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传媒视点 > 正文

传媒视点(2014年9月上)

2014-09-25 11:12:52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

摘要: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在新形势下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强调,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要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

  

  搭不上这趟车,传统媒体可能永远没机会了

  ◆解决文化体制改革尚未解决的问题

  2003年至2012年,中央启动了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但由于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最后主流媒体的改革浅尝辄止,基本没有变化。结果,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企业发展迅猛,由边缘媒体成为核心媒体,在公众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旧体制下运行的传统主流媒体则缺乏生气,被边缘化,陷入了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 “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的窘境。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央这次出台《意见》,实际上是要解决本世纪初文化体制改革尚未解决的问题。此外,净化互联网的环境和内容也是推动两者融合的重要目的。

  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唱主角的时代,传统媒体只有与新兴媒体相融合,才有可能改变目前边缘化的窘迫境遇,并有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如果传统媒体搭不上这趟车,就可能永远都没有机会了。传统媒体面临的不仅是传播方式的问题,人才结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也不适应融合发展的要求,束缚了新闻生产力的发展。只有推动媒体组织结构、传播体系、管理体制同步改革,才能防止媒体融合成为另一场“烧钱”运动。

  ◆要避免政策上厚此薄彼

  从做大做强新型媒体集团来说,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网络媒体企业,现代化发展程度高,为国家带来声誉,应为此类新兴媒体企业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支持这些媒体通过和国有传统媒体相融合进一步做大做强。但是,把过多的资源投到少量的几个国有文化企业上,不符合最新的市场经济体系要求。为了营造科学的媒体生态和实现良性循环,要避免政策上厚此薄彼。比如,如何支持目前传统媒体中占70%的学术刊物,关系到一个国家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应该纳入政策支持范围。要实现媒体共治,无论是作为喉舌的主流媒体还是学术报刊、行业报、大众娱乐报刊、网络企业,无论是国有媒体单位还是互联网公众公司等各种所有制媒体,在研究和制定政策上应享有同等的话语权。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祁述裕/《中国经济时报》2014-08-25/曹英、刘雅卓采写)

  

  拥抱融合,传统媒体才有明天

  实际上,媒体融合一直都是“正在发生的历史”,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的阵营也一直处在变动之中。揆诸以往,广播诞生时,相对于大众化报业是新媒体;电视的出现,宣告了广播成为传统媒体;而在互联网面前,报刊电台电视台则一齐被戴上“传统”的帽子。如今,面对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型传播形态,恐怕连门户网站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新媒体”了。从这个意义出发,创新是新闻传播的一道底色;面对新兴媒体,与其欲拒还迎,莫如开怀拥抱。如果只是一味抱持守成心态,缺乏创新动力,或者仅仅注册个域名、开个微博、办个微信公号,形式上重视、实质上应付,只会坐吃山空,并一步步滑向媒介舞台的边缘。对于媒体从业者而言,万不可受众都过了河,自己还在假装摸石头。

  对于不少传统媒体而言,走好融合发展之路确实难以毕其功于一役,有许多瓶颈亟待突破。然而,面对新兴媒体呈裂变式发展的态势,如何在海量信息中发出响亮声音,怎样在激烈竞争中锻造“数字化生存”本领,是每家新闻媒体都必须直面的转型发展之思。以政策利好为契机,打好创新这张牌,做优资源内核、更加重视技术,我们何愁找不到媒体融合发展的蓝海?

  (人民日报评论部编辑李浩燃/《人民日报》2014-08-20)

  

  不能将传统媒体视如弃儿

  媒体求变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种现象。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特别是手机的介入,已经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摆脱传统纸质媒体的信息消费途径,这直接导致纸质媒体的消费人群大量下降。在国外,一些百年老报迫于订户急剧下降的现实,不得不停止出版纸质报纸改出电子版。近年来,这股风潮已经进入我国,经常能听到一些报纸因为无法经营下去而停刊的消息,传统媒体的路似乎越走越窄。

  面对市场出现的这种变化,媒体业自然不甘坐以待毙,利用新技术开发新媒体已经成了众多纸质媒体的共同选择。但是,一些媒体在拓展新媒体的同时,却将传统媒体视为一个负担,或干脆让其关门,或缩减版面,使报纸的阅读价值大幅度下降,引起读者的不满。这种为了发展新媒体而抛弃传统媒体的做法,反映了媒体业普遍存在的一种急躁心态。其实,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它们只不过是传播信息的不同载体。新媒体在年轻读者中的市场很大,但目前大量中老年读者更倾向于选择传统媒体,如果媒体无视他们的存在,又无法将他们转化为新媒体的消费人群,那可能会得不偿失。

  事实上,新媒体虽然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但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起可靠的盈利模式。更为重要的是,即使是年轻读者,虽然已经习惯于从网络上接受信息,但还未养成付费阅读的习惯,这实际上成了新媒体发展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一些媒体集团为开发新媒体投入了巨资,但对何时能够产生效益还很茫然。需要警惕的是,目前新媒体的开发已经有了一哄而上的倾向,如果只是在新媒体的开发上大把“烧钱”,对传统媒体却视如弃儿,那么很可能既未在新媒体上打开市场,又丢弃了原有的传统市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要实现优势互补、一体发展。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提醒。一方面,媒体业应该跟上传媒市场的变化,用互联网思维来开发新媒体。另一方面,传统媒体的一些优势并不是新媒体完全可以取代的。因此,对于媒体业来说,经营好传统媒体,满足各种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仍然是一项重要工作。

  (资深媒体人周俊生/《光明日报》2014-08-21)

  

  技术和内容是媒体融合发展的两翼

  融合发展是一场重大而深刻的时代变革,整体来讲,传统媒体目前的探索还处于初期阶段,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规划,加快步伐。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媒体从“铅与火”时代走到“光与电”时代,如今则走进了“数与网”的时代。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的优势是新闻内容的采集加工生产,最大的劣势则是对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升级维护明显滞后。并且,传播渠道上的短板已越来越多地反向影响到内容生产。因此,传统媒体寻求融合发展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要将技术建设和内容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更加注重技术创新以及新技术与信息内容的结合。实际上,信息网络技术方兴未艾,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传统媒体只要紧盯住技术前沿变化,完全有机会打开新的传播技术空间。

  加强技术创新的同时,传统媒体依然要牢记内容永远是根本,是决定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通过借助新的技术传播优势,在坚持正确方向和舆论导向的基础上,更好地坚持“内容为王”,通过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传统媒体只有更加注重新闻内容的品质、更加强调传播的快捷精简、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特色信息产品,才能保持和增强在信息内容上的核心竞争力,真正达到推进融合发展的目的。

  (经济日报记者化成/《经济日报》2014-08-21)

  

  新老媒体争夺“内容”之战

  网络平台、门户网站、新媒体……依托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一拨人在忙什么?今年以来,我跟随着一些采访团队到处走一走,听一听,看一看,发现这拨人都在做一件主要的事情:抢内容。

  可以想见,如果没有读者,观众喜欢的内容,网络平台算啥?门户网站算啥?新媒体算啥?纯粹玩技术有多少用?无论几亿还是几十亿用户,让这些网络平台、门户网站、新媒体一个月时间不更换内容,试试还剩几个用户?有些所谓媒体人、大V喜欢自吹,我有几百万、上千万粉丝,其实99%以上是打酱油的,路过的,怀着好奇心进来看一眼的,并非忠诚读者用户。如何试验所谓粉丝是否忠诚呢?我想很简单:每月每人交1元钱,一年12元,如果还有几百万、上千万粉丝,那我就认为这是有价值的粉丝,真粉丝。网络粉丝最大特点是重合,既可以说是你有,也可以说是他有、她有,假如一只鸟也能在网上发声的话,它也可以有。

  所谓网络平台,门户网站,新媒体,在争夺“内容”上,不仅仅是利用了传统媒体上一切可以利用的内容,采取了“拿来主义”,在“拿来”过程中加以改造、歪曲以吸引眼球,招揽看客,还用大量金钱吸引“内容提供人”,包括传统媒体记者、作者以及所有可以提供内容的人。与此同时,也在自己培养记者,培养自己的作者队伍,在做传统媒体做的或想做而不能做的内容。

  传统媒体要生存与发展,不能丢了“内容”,丢了“话语权”,要在“内容”和“话语权”上下大力气提升,而不是免费把“内容”和“话语权”拱手送出去。“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传统媒体所有的“内容”和“话语权”都来自掏钱订阅报刊的读者订户。如果谁认为现在掏钱的订户不重要,网上那些免费的看客才是最重要的,总有一天没有地方领工资。我一点都不担心传统媒体记者、作者将来到什么地方去领工资,一切能够提供优质内容和能够为读者代言的记者、作者都会有地方领工资去,但有一大批人会换工种,从事其他工作。记得30年前,我和某单位司机开玩笑,我说你教我开车,我教你写稿,将来你不开领导专车可以写稿谋生。30年后,我早学会开车了,他却没学会写稿。新媒体也面临着“开车与写稿”的问题,新媒体的技术并不难学,难学的是提供“内容”(写稿)。30年后,谁能说清当时的新媒体是什么样子?今天的新媒体还有几家活着?

  前几天,从《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一个名词“新新人类”。大概是说“90后”的年轻人。不管人类如何新,我坚信用嘴吃饭、用腿走路大概是改变不了的。正如新媒体再新,离开了“内容”和“话语权”,也没啥新奇之处。

  (北京晚报评论员苏文洋/《北京晚报》2014-08-21)

  来源:青年记者20149月上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