最终没能封住山西繁峙矿难的真相,也催生了一场新闻行业的清理门户行动;正是财经媒体独立、专业的报道,令基金黑幕大白于公众,迎来了证券基金市场的行业整治;正因有对“被精神病”现象的不断批评监督,推动了“精神卫生法”有关条文对这一现象的关切……对于那些坚持新闻理想、职业操守的媒体和记者编辑来说,这份职责,神圣而崇高;这种奉献,虽九死而不悔。

  社会转型的特殊阶段,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一方面令媒体的作用日益增大,另一方面也让媒体人“节操失守”的风险增大。允中守直的媒体风骨,时常被无孔不入的名缰利锁绑架。尚不健全的法治精神、市场精神,各种失范、失序、失德的现象,前所未有地考验着新闻人的良知与操守。一些媒体从业者以舆论监督之名,行要挟逐利之实,把媒体平台当成谋取个人和小团体利益的私器。一些利益集团,千方百计阻挠新闻舆论监督,以各种收买笼络、威逼恐吓甚至是挖设陷阱的手段,试图“摆平”一些意志薄弱的媒体或记者。一些企业在恶性市场竞争中,变相供养记者,污染媒体环境,推促一些传媒机构走向堕落……凡此种种,不仅败坏了媒体声誉,也使舆论监督“污名化”,严重削弱了社会公众对媒体舆论的信任,是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毒药。正如有老新闻工作者指出的,今天的媒体人,本着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操守,坚持真理,实在非常重要。

  100年前,一位著名报人说:一个愤世嫉俗、唯利是图、蛊惑民心的媒体,最终会制造出像自己一样卑劣的民众。新快报在为陈永洲鸣冤叫屈的声明中,用到两句古诗:“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如今这两句诗,成了对作虚假报道、行新闻敲诈者的一种反讽。但诗的本意是不错的:新闻界尤须铭记自身使命、恪守职业操守,清理门户、整肃力量。如此,才守得住铁肩道义的媒体风骨,当得起时代赋予的庄严使命。

  (陆侠/《人民日报》2013-10-28)

  

  

  培养我们自己的意见领袖群体

  改进新形势下的党群关系,密切联系群众,不断提高党的公信力,需要加强执政党与新媒体的互动。

  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发挥新媒体在传播党的主张、传递民主诉求、形成党与社会良性互动方面的积极作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刚召开不久,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要求的就是这个意思,党的宣传工作和主流媒体,要会说话,说好话,说暖人心的话,说入脑、入耳、入心的话,说让老百姓听了舒贴的话,说老百姓听了以后下一次还想听的话。别哪句话不合适说哪句。如果我们的所谓主流声音把年轻人都吓跑了,那你说了有啥用啊!

  另一方面,特别重要特别急迫的是培养我们自己的意见领袖群体,主动占领阵地,引导舆论走向,而不要被动应对。一定要主动占领,你不占领,别人就会占领。新媒体是个很好的资源,但是要纳入我们党的执政资源,为我们所用。要从过去的被动应对改为主动引领,但主动引领不是各个单位公布一个新闻发言人,而是一系列的机制支撑。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群体。出现不好的事,我们的意见领袖率先“骂”,骂得让政府觉得很惭愧,抓紧改正,骂得让网友跟着你一块儿骂,然后把网友的气疏导出来;遇到好的事,我们的意见领袖也率先去写,写得入情入理,一分正能量变成十分正能量。这就叫疏导和引导。

  党的意识形态领导不能仅仅考虑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尽管这项工作也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如何为党的执政赢得更多的公信力和认同感,增加更多执政的群众基础。

  (中央党校党建部副主任张志明/《学习时报》2013-10-08)

  

  

  传统媒体转型:接地气或者更高端

  彼时的荣光褪去,传统媒体在唱衰声中,憔悴如皱纹丛生的年老歌姬。一直有不甚乐观的消息传来:和讯总编辑王炜在微博宣布离职,或投身互联网金融,而此前更有资深媒体人刘洲伟、何力等华丽转身,转战财经新媒体平台。

  即便作为安全边界较高的体制内媒体,上海两大报业巨头——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也不得不选择抱团取暖,合建上海报业集团。

  无论自下而上的媒体人出走,还是自上而下的传统媒体兼并、重组,都不啻为这一沉痼重重的行业在寒冬逼近前寻求自我变革的努力。但是,一针重剂量的肉毒杆菌,不过暂缓一时的衰老,真正颠覆自我,才是最纯粹的革命。

  窃以为,传统媒体转型的第一条路径,是虚心借鉴竞争对手新媒体的“接地气”,师夷长技以制夷。所谓传统媒体的全面转型,绝非仅仅是在内部设立新媒体事业部而已,也不必指望做一个APP或者新型网站便实现华丽转身,而是应该成立一个在业务和经营上相对独立的传媒公司,用新媒体的思路玩转传统媒体的内容,彻底破除路径依赖的诅咒,真正建立从生产到流通的数字化机制。相对于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台等老式载体实现盈利闭环,或者依靠其黏性积累人脉,这一新媒体公司则应做到光鲜、干净,服务指向明确,遵循市场规则,在完全的竞争环境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第二条路径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将传统媒体打造成为新闻的高级定制工坊。归根结底,传统媒体的过时,某种程度上,只是其载体的过时,因社会需求而赋予新闻业的使命从未也永远不会过时。造型、剪裁、切割、缝制……每一双高级定制鞋履的工序绝不少于250道。矢志成为高级定制工坊的传统媒体,亦可综合多年经验,对市场进行细分,依托高级定制的思路,为读者生产出独具味道的精神食粮。当然,这一条路径对转型的传统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需要才华横溢的记者、经验丰富的编辑,更需要经过一道严格、谨慎、精美的产品打造路径。

  总而言之,无论是放下架子变得接地气,或者走上高处不胜寒的高级定制之路,传统媒体都不得不将自身置于压力爆棚的密封罐中,面临一项流程再造的庞大工程。

  (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观察员周凯莉/《证券时报》2013-10-17)

  来源:青年记者201311月上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