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媒体与公众人物隐私权的博弈

2014-09-28 14:39:42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魏婷婷

摘要:

  ● 魏婷婷

  5月16日,影视演员黄海波嫖娼的新闻占据各大媒体娱乐板块头条,虽然也有媒体呼吁“别对黄海波嫖娼事件中的卖淫女网络游街”,①却无法遏制舆论势头。这再次引发我们对“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矛盾”这一话题的思考。

  

  新闻自由与公众人物隐私权

  新闻自由与隐私权向来被看作是一对矛盾,因为“隐私权的目的在于维护公民生活的秘密,防止任何人侵犯;而言论自由的目的则在于维护公民‘说’和‘知’的权利,依法议论和获取信息,满足其‘评说’的需要”。②从公众人物角度讲,他们渴望媒体的报道,又希望媒体能避开他们的隐私。从媒体的角度讲,媒体既要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利,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同时也期待能够以独特的新闻在媒介竞争中脱颖而出,因而媒体对公众人物的隐私事件非常关注。二者矛盾逐渐显现:媒体对公众人物的采访和报道会不自觉地介入他们的私人生活,暴露其隐私;而公众人物过分强调隐私权会影响媒体功能的发挥。

  在法律上,“‘新闻自由’一词正式进入中文法律文本里,仅见于我国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两部基本法中”。③我国大陆一般参照“言论自由”的规定,没有专门的新闻法全面规范媒体行为。隐私权亦是如此,“我国虽然在众多法律条文中出现‘隐私’字眼,但始终缺乏对隐私权的明确规定,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只是停留在依靠名誉权的间接保护上”。④法律规定的不完善,增加了双方矛盾化解的难度。

  

  媒体应如何报道涉及公众人物隐私的新闻

  1.坚守新闻客观性原则

  这一原则不仅是对报道对象的尊重,也是媒体自我保护的有效方法。在涉及敏感话题时,媒体务必做到“准确、清楚、简洁、平衡”,⑤不跟风、不炒作。不少媒体坚守品格,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例如在黄海波事件后续报道中,关于涉事女子母亲澄清谣言的报道,⑥就体现了媒体不盲从不偏信的风格,同时也体现出记者的人文关怀。

  2.坚持“社会公益”的衡量原则

  在涉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上,我国司法是偏向于维护新闻言论自由的。媒体报道公众人物的隐私新闻,理论上在行使“舆论监督”的责任并维护公众的“知情权”,而这也是建立在维护“社会公益”基础上的。由于公众人物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强的影响力,他们的行为会对普通公众起到示范作用,一旦出现“越轨”的行为,他们对社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所以,在涉及公众人物违法或明显违背道德的事件中,他们的隐私权应当让位于媒体的新闻自由。例如“文章出轨”事件引起舆论对文章的讨伐便是对媒体报道的有力支持。

  但在非“社会公益”的事件中,媒体的新闻自由则应让位于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不少娱乐新闻只是为了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并不涉及社会公益。例如,“奶茶妹妹”章泽天与刘强东的恋情,本来不涉及公众利益,媒体报道应适可而止,但有的媒体故意制造噱头,断章取义,也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

  3.对不同类型的公众人物区分对待

  中国人民大学王利明教授将公众人物分为两类:政治公众人物和社会公众人物,前者如国家总理,后者如娱乐明星、知名评论员等;中国人民大学张新宝教授则认为可分为自愿的公众人物与非自愿的公众人物,前者如娱乐巨星,后者如“李刚门”事件中的李刚等。⑦笔者认同张新宝教授的划分方法,但认为又可将“自愿的公众人物”细分为“政治公众人物”和“社会公众人物”。

  本文关注的公众人物更倾向于“自愿公众人物”中的“社会公众人物”和“非自愿的公众人物”。由于前者很大程度上依靠知名度获取利益和社会资源,作为一种交换,他们也应该出让部分个人隐私。所以,在涉及此类公众人物的隐私时,新闻自由应该高于隐私权。但后者一般是由于某一新闻事件而被置于公众焦点下,公众的关注一般无法给他们提供太大的利益;相反,给他们带来的通常都是损害的、负面的影响。对于此类公众人物,若出于社会公益需要,媒体可报道与新闻相关的事实,但应对其非涉及“社会公益”的隐私部分予以尊重和保护。

  

  注释:

  ①苏西:《别对黄海波嫖娼事件中的卖淫女网络游街》,搜狐网,www.sohu.com,2014年5月19日

  ②李先波 杨建成:《论言论自由与隐私权之协调》[J],《中国法学》,2003年第5期

  ③石屹:《新闻纠纷与规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

  ④方金华 陈炼星:《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研究——以国外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为例》[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⑤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

  ⑥张晓宁:《黄海波案女主母亲发声:女儿不是人妖》[N],《沈阳晚报》,2014年5月27日

  ⑦陈成功:《新闻自由和隐私权保护的冲突与协调——以公众人物隐私权为视角》,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149月中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