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传媒视点 > 正文

传媒视点(2021年10月下)

2021-10-26 10:12:20

来源:青年记者2021年10月下   作者:

摘要:  视听传播正在成为中国国家软实力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核心要件  在信息时代语境中,网络化、智能化的视频共创与全民共享正在揭幕一个

  视听传播正在成为中国国家软实力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核心要件

  在信息时代语境中,网络化、智能化的视频共创与全民共享正在揭幕一个视听传播的中国时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视听传播正在成为中国国家软实力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核心要件,展示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并将深刻改变国际传播的趋势和格局,大大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

  从长视频到中视频到短视频,再到多样态的直播,视听传播在中国呈现出全时空、全领域、智能化、全龄向的发展新势能,并凝聚成三个趋势性特征。

  第一,数据驱动。基于大数据的智能算法正在成为视频内容和视频服务的主要生产力,智能技术在生产、存储、分发、使用和评价的全流程应用将是未来视频产业的新常态。

  第二,泛媒功能。随着社会媒介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媒介产业的边界日渐模糊,视频传播也已经突破了影视行业的身份区隔,成为信息娱乐、数字经济、公共服务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架构,突出表现在“视频+”的全领域应用中。

  第三,大众创新。这是定义视频传播的中国时代的最主要特征。如果说属于美国人的工业影视时代是等级制和垄断性的,那么属于中国人的信息时代和视频时代则是扁平化和大众性的,后者所释放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传播与发展潜能是历史空前的。全民视听将驱动中国引领世界进入智能化的视听天下新时代。

  蓬勃发展的视听技术与视听市场也为加强和改进我国的国际传播工作带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视听作品的多模态性、视听语言的超文化性、视听传播的跨平台性、视听接受的全场景性、视听处理的大数据性,以及视听文化的多次元性,都将驱动一个基于大众创新和全民参与的中国国际传播智能化和视听化发展新阶段到来。基于视听中国的崛起,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才能真正落地,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也能更好地从理念走向实践。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的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进而“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在这个大格局和大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视听传播将成为一个核心的战略要素,必将推动媒体融合持续走向深入、社会媒介化不断加快脚步,也必将为中国的国际传播开辟新蓝海。

  (廖祥忠/微信公众号“广电业内”2021-10-15)

  媒体融合最为重要的是将先进技术与制度优势结合起来

  经过2020年的发展,中国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差距已经大大缩小了。绝大多数的“传统媒体”都在向新媒体的方向转型,不同程度地变成了“新媒体”,新旧之分,不再那么明显。

  目前,媒体融合已经从表层融合进入了深度融合阶段,从物理融合和化学融合进入了生态融合阶段。媒体融合是一个持续进行的变革,若从必须完成的任务来讲,均已完成了启动和加速,正进入一个从与时代跟跑到并跑、领跑的阶段,处于一个并线超车的阶段。

  媒体融合要做得好,取决于五个到位。首先是认识到位。对于媒体融合的重要性,及其方向、路径有明确的、深刻的认识。其次是决心到位。具有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勇气和决心,而且上下同心、众志成城。再次,动作到位。融合举措有力,改革方案可行,而且执行力强。还有管理到位,小到一家媒体,大到区域的或全国的媒体,能有机协调起来。在方向、节奏的把控上,张弛有度。另外,外部扶持政策到位,要充分有效地聚合来自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的资源。

  如果说媒体融合还存在问题的话,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媒体行业自身。自身是最大的变量,也完全可以成为最大的增量。外部因素、风险挑战往往是给定的条件,媒体融合真正的瓶颈来自自我设限。比如,对于媒体融合,一些媒体对实现融合变革持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还有一些从业人员抱着一颗守成的心,在公益一类或二类这样的保护机制下,反而“雪拥蓝关马不前”。如果“五个到位”的要求实际上变成了“五个不到位”,就会制约媒体融合发展的进程。

  对于中国的媒体融合来讲,未来最为重要的是将先进技术与制度优势结合起来。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和引领,以及相应的市场变化、产品创新、体制机制的改革等,都是媒体融合进程中的关键点。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探索出一条进一步放大而不是约束制度优势的路径。

  (支庭荣/《新京报》2021-10-15)

  人类文明新形态下中国式传媒的特有气质

  1.中国传媒在文明形态中呈现出独特气质。中国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及其现代化进程的非稳定性,决定了中国式传媒角色设定的独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决定了中国传媒发展道路的特殊性。首先,这种特殊性表现为始终强调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其次,这种特殊性表现为中国传媒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史既是中华民族的繁衍史,也是一部传媒文明史。再次,国情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中国传媒是在不断自我创新中壮大的。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直接外化形式,中国传媒始终将先进性理念作为追求的目标,这其中强调的人民性至上,是整个传媒制度架构的核心。最后,中国的传媒事业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在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之间,中国传媒总是将社会效益、人民利益放在优先位置。

  2.中国式传媒规制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制度耦合。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呈现载体,传媒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当代文明的品质。传媒在文明建设中的特殊使命和文化特质,使得中国传媒与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环境下的西方传媒存在本质差异。在传媒规制中,政府规制的努力方向就是确保传媒的良性发展。当下传媒内容生产的两种倾向直接影响传媒的品质,动摇传媒的人民性基础。一是基于商业逻辑,将媒介生产视同一般性商品生产,看重其交换价值,从而寻找最大受众市场和受众趣味的“最小公约数”。二是基于民粹主义逻辑,否定一切精英或政府主导的文化,将文化的主导权归还给民众,极度推崇反智性的文化。这就造成了文化的非智性倾向。两种传媒文化生产逻辑都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直接影响到文化发展质量。

  面对传媒依据两种逻辑野蛮生长的发展困境,中国式传媒治理的优势在于其制度供给。中国式传媒规制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形成了一种制度默契和耦合。在传媒技术日新月异和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背景下,传媒规制、监管改革必须站在民族文化、先进文化发展的高度来加以认识,从文化善制走向文化善治。

  3.开放共享,深度融合:新型文明形态下传媒发展的未来之路。媒介深度融合是中国式传媒适应新型文明形态的一种自我调整,它摆脱了西方经验支撑的文化现代性的宿命,将开放、共享、贴近作为与人类新型文明共振的基本内容和姿态,用中国特有的传媒文化实践回应了西方中心论、文明优越论、历史终结论的“真理”权威,验证了基于西式现代性的传媒角色和发展道路在中国本土的“水土不服”,拓宽了发展中国家文明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当下,文明建设进入了新常态,它常常外显于一个没有疆界、开放共享的互联网新生态“场”中,而传媒由平台向“场”的转变,正是新型文明必然经历的过程,也是传媒技术可供性对人类文明新形态所作的保证。媒体深度融合过程既表现为媒体形态的融合,更表现为文化融合,媒介深度融合正是要促成文化的代际融合、民族间融合,最终实现文化共同体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总体目标。

  (陈龙/《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0-15)

  学会用舆情视角看网络热词

  网络热词是语言变化的一个典型体现,尤其在网民规模已达10.11亿的今天,这些传播于互联网络中的词汇不仅是对社会生活中新事物新状况的描述,更是集中体现了民众在心理、观念上所发生的变化。

  一是热词记录了什么。大多数情况下,网络热词并不由其使用频率决定,更非一个独立的完整词语,而是人们根据热点事件的特点所进行的总结,或者说,是对客观事件的描述。例如,“逗鹅冤”,由于腾讯在其中扮演的是“他们骗了我,没给钱,还笑我”的受害者形象,从而有人将“窦娥冤”的典故引用到此事中,通过替换文字来达到双关的效果。

  二是热词反映了什么网络文化。语言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对文化的认同心理,这其中既包含外来语,也包含汉语拼音缩略语。例如,“kswl”(磕“死”我了)“zqsg”(真情实感)。就汉语拼音缩略语来说,有学者认为,过于简单的缩略方式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交流上的困难,且污染了语言环境。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语码的转换一定程度上彰显身份的构建,目标词语的使用与否代表着对群体身份的接近与远离。从这个角度来说,不同类型词汇的使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不同圈层的文化特性。

  三是热词映射了什么样的心理诉求。“剁手党”“车厘子自由”“打工人”“内卷”“积极废人”等网络词语,被学者归结为贩卖焦虑类的词语。从词语诞生的角度而言,有学者认为,其作为一种明显带有网络亚文化特质的词语,暗含着一些消极反抗的心理倾向,人们通过自嘲的方式渲染对社会现实的焦虑感和无力感。但从语言使用的角度而言,通过大量、重复性地使用这类词语,反而是对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的一种心理补偿。这种心理补偿行为折射出的是现实社会民生存在的短板与痛点,是一种相比之投诉、建议等政务诉求更为隐晦的普通人对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向往。

  在诸多有关网络热词的学术研讨中,帮助年轻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加强网络热词的人文关怀等思考,对舆情工作的启发显然还不够深入。仅以“韭零后”一词来说,在反思如何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之前,更应该思考对基金等相关金融话题的风险宣传是否规范、对金融诈骗的风险提示是否到位、对基金投资业的监管是否完善等问题。

  这也意味着,网络热词之于舆情工作更大的作用在于,可以在“城门失火”之前将还没被殃及的“池鱼”救上岸,为社会治理、网络空间治理风险的前瞻与评估提供更多的路径与选择。

  (曲晓程/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2021-10-13)

来源:青年记者2021年10月下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