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首页>传媒视点 > 正文

传媒视点(2014年5月上)

2014-05-23 10:23:44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

摘要:

  意识形态领域离不开管理

  近年来,党内和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就是谁发表正面的言论,谁发表支持党和政府的言论,谁驳斥那些攻击、污蔑党和政府的言论,谁就会受到围攻,而我们自己阵营常常是鸦雀无声或者声音不大,对正面声音支持保护不够。这种现象很值得深思。如果听任这种现象发展,那就是放弃领导责任,就是让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旁落。在意识形态领域,我们不搞无谓争论,但牵涉到大是大非问题,牵涉到制度模式选择、价值体系建设等重大问题,决不能左顾右盼,更不能退避三舍。领导干部要敢于站在风口浪尖进行斗争,不能对大是大非问题绕着走,不能用“不争论”、“不炒热”、“让说话”为自己的不作为开脱,不能搞“爱惜羽毛”那一套。战场上没有“开明绅士”,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也没有“开明绅士”。在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思想政治斗争中,所有领导干部都不能作旁观者,而要作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与领导权紧密关联的是管理权。意识形态领域要不要管理?当然要。思想无形,但承载和传播思想的媒体、阵地等等是有形的,是社会事业的一部分,当然需要管理。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这里所说的对思想的生产和分配进行“调节”,就是管理。其实,现代社会,没有哪个领域不需要管理,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管理也是生产力。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反映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观点。对于宣传文化部门、机构和媒体来说,对于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来说,就是要讲党性。党性原则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原则,也是意识形态领域管理问题的核心。讲党性,有三条最重要。一是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各级各类宣传文化机构的领导权掌握在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二是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三是坚持党的宣传纪律。宣传文化工作不仅要遵守宪法、法律,服从国家有关部门的行政管理,而且必须遵守党的宣传纪律,包括各种具体工作要求、注意事项等。不讲纪律,领导权、管理权都会落空。

  现在,互联网的影响越来越大。让互联网有一个相对开放自由的舆论环境,作为对主流舆论阵地的一种补充,本该是有益的、建设性的。但网络谣言大行其道、网络侵权乱象纷呈、网上负面炒作甚嚣尘上,使网络空间变得污浊混乱,严重损害了这种建设性,不管行吗?依法治理网络乱象,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关系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关系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关系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是一件必须办好的大事。

  意识形态领域的管理有其复杂性、特殊性。对群众正常、合理、善意的批评和监督,不管多么尖锐,我们都欢迎,都不要不高兴,更不能压制;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听取、切实改正。对学术问题,应该发扬民主,平等讨论,以理服人,做到研究无禁区、宣传有纪律。对思想认识问题,应该摆事实、讲道理,加强正面宣传,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对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定。党要管媒体、管导向、管队伍、管干部,强化主管主办和属地管理职责,让主流思想舆论牢牢占领意识形态阵地。

  (秋石/《求是》2014年第7期)

  

  

  

  “报”将永存,纸或有变

  报纸的生死问题,新闻界已经热议多年。去年岁末上海报业集团成立之后,决定停办新闻晚报。全国报界感同身受,报纸的生死问题终于由议论变为现实,由外国进入中国。虽然停办新闻晚报只是一个报业集团避免内部竞争的决定。

  其实,报纸之为物,可以一拆为二:报与纸。报即新闻报道,是内容;纸即承载内容的介质,是渠道。不管传播技术如何发展,传播介质——渠道如何变化,报,即新闻报道的内容将永远存在,永远需要。而纸,即传播介质、传播渠道,则一直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变化。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新闻报道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化必需品。至于承载新闻报道的介质是纸张、是电波、是视频,还是网络,可以另论。比如竹简,虽然承载过中华文明的经典《论语》,但是今天人们已经不可能拿着竹简去阅读了,除非作为工艺品去欣赏。同样,线装书也已经成为一种带有艺术品性质的存在,不再是承载内容的常规介质。

  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观察,作为内容的新闻报道,将永远存在。作为传播介质的纸张,可能发生变化。“报”不是因“纸”而生,也不会因“纸”而歇。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化、社会联系的越来越紧密、社会文明的越来越进步,人类社会对新闻报道的内容需求会越来越强烈。

  即使是最新的传播介质,网络,也有固定终端与移动终端之分,移动终端还有手机与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机之不同。传播形式则有网站、博客、微博、微信、客户端等等。技术发展的趋势表明,传播介质和传播形式的创新更迭正方兴未艾,突飞猛进,将永无止境。

  与此相应的另一个问题,新闻传播业是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

  一些相信新媒体万能的人,主张内容为王已经过时,渠道为王正当其时。

  从传播的角度讲,内容永远是第一位,渠道是为内容服务的。传播技术的创新,有利于把内容传播得更快、更广、更远。传播技术发展史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但是,最新最佳的传播渠道,都只是决定如何把内容传播出去,而渠道中流的是清泉、是浊水还是污水,则是由水质——内容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渠道可以是金,内容永远为王。

  网络的优势是传播速度快、容量大、互动强、链接广。但是,优势其实也可能是劣势。传播快使得真假混杂,泥沙俱下;容量大使得人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去寻找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强大的互动性则使信息的确定性难以存在,对信息的分析解读矛盾杂乱。这就需要职业新闻人对信息进行选择、核实和解读。选择社会广泛关注或者应该关注而尚未关注的信息,这就是进行议程设置。核实信息的真假,以建立网络时代极其稀缺的公信力。解读信息内在的、背后的、隐含的意味,这就是进行舆论引导。这种选择、核实和解读的工作,任何个人都难以胜任,需要专业的团队才能承担。谁的选择能够得到广大受众的认可,谁的核实能够做到准确无误,谁的解读能够让受众释疑解惑,谁就能够在媒体竞争中站稳脚跟,即使是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也无生存发展之忧。

  新闻人,无论是报人、广播人、电视人,还是网络人,做出最优秀的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任务。至于利用什么介质来传播,是纸张、电波、视频,还是网络,可以采取拿来主义,什么好使用什么。第一个使用新介质的是勇敢者,但不一定是成功者。成功的传播者,一定既是优秀内容的创造者,也是善于利用新型传播介质的高超融合者。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谢国明/《人民日报》2014-04-17)

  

  

  

  我批判的是作为新媒体的互联网

  我认为可以把互联网分成两部分来看。一部分是作为通信工具的互联网,另一部分是作为新媒体的互联网。当我把互联网分成这样两部分的时候,就发现这些年对它的批判都集中在作为新媒体的那一部分。

  作为新媒体的互联网,到底会让我们更聪明还是更愚蠢?我的观点毫无疑问就是让我们变愚蠢的。作为新媒体的互联网在中国呈现的是跟世界其他国家不一样的状态,其兴旺发达的程度是任何其他发达国家没有的。这是为什么呢?根据《中国互联网络调查报告》数据,中国如今网民的构成有了极大的变化,从最早以科技精英为主,到今天中国70%以上的互联网用户是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社会底层,为了迎合这些主流用户,很多媒体上“三俗”泛滥。中国的新媒体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畸形繁荣起来的。

  关于新媒体,我经常提到一定要注意一个简单的事实: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新媒体都是讲“注意力经济”、“眼球经济”的,现在网上的东西已经不是什么信息爆炸的问题,完全是失控。这么多的信息全部都推送到你面前,但是你的时间是有限的,哪怕你为互联网活着,一天16个小时吊在网上,这也就是极限。那么多的内容争夺有限的注意力,结果一定是迎合大众中低俗的那一层胜出。

  这就是为什么我本人十多年来不在网上看任何新闻的原因,互联网对我来说只是维护我的博客、收信或者查资料的工具。

  我们这两年面试研究生时,就普遍关注这个问题,学生读的书越来越少,整天拿着智能手机在上面浏览,你的精力被这些无聊的东西占掉了以后,放在学业上的精力就没了。这就是为什么作为新媒体的互联网其实是起负面作用,它推送了大量无聊的东西。

  有人为互联网辩护说,互联网上也有许多高雅的东西。我同意,比如网上图书馆等等,这个好处已经被我归入了作为通信工具的互联网里面,但那些东西不是媒体。凡是入媒体的,起先在台式电脑的屏幕上,现在弄到平板电脑和手机上,这些东西随时随地包围着你,缠着你,走到哪里看到哪里。以前还看到地铁上有人拿一本书在看,现在极少看到在地铁上看书的,大家都在低头看手机。有人就跟我说,手机上也可以看高雅的东西,在手机上读黑格尔、读柏拉图也是可以的,但是你去看看,在地铁上看到有一个人在手机上读柏拉图吗?一定是找不到的。大量的主动推送的碎片化的东西,一定是副省长落马、小三之类,看这些东西不费力。所以新媒体就是让我们变愚蠢的,这就是我的结论。

  讨论某个东西接触它有什么好处,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问一下自己不接触这个东西会有什么坏处。如果这样考虑问题,就会发现有很多东西不接触它,其实有益无害。大家都在谈一个剧集《来自星星的你》,“都教授”是谁我不知道。这有什么呢?其实很多人是被裹胁的,因为他的同事、圈子里都在谈论这个东西,他觉得自己跟不上,怕被人说自己OUT了。你不要以没看过为耻,你甚至可以以没看过为荣。干吗一定要知道呢?

  以前的信息不平等是顶层的人垄断信息,底层的人觉得信息不够,他们知道的信息我不知道。现在是反过来,信息多得不得了,要对信息进行选择,社会上层的人比较会选择信息。社会底层的人更容易被互联网牵着鼻子走,结果他们把时间精力耗在无聊的信息上去了。这种信息上的不平等加剧了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最后只会变得更糟糕。因此不要觉得他们看互联网,你看纸书就落伍了。你要相信这样你才会胜出,十年以后你比他们更优秀。反正我是这么相信的。

  我给年轻人的建议是两条。第一条,尽量使用作为通信工具的互联网,而远离作为新媒体的互联网。第二条,除了我说的你不要怕自己OUT外,还要有一个信心,你要相信那些不看书、把时间耗费在互联网上的人,和现在愿意把时间花在看书上的人比,最后看书的人会胜出。所以你如果想胜出,就少去看互联网。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文汇报》2014-04-10)

  来源:青年记者20145月上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