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首页>传媒视点 > 正文

传媒视点(2014年6月上)

2014-07-03 14:00:14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

摘要:

  韩正:全力以赴办好报纸本身,这是改革的本意

  5月7日、8日和9日上午,上海市委书记韩正用三个半天时间,先后前往解放日报社、文汇报社、新民晚报社和上海报业集团调研,听取上海报业集团成立半年以来集团和报社的发展改革情况汇报。韩正说,我们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面对问题,不能回避、必须直面,唯一的办法是改革。下面是他在调研时发表的观点。

  ◆坚持内容为王、受众为本、采编为宝

  上海报业集团要打造成为全国最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报业集团、率先实现向新型主流媒体集团转型,就必须在发展的各个阶段设定清晰的目标,以问题为导向,牢牢抓住产生问题的瓶颈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明确各项改革措施,分解任务、抓紧实施。上海报业集团现阶段目标和下一步深化改革的立足点,就是把报纸办得更好、把报社办得更好。集团、报社的改革成效,最终要反映在办报质量上,获得受众认可。

  上海报业集团要做大做强经济实力,为报纸守住阵地、坚持导向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只要方向明确、路径正确,就能一步一步稳步向前推进。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作为上海在全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要全力以赴办好报纸本身,这是改革的本意。要坚持内容为王、受众为本、采编为宝。内容为王,就是在网络时代,特别是新媒体爆发、自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纸媒的优势在于权威、深度、真实、准确,如果这些优势无法坚持和提升,将彻底失去竞争力。受众为本,就是三家报纸都要根据定位,服务受众,发挥优势,办出特色。采编为宝,就是要确立采编人员在媒体单位的主体地位,逐步建立起科学的采编人员专业职务序列,脱离行政序列,收入分配要向专业职务序列倾斜,这是报社下一步改革的关键。报社领导班子,对外要服务受众,做大阵地;对内要服务采编人员,创造更好环境,发挥采编人员的主体作用。记者是一份高尚的职业,是一份有尊严的职业,也是一份有底线的职业,既要严格管理,更要好好善待。报社最宝贵的财富就是采编人员,报社领导班子要围着记者编辑转,把采编队伍服务好、积极性调动起来,报纸才能办好,改革发展各项工作才能到位。

  ◆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两个关系

  正确认识阵地和市场的关系。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经济体制改革是总牵引,必然会影响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报纸,既是我们的阵地,也是面向社会群众的文化产品。报纸只有占领市场、才能守好阵地,丢掉了市场,也就丢掉了阵地。只有阵地意识或者只有市场意识,都是片面的。市场和阵地并非对立,报纸自娱自乐不被群众接受,就不是阵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阵地。正确认识阵地和市场的关系,对下一步深化改革至关重要。

  全面把握导向和效益的关系。报纸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阵地,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导向。正面宣传是正确的导向,科学的舆论监督同样是正确的导向,两者都是正能量。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习惯在信息化时代舆论监督的环境下开展工作。报纸作为文化产品进入市场,一定会有效益问题。报纸生产和传播的是精神产品,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以社会效益为先”这根弦绷得紧紧的。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阵地,市场越大、阵地越大,社会效益越大、经济效益越大。一般产品进入市场,体现的是直接经济效益,而作为精神产品的报纸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无法替代,间接经济效益也是无法估量的。

  (来源:《文汇报》2014-05-10)

  

  

  “纸”在求变,报何以存

  网络时代,作为传播介质的“纸”正在求变,作为传播内容的“报”将何以自存?是应时而变,还是以不变应万变。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在大变动的时代,应时而变不易,知所坚守更难。

  就“报”而言,对传播内容优化的追求,永远不能变,也不应变。当下的传媒界,虽然在追求内容优化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普通常识多、个性故事少,就事论事多、鞭辟入里少,照抄照转多、独家挖掘少,有些媒体还存在耸人听闻多、客观公正少的现象。内容优化还有巨大潜力。关于马航失联事件的报道,相比国际媒体,国内媒体的差距显而易见。差距就是潜力,内容优化永无止境。

  更重要的是,人民至上的宗旨、社会责任的担当、正确舆论导向的引领,一丝一毫都不能变。不仅不变,还要大力加强。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倡导用户至上。媒体的用户就是人民群众。对于媒体来说,用户至上,就是人民至上。不管网络如何颠覆传统,媒体秉承的人民至上宗旨绝对不能改变。在转型时期,负责任的媒体要做好党的主张的扩音器、社情民意的显示器、杂音噪音的过滤器、险滩暗礁的预警器、社会舆论的稳定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媒体承担的正确引导舆论的社会责任绝对不能推卸。

  不该变的,坚决不变;应该变的,则应早谋早变,善谋善变,多谋而断,谋定而变。

  作为传播介质,“纸”的变化才刚刚开始,未知远大于已知。适应传播介质的改变,作为传播内容的“报”,其表现形式、生产方式以及媒体与受众的互动方式都应当因时而变、应势而变。

  媒体内容的表现形式,受传播介质的制约,随传播介质的改变而改变。网络的兴起,形成了全新的内容呈现形式,如超文本链接,文、图、音频、视频多形态展示,二维码浏览,海量信息搜索等等,媒体的内容表现形式应当及时运用网络传播的新技术,融合发展,使内容的表现形式顺势而为,应时而变,多样化呈现。

  网络传播的即时性、碎片化、海量互动等特征,促使媒体在发挥专业优势时,在内容的呈现上必须创新形式,改进文风。互联网思维有“唯快不败”之说。新闻传播同样强调时效,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媒体更需争抢“第一落点”,获得“先入为主”的传播效果;同时,要以信息的完整性战胜碎片化传播,以简明扼要的叙述为海量信息导读,以信息的真实准确确立权威性,以解读的客观公正树立公信力。

  顺应媒体内容呈现形式变化的需要,内容的生产方式,包括经营管理方式也应当随之而变。当传统传播产品开始转型,不再以文字或者声音、图像、视频一种形式来呈现,或者不再以纸张一种介质来承载,而是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态进行全媒体传播,这就要求内容的生产方式进行重大调整。进入网络时代,工业流水线标准化大批量生产的方式,正在改变为个性化定制。媒体面向受众的批量化统一制作,也有向个性化定制转型的可能和必要。受众在接受媒体统一制作发布的信息以外,还有特殊的个性化需求。在网络时代,媒体在技术上完全有可能满足这种个性化定制的需求,只是需要在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上做出幅度较大的创新和调整。

  免费是互联网的一大特征。传统媒体其实也有免费的探索。以纸媒而言,国内外都有免费的地铁报,完全靠广告收入来维持。至于广播、电视,其公众频道一般都是免费接收的。但是,互联网创造了全新的免费模式,这对传统媒体的经营发展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意味着传统媒体的传统经营模式必须做出重大改变。

  跨界融合是互联网产业超常规发展的一大动力。互联网的出现,弥合了媒体与受众的分野,降低了发布信息的门槛,开辟了一个“人人拥有麦克风”的时代。如何让人民群众集传播者和受众双重身份于一身,自主参与新闻事件的传播和讨论,把我们党长期倡导的全党办报、群众办报这一优良传统,在新形势新技术条件下发扬光大,对媒体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一家媒体如果不利用新媒体技术将自己与受众紧密地联系起来,必定会错失创新发展的机会。传统媒体人早研究,早融合,才能早日占据主动。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太阳底下无新事。这两句俗语,看似截然对立,其实只不过是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新媒体崛起的网络时代,探讨传统媒体的变与不变,需要从多个视角进行观察和思考,变其所应变,而坚守其所应坚守。

  (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谢国明/《人民日报》2014-05-15)

  

  

  网络安全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网络安全由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亲自抓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互联网管理、网络安全管理曾是“九龙治水”,存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权责不一、效率不高等弊端,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需要进一步提升层级、增强权威,以加强集中统一领导,在重大问题、复杂问题、难点问题上拍板决策、指导督促。

  我国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体制曾几经调整,但以前都没有上升到国家最高层面。随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在国家安全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提升,客观上也要求把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由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亲自抓。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将网络安全和网络空间发展工作作为国家的“一把手工程”。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规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做好领导小组决定事项的贯彻落实,中央还成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当前我们所强调的网络安全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在不同时期,对网络安全有过不同的称谓和解释,其内涵在不断深化,外延在不断扩展。当前,我们关注的网络安全包括意识形态安全、数据安全、技术安全、应用安全、资本安全、渠道安全等方面,其中既涉及网络安全防护的目标对象,也反映维护网络安全的手段途径。

  总的来说,政治安全是根本。现在,境外敌对势力将互联网作为对我渗透破坏的主渠道,以“网络自由”为名,不断对我攻击污蔑、造谣生事,试图破坏我国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一些人出于政治或商业利益炒作热点敏感问题,甚至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互联网新技术被一些人作为新的传播工具,大肆散布违法有害信息。在互联网上,能否赢得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和反渗透斗争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党和国家的未来。

  网络安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安全。几年前的“震网”病毒使伊朗核设施受到大面积破坏,显示出关键基础设施已经成为网络武器的真实攻击目标,有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斯诺登事件等表明,少数国家利用掌握的互联网基础资源和信息技术优势,大规模实施网络监控,大量窃取政治、经济、军事秘密以及企业、个人敏感数据,有的还远程控制他国重要网络与信息系统。试想,在危机时刻,如果一个国家涉及国计民生的关键基础设施被人攻击后瘫痪,甚至军队的指挥控制系统被人接管,那真是“国将不国”的局面。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王秀军/《人民日报》2014-05-18)

  来源:青年记者20146月上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