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对“僵尸肉”事件的反思

2015-09-21 15:04:34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9月中   作者:严洁

摘要:  “僵尸肉”一词和“几十年冻肉”的存疑来否定该报道的基本事实依据和合理内核,就有“以偏概全”之嫌了。

  今年夏天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的“僵尸肉”事件,随着讨论的深入和相关权威信息的披露,已渐归平息,但由此带给人们尤其是媒体从业者的思考是持久的、多方位的。在此事件中,来自媒体行业内部的“假新闻”质疑、舆情的几经反转以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多元化评判,让我们有必要对新闻业的一些“老问题”重新做一番审视和探讨。

  此“僵尸肉”非彼“僵尸肉”

  先来梳理一下“僵尸肉”事件的大致过程:

  6月23日,新华网发表新华社记者李丹题为《走私“僵尸肉”窜上餐桌,谁之过?》的报道,文中提到“在6月的海关打击冻肉走私的专项行动中,有‘80后’缉私人员在广西某口岸查处了一批比他年纪还大的‘70后’冻肉”。“僵尸肉”迅速成为网络热词和众所关注的焦点,国内不少媒体纷纷跟进报道。

  7月9日,北京科技报记者洪广玉在微信发文《剧情逆转的时候到了:“僵尸肉”报道是假新闻!》,认为封存几十年的“僵尸肉”并不存在,是“嫁接、演绎、臆想”而来,并指出“这或许将成为中国新闻史上不太光彩的一页”。

  7月12日,李丹发博文回应,认为“僵尸肉”是形象化地泛指过期变质冻肉,称质疑者仅凭4个电话就做出臆断,断章取义,无视走私冻肉问题中公开的事实。

  同日,国家食药监总局、海关总署、公安部发布通告,称“在今年查获的走私冷冻肉品中,有的查获时生产日期已达四五年之久”,同时文末也意味深长地说道:“媒体报道食品安全事件要切实做到真实、公正。”

  7月13日,洪广玉再发长文,呼吁大家“尽快走出对‘僵尸肉’这一噱头的讨论”,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打击走私、探讨食品安全的真正核心问题上。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报道的前提条件。“僵尸肉”真假之争当然是很严肃的问题,然而在网络上数十万计的相关搜索网页铺天盖地时,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争论的双方所指向的“僵尸肉”其实并非同一个标的物。用原作者李丹的话说,“僵尸肉”是老百姓对过期变质冻肉的形象说法,其意包括但不限于冻存数十年的肉;而质疑者洪广玉则认为,在“走私冻品”、“冷冻肉”、“走私肉”、“过期肉”、“变质肉”等称谓之外,新造一个“僵尸肉”,特指封存几十年的肉,事实无据,涉嫌造假。

  两个不同概念的“僵尸肉”,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这场争论中的各说各话、南辕北辙,实际上,我们在探讨其真实性时的路径和要求是有区别的。

  “僵尸肉”的本质在哪里?

  接下来看看泛指过期变质冻肉的“僵尸肉”。

  应当说,“僵尸肉”本身并非一个有着严格定义的精准用词,它不同于几年前轰动一时的“纸馅包子”假新闻,后者无论词义还是报道细节都明白地指向“肉馅内掺碎纸的包子”。而“僵尸肉”从字面上看,显然是一种形象化的比喻手法,类似于我们把三聚氰胺严重超标的奶粉称为“毒奶粉”,把经过漂白处理的劣质絮用纤维制品称为“黑心棉”。用“僵尸肉”来形容走私冻品中某些过期变质冻肉,修辞上并无什么不妥,两者之间确实是有“可比性”的。

  这种宽泛意义上的“僵尸肉”是否真的存在?答案不言而喻,事件后期三权威部门的联合通告也证实了这点。那么简单的事实质疑者会视而不见?当然不会,这是因为质疑者的诘问焦点聚集在了“封存几十年的高龄冻肉”,而且在它与“僵尸肉”之间约略画了等号,正如质疑者所说的:“有无僵尸肉,不是有无走私变质肉,本质上要确定的是肉的‘年龄’问题。”

  这就牵扯到我们如何去看待、理解新闻的真实性。

  宏观上看,新闻报道和现实世界之间几乎永远存在着矛盾和距离,“任何报道都只能是对事实的一种简约的、一定程度上割断的、扬弃的、概括性质的报道,不可能完全将事实原原本本地展现,即使电视新闻也是这样”。①再加上报道者、受访者、报道条件甚至指代性的语言文字等各种不可避免的局限,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常有多区段、多角度的表现。由于新闻真实往往是一种相对的、有限的真实,所以无论是在新闻理论还是新闻实践中,我们对新闻真实性的要求一般也都是原则性、本质性的,很难做出卡尺般百分百精确的界定。因此,对一些与现实世界中的“绝对事实”产生了少许偏差、但并未影响其本质真实的新闻报道,我们不宜求全责备,更很难用“假新闻”遽下结论。

  具体到“僵尸肉”报道,尽管文中提到“70后猪蹄”、“80后鸡翅”等事例,但报道主旨显然是通过揭露走私冻肉的链条和现状的严重性,呼吁加强源头管控和打击力度,维护市场秩序和食品安全,可以说,“僵尸肉”的“本质真实”恰是在于走私过期变质肉的有无,而“肉龄”只是枝节部分。从此角度讲,质疑、讨论“僵尸肉”报道所涉局部事实的精确度,这个可以有;而以“一起无中生有的报道”、“假新闻”来指斥、否定其整体,则显得武断和轻率了。

  “高龄僵尸肉”的求证有多难?

  再来看看“特指封存几十年”的“僵尸肉”。

  对于受到强烈怀疑的“70后猪蹄”、“80后鸡翅”、“几十岁‘高龄’的鸡爪”等“比一些年轻人年纪还大的‘僵尸肉’”,由于它是涉及具体数据的确指概念,也由于它给读者带来的非常强烈的心理冲击,质疑者对其来源、储存、成本、外观、检验等诸多不合常理之处的疑虑和质问是很有必要的,对其新闻事实源头的探究和追问也是完全合理的。在记者的报道中,谈到这些触目惊心的“高龄僵尸肉”的新闻来源时,并没有点出具体时间、地点、采访对象等,而是用了“记者了解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据调查”等较为笼统的说法,此后在回应质疑时,记者称这是“出于采访对象的要求和对消息来源的保护”。新闻业内对于报道某些可能涉及安全、隐私等敏感内容,确实有尊重受访者意愿或保护信息来源的必要及相关“规矩”,但当关键的、不合常理的细节备受质疑时,不交代确切的信息来源便难以考证细节的真伪,甚至连这种“保护”本身都一并被质疑了,这的确是难解的矛盾。尽管记者回应时列举央视、《南方周末》等媒体对长沙海关、广西食药监局官员(实名)的相关采访,说明“高龄冻肉”的存在,但那毕竟是“旁证”,说服力还是显得差了些。

  笔者认为,在“僵尸肉”引起惊呼一片而“假新闻”再掀轩然大波的情况下,文章原作者应当就质疑者特指的封存几十年的冻肉是否存在做出正面回应,这不仅是给质疑者的答复,更是面向全社会的释疑解惑;不仅是针对事实本身的考量,更是对新闻操守和职业素养的正本清源。事实的澄清本来应该不难,类似食药监局、海关、公安等职能部门给出权威答复即可,但由于种种原因,相关部门对“僵尸肉”一词讳莫如深。那么对于采访写作“僵尸肉”的记者而言,保护信息来源和深挖信息来源以证真伪的矛盾就无法解决了吗?既然作者和主要质疑者都是新闻人,既然事态已发展到危及新闻业信誉的地步,作者和质疑者双方都可以考虑将相关信息来源、采访过程提交给记协或近年来新成立的新闻道德委员会,由其来做客观的、权威的调查裁定并适时公开结果,这样,既实现保护信息来源的愿望,也达到证实或证伪的目的。

  事实上,从7月12日国家食药监局等三部门通告确曾查获四五年之久的走私冷冻肉,到此后舆论逐渐平息,“70后猪蹄”、“80后鸡翅”、“1967年的鸡爪”等“高龄僵尸肉”到底是有是无,最终也没给出个权威交代,这不能不说是这场风波中的一大遗憾。

  “僵尸肉”的提法是否过分?

  在对“僵尸肉”的质疑和非议中,有一部分声音斥其为“标题党”、“恶俗”、“炒作”、“博眼球”等,由此我们可以再简单探讨一下新闻报道的生动性与关注度、影响力的关系问题。

  新闻报道不是文学创作,不允许虚构,也不能随意想象和夸张,真实客观是新闻报道的核心,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强调真实性与注重报道的生动性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在确保新闻事实不失真的前提下,运用各种表现手法追求新闻报道的生动性和报道效果的最大化,同样是一名优秀新闻人应该做的。

  为什么要注重报道的生动?在信息极大丰富甚至泛滥的当今社会,最稀缺的资源是人们的注意力,“注意力经济”的概念已广为人们接受,新闻报道要想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对公众、对社会、对历史进程产生积极影响,受众的关注是必备条件,信息爆炸时代尤其如此。而且,新闻报道的作用范围和程度是与受众对其的注意力也即关注度成正比的,而它的受关注度除了所报道的核心事实(内容)外,无疑也是与其报道形式、手法的鲜明生动、易于传播和接受密切相关。“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形象、生动的表现形式可与真实、贴近的报道内容有机融合,相得益彰,这同样是毋庸置疑的。

  具体到“僵尸肉”报道,事关国家经济和公共食品安全的题材内容是重要的,是契合广大受众心理需求的。一个有意思的事实是,此前多次相似内容(查缉走私冻肉)的报道受关注度并不很高,“僵尸肉”的说法一出波澜骤起,媒体、公众、相关监管执法部门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过来,不少媒体的跟踪或开掘式报道,公众的热烈讨论,有关部门的后续动作和表态,都说明该报道的受关注度及影响力远超以往。这当中,一个形象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僵尸肉”提法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既然大规模走私冻肉以及过期数年的肉品的确存在(封存几十年的尚待考证),“僵尸肉”的说法应当说是有合理性的,与背离基本事实的“炒作”、“标题党”是有区别的;至于“恶俗”、“恶心”等指责,个人主观感受的成分居多;还有对“僵尸肉”报道给国内冻肉制品行业带来的不利影响的担心,我们也应当客观地、整体地、长远地去看,正如我们不会因为怕重创奶粉行业就不报道三聚氰胺毒奶粉,不会因为怕影响水果销售就不报道带蛆柑橘一样。

  结  语

  对“僵尸肉”报道的方式、手法等技术层面的探讨无可厚非,对“封存几十年的高龄冻肉”细节,也确有质疑及进一步澄清、核实的必要,但因“僵尸肉”一词和“几十年冻肉”的存疑来否定该报道的基本事实依据和合理内核,就有“以偏概全”之嫌了。

  注释:

  ①陈力丹:《谈谈新闻真实性的问题》,http://www.cctv.com/tvguide/tvcomment/tyzj/zjwz/6166.shtml

  (作者为齐鲁晚报编辑)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9月中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