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数字化社会中的银发困境与人文关怀

2021-05-21 15:54:05

来源:青年记者2021年5月下   作者:汪振军 牛梦哲

摘要:  摘 要: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化生存和生活已经到来,但数字鸿沟随之出现,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困于数字化生活之中。只有在技术创

  摘  要: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化生存和生活已经到来,但“数字鸿沟”随之出现,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困于数字化生活之中。只有在技术创新中贯穿“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的理念,全社会都来关注和帮助老年人,才可真正缩小数字鸿沟,改变银发困境。

  关键词:数字鸿沟;银发困境;权力话语;人文关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达2.64亿,占我国人口总数的18.7%。[1]老年作为每个人必经的人生阶段,构成社会中的一个显性群体,人口结构急速变“老”,科技产品却持续更“新”,移动互联网带来便捷的数字化生活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新与老之间的矛盾和困境。

  数字化社会中的银发困境

  1.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技术暴力。第一财经研究院副院长林纯洁与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辑杨燕青在《第一财经日报》发表文章指出,由于技术的发展,人类正从“实力暴力”时代向“技术暴力”时代迈进。[2]而技术暴力是指人必须在某种技术规则下呈现自身,先定的抽象格式将人异化,人因此不得不服从于技术命令。新冠肺炎疫情中,“健康码”“行程记录”“网上挂号看病”“电梯智能语音系统”等高科技应用场景让我们快速向智慧生活迈进。然而,老年群体和互联网“原住民”之间的数字鸿沟更加凸显,他们遭受着数字化带来的暴力。2020年8月17日,哈尔滨一名老人因没有手机扫健康码遭到公交车司机拒载。由于疫情的持续,各地政务部门推出无接触网上业务办理,“网上缴水电费”“网上老年卡年审”等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病毒的传播,却也将老年群体置于数字鸿沟的另一端。

  2.贫困造成的“数字围城”。根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9.89亿,上半年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5.9%,[3]我们不能忽视偏僻乡村、山区等贫困地区的老年群体,农村空巢老人不仅没有经济能力负担智能手机和接入互联网,也没有年轻一代的数字帮扶。2018年春节,安徽一位老人因不会使用手机购票,来回往返火车站6次仍未买到车票,无助之下老人向民警下跪。不仅是购票,微信联络、线上点餐、网约车、网上预约挂号等便利在这些老年人眼中也是一道坚实的“围墙”。

  3.媒介素养的极度匮乏。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4]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老年人有条件拥有智能手机和接入网络,但由于其媒介素养低,不能正确理解网络信息、被网络虚假信息所迷惑的现象时常发生。2020年10月,一名61岁的女性因迷恋网络中的“靳东”离家出走,然而事实证明这个“靳东”不过是利用抠图、剪辑、配音等低劣的手段做出的假账号。虽然这一事件看似荒谬,但还有大量的“假马云”“假董卿”等账号,以难辨网络信息真假的老年用户为目标,赚取关注度以谋取利益。在社交网络中,老年人常常会转发各种并无科学依据的养生知识,甚至可能被一些伪健康信息误导。此外,由于对信息搜寻和运用的能力低,老年人无法获取许多有效资源如网上寻医问药、网上问政等。

  造成银发困境的成因

  1.技术中的权力话语。现代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并日渐成为一种权力话语,整个世界成了一部由不同技术组成的巨大机器。由于现代人们普遍相信技术能够带来美好生活,毫无顾虑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视技术的更新换代为理所当然,因此技术成为支配人们生活的巨大力量。这造成的结果是技术异化,即技术本来是有助于将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动力,结果却变成了束缚人、控制人的工具。而少数掌握技术的人对于规则有着绝对的控制权,技术霸权让人们只能遵守与屈从,工具理性凌驾于价值理性之上。在面临日新月异的技术时,许多老年人也想搭上“技术快车”享受智慧生活,然而现实情况并不理想。澎湃新闻2020年11月23日报道了“湖北广水94岁的老奶奶行动不便,为了社保卡激活,竟然被人抬到银行进行人脸识别”这样一则新闻。如果说过去因为银行制度的原因让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不得不亲自去取钱是一种制度霸权的话,那么强制人脸识别行为无疑是一种当代的技术霸权。

  2.商业利益的失衡。法国哲学家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讲到古典时期一种对时间控制的新技术,通过调节时间、肉体和精力的关系,最大限度地使用稍纵即逝的时间,从而对人进行规训,以达到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的目的。[5]在今天,现代技术与其说是一种科学技术,不如说是一种经济技术,是一种以经济利益为旨趣、受到“资本逻辑”所支配的资本技术。[6]在当代市场经济体制作用下,技术不断地更新以实现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但技术的发展在商业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天平中逐渐失衡,“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被“利益至上”所取代。就手机来说,一般不到半年就会有新一代产品的问世,现代人也沉醉于这种技术创新的享受之中,手机应用技术所参照的多是年轻人的喜好和使用习惯,因为年轻人才是企业所直接服务的消费者。

  3.人文关怀的缺场。所谓人文,是人类的自我关怀,也是人类文化系统的终极理由。为了人,注重人,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命运的关怀是其具体表现。[7]当代社会人文关怀的缺场不断加剧着年轻一代与年老一代的数字鸿沟和社会的不平等。当下的企业、媒体与大众普遍缺乏对于老年群体的人文关怀:企业在技术更新时更多依据主要消费群体——通常是年轻人来进行设计。媒体关于老年群体的报道不仅普遍存在比重较少的问题,且议题的重点往往在于老年人的私人生活而不是社会领域,对老年形象的塑造比较单一且有歧视倾向。基于眼球经济,涉及老年群体的新闻中老年人的形象要么是“易受骗的”“脆弱的”,要么是“蛮横的”“不讲理的”,如老年人强制要求年轻人为其让座、老年人碰瓷,这无疑强化了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另外,媒体语态的不断变革所参照的大多是年轻用户的喜好和文化,并未充分考虑老年群体在日新月异的话语面前的困惑。

  破解银发困境的策略

  1.技术创新秉持人文理念。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不论谁、不论在什么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作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8]我们需要的技术,是能合理运用的技术,不能让技术控制我们。市场机制下技术的创新有一定的负面效应:只有适应市场和利益的才能生存下去,而不考虑由此带来的人文理念失落问题。技术的创新应当秉持着人文主义的理念,将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考虑在内。2020年7月31日在深圳腾讯滨海大厦举行的“88媒体开放日”中展示了一系列颇具人文色彩的产品,包括亲属卡、24小时移动餐厅、停机充值等,旨在用科技的手段解决低龄儿童和老年人的移动支付难题。这是企业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对技术更新的有益尝试,这种负责任的创新值得提倡。

  2.数字帮助提高媒介素养。为了使银发群体也能享受数字化所带来的便利,应当给予其必要的数字帮助。去年国庆长假期间,有网友在网络上发布了一张图片,图片是无锡火车站的通道上立着一个牌子,写着“无健康码由此进入”。随后,多地的火车站都设立了无健康码通道来为老年群体开辟道路。我们的服务平台应该如此,为老年群体保留人工服务,在政务服务、医疗挂号、银行网点等多提供人性化设计。此外,南京、成都等地部分老年大学开设智能手机培训班,教授老年人扫码支付、网上挂号、扫健康码等智能手机操作,老年群体参与热情空前。我们应该开辟更多的数字帮扶渠道,不仅帮助老年群体接入互联网,同时在媒介素养方面也对其进行普及,让老年群体更好地融入数字化社会。

  3.舆论引导营造社会氛围。新闻媒体的报道往往会影响大众的观点与态度,因此媒体在报道老年群体时应尽量客观真实,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多为低话语权的老年群体发声。对于“老年人被骗”之类的新闻,多一些关心,少一些嘲讽,营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关爱氛围,倡导全社会善待并耐心帮助老年人。避免过度娱乐化导致老年话题严肃性的消解,如带有几分嘲讽意味的“大妈的丝巾”“大爷的单反”“你大爷还是你大爷”等话术。老年群体受传统媒体影响较大,对其信赖度高,应该发挥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作用,以老年群体熟悉并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普及网络知识、培养网络安全意识以提高老年群体的媒介素养和缩小数字鸿沟。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J].[2021-05-11].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5/t20210510_1817176.html.

  [2]搜狐网.919夺奖节:从实力暴力到技术暴力 创新总在边缘[EB/OL].[2020-12-09].https://www.sohu.com/a/160006102_99928580.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1-2-25].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

  [4]芮必峰,陈夏蕊.新传播技术呼唤新“媒介素养”[J].新闻界,2013(14):62-66.

  [5]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177.

  [6]魏忠明.走出生活技术化的生存论困境:技术的袪魅与生活的去远——试论“生活”与“技术”的关系[J].哲学分析,2015,6(3):17-25,196.

  [7]李宜洋.浅析科学技术与人文关怀[J].现代经济信息,2018(3):153.

  [8]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40.

  (汪振军: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二级教授;牛梦哲: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青年记者2021年5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