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批判视域下的媒介力量

2015-10-30 10:56:36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10月下   作者:陆健泽

摘要:  虽然在媒介潜移默化中生产了公众的身份,但是公众的主体性地位是不会丧失的。在这纷繁复杂的信息之中,我们必须保持头脑冷静,选择好自己的身份。

  大众媒介的迅猛发展,大大改变了人们休闲和消费的方式,人们在大众媒介营造的空间之中游荡,似乎越来越离不开拥有媒介的生活,媒介不知不觉地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与此同时,人们借以获得身份认同的那些传统元素——宗教、家庭和职业正在逐渐弱化,或许人们自身并未察觉,但是削弱它们的正是一种别样的表征——媒介内容。所以说,在现代社会中,媒介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生产了人们的社会身份,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身份的生产是在潜移默化之中进行的,是受众在不知不觉中选择的结果。

  媒介内容的多元与丰富

  媒体内容的多元与丰富,为身份的选择与认同提供了基本条件。笔者非常赞同用“我们今天是泡在信息中的”这句话来形容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纷繁复杂的信息无声无息地飘浮在我们四周,只要我们想知道什么,那些信息因子便会以各种方式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在信息革命的推动下,信息的产量呈现几何级数疯涨,最近两年人类产生的信息等于人类自有历史以来产生的信息的总和,仅百度搜索一天便产生60亿点击留下的痕迹。这些信息不仅来源于专业的媒介组织,更多的是产生于使用媒介的社会公众。存在主义理论认为,存在即是合理的,那么是否可以说每天如此丰富的信息量也是合理的?这一点至少对于传者是不言而喻的。而从受众的接受角度来说,受众拥有自主选择信息的权利,赋予信息意义的权利,当然也就有了自主身份的选择权。当一个人对媒介生产的内容即信息做出判断时,也就意味着他选择了身份。所以说,一个人不可能只具有一种身份,信息的丰富与多元说明了身份的丰富与多元。媒介内容的多重选择性生产了人们的身份,一个人可以是崇拜某种经典的人,也可以是喜爱某种电影的人,同时还可以是喜欢某种动漫的人。

  网络技术的发达,是信息多元和丰富最为充分的体现,它为人们寻找在日常生活中难以遇见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提供了最好的平台。比如喜欢某种游戏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很难集结成一个群体,但是在网络营造的虚拟世界之中就能轻而易举地实现。同时,由于在现实的生活中缺少群体所赋予的力量,他的这种身份不太敢在他者的面前表现出来,而在网络中,受众可以躲在“幕”后,摆脱了原有身份的束缚,这种在网络中的陌生感使受众更敢于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

  网络所营造的虚拟世界之大是超乎人们想象的,从这一点上看,中国人将“computer”翻译成“电脑”是十分睿智的。电脑对信息所表现出的无限可能性似乎可以与人脑相比拟,这种信息的多元与丰富为人们建构身份提供了保证。

  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

  技术的发展与内容的生产是相辅相成的,信息内容的生产和接受都需要依赖于媒介技术。在现代社会,媒介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媒介接触率更加普遍化,从纸质媒介到电子媒介,再到现代社会网络媒介和移动终端的更新换代,这些媒介技术的发展为内容的传播提供了最好的渠道。再加上媒介产品的廉价和网络的高覆盖率,使得媒介内容的到达率达到了新的高度。也就是说,信息的生产和获取逐渐脱离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因此带来自身身份认同的选择也摆脱了时空的束缚。

  在网络之中,信息的丰富与多元并不意味着信息的杂乱无章,媒介技术本身也在随着内容的丰富而完善。今天,媒介组织在信息传播方面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通过后台的控制程序,媒介组织者可以对各类散乱的信息进行编辑加工,就像中药店一样,什么样的药材放到什么样的抽屉里,所以网络上才会充满各种社区、频道、论坛、贴吧等等的分类。这些信息模块的划分井然有序,使得受众在信息选择时更容易对号入座。除此之外,搜索引擎的发达,更是为公众的身份认同提供了方便。

  此外,网络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网络是媒介组织和普通社会公众共同经营的场所,除了媒介组织对信息内容的划分之外,受众个人还可以在网络上创建自己的虚拟社区,来弥补媒介所提供的这些模块划分的不足。在自己创建的社区中,你就是主宰,是规则的制定者,可以邀请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参与,也可以将一些“卧底”剔除出去。在这一点上,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社交网络的发达,社交网络不仅可以将自己的亲朋好友加入到自己的社群,保证自身主体身份的地位,同时,还可以选择加入自己感兴趣的社群,获得身份的认同。

  公众自身的选择

  作为信息传受的主体,公众自身也存在着问题。以中国的社会背景为例,倒推百年可以发现中国的文化环境经历了四个重大的转折点: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信息革命。在这100年之中,社会文化极速转向,这么快的变化速率仅仅在百年之内完成,使得社会公众出现严重的适应问题,同时导致社会出现了严重的文化断层现象,再加上后现代主义潮流的席卷,公众面对双向夹击,自身被消解。所以,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受众自主选择地位的进一步确立,使得公众急需从媒介提供的内容之中去获取身份认同。

  但是,公众的这种身份认同是自身选择的结果。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格伯纳在研究电视对观众社会现实观的影响时提出了涵化理论,认为涵化的效果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而在新媒介背景下,公众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同时,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和解读都是依据自身的认知行为进行的,所以这种选择性的媒介接触行为,是公众对自身身份的主动选择。同时,这种主动选择媒介内容获得身份认同的行为也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重要表征:粉丝文化

  粉丝文化作为当今社会流行的一种文化样式,其存在的基础就是对大众媒介所塑造出来的明星的身份认同。格伯纳在修正涵化理论时,提出了“主流化”和“共鸣”的概念。“主流化”即是长时间地观看电视会减少或削弱其他由社会因素导致的个人观念和习惯上的差异;而“共鸣”则是与自己的现实经历相吻合,电视的内容与亲身经历吻合时,涵化的效果达到最大化。

  在新媒介环境中,媒介内容产生的身份认同使得这种“共鸣”和“主流化”达到了最大的效果。这种社会身份的认同,在当下社会最为显性的表现就是粉丝文化的出现,可以说,媒介塑造了粉丝对明星的身份认同,粉丝是天下最无私的人群,既没有宣誓效忠在先,又没有组织鼓励在旁,更无督战队机枪押后:他们自觉自愿地,无条件地奉献一切。在现代社会,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年一代利用媒介狠命拥抱明星。做谁的粉丝似乎出于自由的选择,而且粉丝绝对不会是独行侠,粉丝是一个庞大的社群。在这一群体之中的人,有统一的意志,这也正是他们保持相同身份的重要保证。

  结  语

  探讨媒介的力量经常就是探讨我们自己的未来——那些令人恐惧和渴望的未来。或许只有在这种批判的视域中,我们才会对媒介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未来更有把握。虽然在媒介潜移默化中生产了公众的身份,但是公众的主体性地位是不会丧失的。在这纷繁复杂的信息之中,我们必须保持头脑冷静,选择好自己的身份。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10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