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传媒史话 > 正文

浦熙修的新闻精神

2015-08-06 00:03:30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6月下   作者:成青青

摘要:  ● 成青青  在当今传媒不断发展和国内外形势不断变化的环境下,新闻工作者的新闻精神遇到极大挑战。新闻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应具备怎

  ● 成青青

  在当今传媒不断发展和国内外形势不断变化的环境下,新闻工作者的新闻精神遇到极大挑战。新闻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应具备怎样的新闻精神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新民报》女记者浦熙修的新闻实践和作品进行分析,探讨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新闻精神。

  寻根究底、不畏强暴的求真精神

  探寻新闻背后的新闻,还原事实的本来面貌,让受众充分了解事件的真实状况,这是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精神,也是其责任与义务。①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实行严格的检查管控制度,很多事情得不到真实报道。浦熙修当时采写了大量新闻揭露国民党的黑暗,她冒生命危险也要揭露事实真相。1946年国民党制造了较场口事件,打伤了李公朴、郭沫若等六十多人。事件发生后,国民党中宣部为了掩盖事实真相,强令各报只能登中央社的歪曲报道。但浦熙修和报馆同仁在《新民报》用整版篇幅报道了特务捣毁会场、打人的详细经过,与中央社形成鲜明对比。另外,她还组织起草“重庆各报记者为较场口事件致中央社一封公开信”和“重庆各报记者对中央社复函之答复”。在这两封信中,她列举事实,指出中央社的报道颇有失实之处,应秉承求实原则。

  在国民党的软硬兼施下,当时很多记者对一些事件不报道甚至歪曲报道。但浦熙修不惧怕特务盯梢,坚持报道真相。1947年南京发生“5·20”学生反内战游行,国民党镇压造成流血惨案,而中央社却声称是警察和学生“互殴”。浦熙修用整版篇幅报道了事件真相。为了不让编辑部删改稿件并抵制新闻检查机关的检查,她和报社表示,学生游行的稿子不见报,她就辞职,永不进《新民报》的门。“我们对人对事,都要寻根究底的探听,我们亦愿忠厚老实的报道”,②这是她一生做新闻的基本准则。

  揭露丑恶、敢为人民鼓与呼的公平正义精神

  记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应坚持的基本理念就是公正原则,从新闻活动本身来看,新闻精神指导下的新闻活动,实际上就是人类对公平、正义和民主的追求。③浦熙修敢于揭露社会丑恶,对于损害人民利益的事实大胆地批评。这突出表现在她对当时行政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孔祥熙一家人的揭露。

  战争最艰苦时刻,孔祥熙女儿的嫁妆在空运过程中掉了六箱,孔祥熙命令财政部立即重新赶制。而不得温饱的公务员向孔祥熙要求每月两市斗平价米,却因要求过奢而被拒绝。《新民报》就此事刊登了《孔大小姐飞美结婚》和《女公务员为米请愿 孔副院长予以拒绝》这两则被新闻检查机关明令禁止的新闻,报馆差点因此被封。

  新闻工作者除了要敢于抨击社会高层人士的腐败,还应更多关注社会底层群众。浦熙修把新闻视角对准平民,把人们战争时期艰难困苦的生活展现出来,反映人民的呼声和需求。由于战争的长期破坏,加上国民党的腐败,国家民穷财尽,经济极度凋敝,民众的生活困顿不堪。浦熙修写了大量有关百姓贫苦生活的报道,比如,当时工厂没法正常运营,百姓常常衣不蔽体,没有衣服穿,浦熙修在《棉荒》中就报道了这一事实;关于吃住情况,在《食衣住行礼乐 件件不如人家》里描述道:“中国人吃不够热量,故多表情得冷冰冰”,“住:夹竹壁之建筑实为老鼠及臭虫之良好安居所”;《三百元一挑岚炭 那管他夜来风急》里,报道人们在深夜里排起长队,不管夜来风急、坡陡路滑,只为了买到三百元一挑的平价炭。

  浦熙修运用春秋笔法,将官员的腐败和人们的困难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们明辨是非,坚持正义和公道。

  吃苦耐劳、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

  吃苦耐劳、尽职尽责是一个好记者的必备条件。一个好记者必须亲临新闻现场,用眼见、用耳听、用鼻闻。这就需要新闻记者不断跑新闻,不是在新闻现场,就是在去往新闻现场的路上。国共和谈和政治协商会议期间,重庆正值冬季,时而茫茫大雾,时而大雨滂沱,道路泥泞不堪,浦熙修就靠两条腿走访了国民党的各个高官。当时政协会议召开期间,《新民报》日刊头版几乎每天都是浦熙修采写的会议报道,晚刊是她写的专访和会议短新闻。当时的记者江屏描述说:“在严冬寒夜,她穿着褪色的旗袍,一双旧皮鞋,腋下夹着小皮包,瑟缩地走在山城街头;进了报社,捏捏冻僵了的手,就奋笔疾书,写完了稿,常已深更半夜。”④

  浦熙修“十年来,每日都在马路上呼吸尘土,每日都在追寻新闻线索,上自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都是采访的对象。尤其在重庆的几年时光,坡上坡下的跑,喘息未定,就要坐下来写”。⑤正是这样不辞辛苦、锲而不舍地跑,浦熙修最后跑成了“人民的记者”、“国共和谈新闻专家”。

  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重视受众的责任精神

  负责任的精神是指对社会公众的利益负责。浦熙修关注时政大局,关注社会时势的发展,她本着一切要以与人民的生活有关为前提,在新闻作品中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很多现实问题,如腐败问题、民生问题、战后中国前途问题等。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当时整个社会的主题就是战争,要振奋人心、动员人力。浦熙修当时也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报道,她报道了国民外交协会的几次座谈会,将中国和国外的战情告知人民。她还报道了慰问伤兵的活动以及抗日戏剧的演出。浦熙修对战争的报道激励了人心,鼓舞了士气。

  当时的“民意机关”国民参政会每年都会讨论与抗战有关的国家大事,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所讨论的内容是极其重要的。浦熙修力图对会议中那些读者欲知、应知和须知,尤其与民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内容进行详尽的报道。浦熙修在进行政治题材的新闻报道时,也注重读者的阅读能力,在内容上突出重点,告知会议中有意义的事情,写得简单易懂、丰富生动。

  1948年国民党当局勒令南京《新民报》永久停刊。浦熙修本该离开南京去解放区,但她认为留在南京把反动派倒下去的情况如实报道出来,是更有意义的工作。她为在香港创办的《文汇报》写“南京通讯”,通过《是王牌吗?——改革币值的内幕》、《济南失守前的南京》等一系列文章,对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状况和人民的贫困生活做了深刻透彻的描述,将现实状况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浦熙修曾经在《采访十年》中写道:“一个记者的条件,除了基本的知识外,需要有热情、良心、正义感,并且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⑥浦熙修的新闻精神指导着其新闻实践,还影响着同时期的新闻记者。在新闻媒体多样化、新闻精神备受挑战的今天,新闻记者更需要加强新闻精神的塑造,学习浦熙修求实、敬业的精神以及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

  注释:

  ①③张伟佳:《论新闻精神的塑造与实现途径》[J],《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5期

  ②④袁冬林:《浦熙修——此生苍茫无限》[M],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

  ⑤⑥袁冬林 袁士杰:《浦熙修记者生涯寻踪》[M],文汇出版社,2000年版

  参考文献:

  ①朱正:《报人蒲熙修》[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②杨保军:《新闻精神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③肖友娥:《浦熙修解放前新闻作品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6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