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首页>传媒透视 > 正文

报纸应向时政期刊学什么

2005-03-16 19:50:29

来源:   作者:韩希江

摘要:

  杂志期刊的现状

  曾有期刊界人士自豪地说过,在这个资讯超载的世界,报纸虽不令你落伍,但令你迷失在琐碎的汪洋大海;电视虽不令你无聊,但令你泯灭自己;惟有杂志,一份份为不同的社会族群度身定做的杂志,令你找到知音、盟友和自我空间。实力媒体大中华区总裁李志恒说:“中国社会的发展正在经历从单元到多元,由大众化向个人化的转变。在单元的社会里,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生活需求都是单一雷同的,但在个人化的社会里却不一样,人们需求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杂志媒体正好顺应了这种需求,它是一种个人化的媒体。”
  世界上各国的杂志都比报纸多,中国有2600多种报纸,同时有9000 多种期刊。2002年更被称为中国杂志年,期刊市场以平均每两天诞生一本杂志的速度高歌猛进。美国时代公司,从1978年的6本杂志增长到今天的132种,在2003年前的三年中,投资25亿美元用于购买杂志。
  杂志的种类更是众多,可以说无所不有、无所不包,社会上的每个种群、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相应的杂志,而每个杂志都有自己特定的服务对象,男性有男性的杂志,女性有女性的杂志,比如,对于家庭主妇来讲,《知音》、《家庭》、《好主妇》、《好管家》是她们的首选,而学院知识分子则青睐《读书》、《南风窗》、《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书城》之类的杂志,即使如文化水平不高的打工一族,他们也有自己的杂志,如《打工》、《故事会》等。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社会阶层、新的行业的出现,新的杂志也不断涌现,如背包族,他们的相关杂志则是《中国国家地理》、《华夏人文地理》、《旅行家》、《中国旅游》、《博客》等。
  进入2003年,时政期刊也进入了收获期。除了中国《新闻周刊》开始盈利外,《三联生活周刊》大约获利1800万,《新民周刊》也开始步入盈利期,而且,就传媒业发展趋势来看,时政期刊的获利空间还很大。

  时政期刊的特点

  不少期刊的业内人士认为,期刊尤其是时政期刊的生存与发展一定要体现时代特色、地域特征以及自身特点,惟有坚持并发挥自己的特色,时政期刊才有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清晰明确的定位

  现代都市生活趣味出现“碎片化”,每一群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利益和代言。每一本杂志背后都代表着一个利益群体,因此,定位,定位,还是定位,无论是各期刊奉行的准则还是其实际操作皆是如此。成功的杂志人对于他们所要服务的对象究竟是谁可以说心知肚明,他们深深知道,在资讯泛滥的今天,在各种媒介发达的当代,面对着阅读需求日益分化的读者,他们必须献上分类更为清晰、个性更加鲜明、特色更为突出的服务。因此有的杂志人在他们的卷首语中写得明明白白。“要么爱我,要么永不。” 比如:《新周刊》:想得到新观点和新概念,看《新周刊》是一条捷径;《南风窗》:以政论性见长,知识分子、官员比普通读者更能认同这一点;《城市画报》:甘当生于70年代人的代言人;《中国新闻周刊》:作成一本时事周刊。《了望东方周刊》创刊时将自己的读者定位为:25岁-50岁,男性为主,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生活、工作在大城市,大多数具有良好教育背景,可能是老板和高级主管一级的人物,也可能是西装革履、在写字楼的普通白领。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位于社会新兴阶级,在社会上拥有良好身份和一定的资源。实践也证明,对各自定位持之以恒的坚守和追求,也成为这些期刊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2、 领风气之先、和国际接轨

  许多时政期刊从报道组织、风格、叙事方式、关注话题等方面,都要体现全球化背景下的特征。这些周刊有着完善的国内外的信息采集系统,能够在第一时间内作好硬新闻报道。打开任何一本时政类期刊,都会发现这一特点,许多期刊除了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外,又会拿出不少篇幅对各种国际资讯予以辑要,可以说,一刊在手,遍知天下大事。如在2004 年10月16 日出版的《南风窗》中,该刊就以“外资影响中国经济安全”、 “中企海外扩张遭遇工运”、“美国选战”等为题,对一些国际热点进行了报道。而《新闻周刊》更是把目光投向国外名刊,每期都从《福布斯》、《纽约客》、《时代》、美国《新闻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等转载相关文章。

  3、耐读的叙事风格

  许多杂志特别注意文章的写作。许多文章抛开文章的故事性、所持的观点不谈,注重贴近受众的叙事方式,其本身因为特有的述事风格,就是一篇美文,用笔讲究,选词得当,旁征博引,纵横捭阖,语言或诙谐幽默,或辛辣尖锐,文如行云流水。许多作者是当之无愧的文字高手,会描写、会刻画,会讲故事,“故事”里有悬念、有情节,引人入胜,欲罢不能。

  4、独到精辟的观点

  许多时政期刊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纪实和阅读快感,而是要影响人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提供给他们整合过的有效信息,以及观察问题的新视角。同时,注重对事件的前瞻性报道,满足读者的欲知需求。许多杂志每期都有一定篇幅的时论性文章,这些文章立论大胆精到,时有惊人之语,敢道别人不敢道,说别人不敢说,振聋发聩,启人心智,读者读来时有眼睛一亮的感觉,“确实是这个道理”、“我怎么没有这样想呢?”诸如此类的闪念更是经常在读者的脑海里出现。对许多杂志来讲,这成了他们赢得读者的法宝,而许多读者也正是冲着这些文章去的。《新周刊》每期都有的“反对”,旗帜鲜明地举起自己的思想旗帜,对国内外各种重大事件、热点新闻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全景式的报道模式

  如果说报纸因为篇幅、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在尝试全景式的报道方面还受到许多制约的话,那么,杂志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如鱼得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对某一事件的报道方面,可以运用评论、背景、相关链接等多种手段同时进行,使得报道内容更丰富、事实更准确,满足读者的多方面需求。尤其在重大事件和重大政策方面,在深度和广度上提供“一锤定音”的版本。

  时政期刊对报纸的启示

  期刊和报纸显然是两种不同的传播方式,而且,就目前来讲,期刊的发展也远远不如报纸来得红火,但期刊在自身的发展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报纸从中可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1、变化、创新写作风格

  长期以来,新闻写作受时间紧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新闻作品被简单地认为是文化快餐,理所当然的,许多记者在写作方面并不是很讲究,新闻作品出现八股化倾向,作品结构套路雷同,新闻语言干巴,缺乏生气,许多新闻作品重叙述、轻描写,重骨架、轻血肉,使得作品既不可读,又不耐读。殊不知,现在新闻记者和过去的战地记者相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面临的写作环境和以往有了很大的变化,虽然不可能和写书写研究报告一样,有充分的时间对文字字斟句酌,但是,在写作时注意讲究文字技巧,力使文章声情并茂、打动读者,还是有可能的,因此,这需要记者要提高对新闻写作重要性的认识,在平时注重文化素养的提高,在写作时进行创新。

  2、注重挖掘细节

  经常读期刊的读者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在期刊上发表的许多文章,无论就题材,还是就内容来讲,和电视报纸广播相比,都不新鲜,而且许多读者也都通过这些媒体有所了解,但即便如此,许多读者还是对期刊上的文章青睐有加,阅读起来津津有味,原因何在,其中,期刊注重对事件细节的挖掘恐怕是一个主要因素。期刊既然在时效等方面和其他媒体不能相提并论,但在挖掘细节方面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可以利用本身相对宽裕的时间,对事件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采访和挖掘,给读者提供更多不为人知、而又急于了解的“猛料”。因此,在竞争日趋激烈、新闻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记者在采访和写作中注意细节的挖掘,是提高作品质量,从竞争中胜出的有力法宝。

  3、喊出自己的声音

  敢说敢为,是许多读者对期刊的又一印象。许多时政期刊素以大胆著称,几乎每期都有一些新的观点、新的观察、新的认识、新的判断,这些新观念颠覆了许多人脑子里旧的思维模式,不读文章读观点,是许多期刊读者对期刊的期盼。其实,对期刊的期盼,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报纸在这方面的缺位。由于受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在声音方面,报纸一向显得较弱,对一些本应表明态度的事件,往往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甚至在某些时候出现认识偏差。近来,这种情况虽有所改观,但由于受作者队伍圈子化等方面的影响,在最应体现本报价值、本报观点的言论方面,也出现了“同质化”现象,这无形中大大影响了报纸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本报记者通过自己深入全面的采访、缜密细致的思考,对所采访、发表的新闻事件,喊出自己的声音,也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它定会对提高报纸竞争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以往的新闻实践也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中国青年报》做湖南巨贪蒋丽萍的报道时,就鲜明地以“家族腐败”为题进行了报道,一时令人耳目一新。而《齐鲁晚报》在就国内第一个国庆长假报道时,也率先提出了“假日经济”这一概念,同时受到业内和社会各界的称道。
  另外,时政期刊在做“一站式”报道、图片的裁剪运用、个性鲜明的定位等方面,还有许多可资报纸借鉴之处。


  (作者为齐鲁晚报、生活日报副总编辑)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