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首页>传媒史话 > 正文

丰子恺抗战时期的漫画新闻解析

2015-09-10 14:14:55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9月上   作者:胡正强

摘要:  ● 胡正强  丰子恺(1898 11 9~1975 9 15),原名丰润,名仁,浙江桐乡人,1922年在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时,即已开始漫画创

  ● 胡正强

  丰子恺(1898.11.9~1975.9.15),原名丰润,名仁,浙江桐乡人,1922年在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时,即已开始漫画创作,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的著名抒情漫画家。他的漫画雍容恬静,往往是寥寥几笔,就能勾画出一个清新隽永的意境。抗战爆发后,丰子恺的漫画风格有所变化,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的漫画新闻,他还满腔热情地收集抗战漫画,把它们编辑成《漫文漫画》一书,由汉口大路书店出版发行。1938年6月,丰子恺赴桂林师范学校任教,经常发动学生用漫画进行抗战宣传,以具体实践其“漫画是笔杆抗战的先锋”①的艺术理念。他的日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下午收集学生漫画,得四十幅,单纯明快,颇可用。将四十份分为四份,交学生明日赴乡间张贴。”②

  漫画新闻不仅是历史的真实投影和社会动态的图像,也是画家自传式的剖白和思想的记录。丰子恺的漫画在艺术上独树一帜,加之有深厚的专业素养和战争体验,与同时代的漫画家相比,他在抗战时期的漫画新闻也颇有特色。以他笔下对于躲警报与空袭的描绘而言,虽然充满惊慌与愤恨,但他在人道关怀之余,总是抱着乐观的态度,其中透出中国人坚韧不拔的精神。他的漫画新闻关注面十分广泛,大体有谴责日军侵略暴行、描绘轰炸与躲避警报景象、刻画世间流离困苦、鼓舞民心士气、团结国人共同对敌、鞭挞汉奸卖国投降、勾画凯旋胜利愿景、诉愿战争消弭祈求和平等类型。无论是哪一种漫画新闻,其背后总隐含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甚至有对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考。因此,丰子恺抗战时期的漫画新闻有如一股清流,沁人心脾,意趣盎然,并不因时过境迁而失去其艺术的魅力。

  一

  《儿童陷失地,爱国心不移,约伴到深山,偷描我国旗》,这幅漫画新闻发表在1938年6月1日《宇宙风》第69期。画面上,三个沦陷区的中国儿童相约在日寇尚未到达的山路边的岩壁上,描绘中华民国的国旗。他们一个去放哨,一个在写“中华民国万岁”口号,一个在描画国旗,虽各有分工,但绝非寻常的游戏,而是共同指向对祖国的深厚眷恋。

  在异族入侵的抗日战争年代,这种爱国主义情感无疑显得非常真实宝贵,值得称颂和光大。这幅漫画新闻以其构图简洁生动,爱国主义情感炽热,表达生动贴切而被广泛传播。1938年7月25日,上海《半月文摘》第3卷第1期转载了这幅漫画新闻。1938年10月2日,上海《文汇报》在“儿童园”专栏中又再次予以发表。这都充分说明了这幅漫画新闻所包蕴的爱国主义情感内涵及其强大的感染力。

  二

  《谁言征战地,春色渺难寻,小草生沙袋,慈祥天地心》,这幅漫画新闻发表在1938年7月16日《宇宙风》第71期,是丰子恺抗战时期一幅具有深邃含义的代表作,他对这幅漫画新闻非常爱惜,多次收入他的各种漫画选集中。1938年7月他编辑的《漫文漫画》一书共收录50幅漫画作品和50篇短文,其中49幅是丰子恺平时剪集报刊上的新闻漫画,唯独这一幅是他自己的作品。1945年12月,丰子恺在开明书店出版的《子恺漫画全集之六:战时相》中,这幅漫画标题改为《战地之春》,丰子恺后来多次重画过这幅漫画新闻,也有时改题为《战场之春》。他在桂林时,特地重画这幅漫画赠送给他的老师夏丏尊先生。在《漫文漫画》序中,他专门谈到选收这幅漫画的动机:

  画五十幅中,四十九幅选他人的作品,惟最后一幅是我自己画的。我剪集的漫画很多,并不缺乏这一幅。我所以拿自己的一首来忝列末座者,因为前面的画都很紧张,恐怕读者看了愤懑得透不过气来,所以想用这最后一幅来舒展读者的胸襟。同时亦以暗示我们这抗战——为和平的战争,反战争的战争——的本意。因为这类的画在我所剪集漫画中一幅也找不着,所以只得用了自己的画。③

  这幅漫画的画面上,描绘着战地一角,那里只有防弹用的一堆沙袋、一段铁丝网和一顶军帽,但是空寂无人。人呢?人到哪里去了呢?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和死亡,作者并未给出明确回答,而是留给读者去思索和联想了。战争意味着毁灭,然而,春天到了,那沙袋上却顽强地长出了小草,在春风中摇曳,生机盎然。这幅漫画以小见大,充满哲理。通过战场一角的一顶军帽、一棵小草,寥寥数笔,描绘出战争大背景中下无可阻挡的生命力,含蓄地表现人世间战争与和平、死与生之间的搏斗和较量。“普天之下,凡有血气,莫不爱好和平,厌恶战争。”④眼下虽然战争肆虐,但它违背人类爱好和平的意志,终究不能持久。当春风吹来的时候,世界又将是万紫千红、百花盛开的春天。通过这幅漫画,丰子恺鼓励人们在逆境中不要绝望,对抗战前途保持乐观的态度。

  

  《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这幅漫画新闻发表在1938年4月5日《文艺新潮》第1卷第7期。

  元代吕仲实(思诚)未显之时,一日,晨炊不继,欲携布袍质米于人,室氏有吝色,因戏作一诗,云:

  典却春衫办早厨,老妻何必更踌躇。

  瓶中有醋堪烧菜,囊里无钱莫买鱼。

  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

  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

  这首诗虽然多少有些迂阔,但典型地表现了一个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读书人,面对清寒贫贱不移、宁静而泰然的处世情怀。

  丰子恺先生成名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向他索取稿件的报刊极多,稿酬优渥,他的收入颇丰。1933年春,丰子恺用积攒起来的稿费,在故乡桐乡县石门湾的梅纱弄自家老屋的后面建造了一幢三开间的高楼寓所,名为缘缘堂,建筑雅洁幽静,被称为一件“艺术品”,丰子恺即在这里创作、生活。全面抗战爆发,丰子恺举家告别故乡,踏上了奔波流离的逃难之路,艰辛备尝,但他并不悲观,坚信胜利的那一天必将到来。

  《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这幅漫画新闻体现了丰子恺漫画的一贯风格:一座山中草庐,透过打开的小窗,屋内一片昏暗,可见住处实是简陋之极。可室外却是又一片天地。严寒酷暑皆已过去,现下正是美好春光。屋后有苍翠的松柳,门前有鲜艳的桃花,远处有淡淡的青山,空中有轻盈的燕子。惠风和畅,天朗气清,妻子抱着孩子坐着,孩子欢跃着,仿佛要挣脱母亲怀抱下来行走。丈夫一手执书,随意地站在一边,似在举目欣赏眼前的翠柳和呢喃的燕子。观者可曾注意到,窗前那盆看不真切的花草,这也是主人对生活充满自信乐观的情趣呢。能在如此粗砺简陋的环境中从容淡定地生活,主人该是具备如陶渊明这等人物的高洁品质。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安贫乐道,从容淡定。只要心中充满着希望,一切再大的困难皆会过去!这样看人生,可也。这样看中国,又何尝不可呢!

  四

  《战苦军犹乐,功高将不骄》,这幅漫画新闻发表在1938年9月1日《宇宙风》第74期。

  战场上时刻都面临着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战时投军,好男儿志在千里。当你胸怀祖国的时候,从军自有从军乐。宋代诗人刘过有《从军乐》诗云:

  蛟龙宝剑鸊鹈刀,黄金络马花盘袍。

  臂弓腰矢出门去,百战未怕皋兰鏖。

  酒酣纵猎自足快,诗成横槊人称豪。

  但期处死得其所,一死政自轻鸿毛。

  将军三箭定天山,丞相五月入不毛。

  生前封侯死庙食,云台突兀秋山高。

  书生如鱼蠹书册,辛苦雕篆真徒劳。

  儿时鼓箧走京国,渐老一第犹未叨。

  自嗟赋命如纸薄,始信从军古云乐。

  抗日战争爆发后,无数中国军人浴血奋战,醉卧沙场,视死如归。见惯了战争场面的人,往往能克服死亡所带来的恐怖,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坦然而从容地面对一切。如此,战场的任何艰困都可化为快乐甚至幸福。抗战爆发以后,丰子恺创作了很多勉励青年投军杀敌的漫画新闻,如《腰下防身剑,摩挲日几回》、《自写岳王词在壁,从头整顿旧山河》、《任他霹雳眉边过,谈笑依然不转睛》等等。《战苦军犹乐,功高将不骄》漫画的画面上,两个中国士兵在由沙袋搭建起来的掩蔽洞中,利用战场间隙,吹奏笛子之类的乐器,一位军官站在洞边,慈祥地看着士兵的活动,怡然自乐,场面十分温馨,充满生活气息。1940年,这幅漫画新闻收入《战时相》一书中时,丰子恺去掉了图画中将军的身影,标题也改为《战苦军犹乐》,主题表达更为凝练集中。

  

  《狂炸也,娘背乳儿逃,未到防空壕畔路,玲珑脑袋向天抛,热血怒于潮》,这幅漫画新闻发表在1938年10月1日《宇宙风》第76期。

  日军在对华发动侵略战争的过程中,大量使用飞机轰炸我后方城市。丰子恺在逃难途中,屡次亲见日军轰炸我平民的景象。1937年10月15日,日机轰炸桂林。日军重轰炸机中队飞抵桂林,在城郊投弹40余枚,城内落8弹,炸毁民房39所,死市民53人,伤达200余人,另在附近郊区炸乡村共9处,毁民居50多所,死伤农民逾300人。1938年11月21日,日机又一次大举轰炸桂林。敌机在城内所投之弹,重约200磅,一落于皇城图书馆门首马路中;一落于桂北路88号门首,炸毁民房5栋,伤平民3人;一落于桂北路70号马路中,震倒民房四栋,死平民1人,伤3人。1938年12月1日,桂林惨遭轰炸,死伤200多人。

  于是,丰子恺以所见入画,以《轰炸》为总题,共得四幅。那天早上,丰子恺到学校上课,将自作的漫画挂在壁上,却引来学生们哄堂大笑。他问学生笑什么?有人答道:“没有头。”原来这几幅漫画是描述国民遭敌人飞机轰炸的惨状,《狂炸也,娘背乳儿逃,未到防空壕畔路,玲珑脑袋向天抛,热血怒于潮》就是其中之一。这幅漫画取材真实,构图形式独特,视觉效果极具震撼力。画面上一名母亲背着一个婴儿逃向防空洞,婴儿的脑袋已被弹片切去而飞向天空,可是,母亲还懵然不知地背着无头婴儿狂奔。这幅漫画新闻的标题也是一首《梦江南》词,恰到好处地配合画意,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当学生看到画中的无头婴儿大笑时,一向温文儒雅的丰子恺勃然大怒,严辞呵斥:“现在,桂林城中挤满了数十万人,正在如雨般的无情炸弹下惊慌逃命,我这幅漫画,反映的是现实的惨况,同学们非但不感到伤心,还笑得出来,真是一点同情心也没有。本来我要讲的是漫画技法,但对于你们这种人,绘画的技法已经不重要了,第一先要矫正的,是做人的态度。”⑤丰子恺的这类漫画新闻,无疑是对日寇反人道罪行的控诉,反映了一个爱好和平、正义的艺术家的良知和勇气。

  

  《警报中》,这幅漫画新闻发表在1940年6月1日因战乱延期出版的《宇宙风》第100期。

  抗战之初,漫画家纷纷踏上逃难之路,真正接触到动乱时代的苦难曲折,于是在响应抗战动员视野扩大的同时,高昂的斗志及创作的灵感随之激荡出丰富的构思。与同时代漫画家相比,“丰子恺把他的抗战诉求,连同流离之苦与逃难见闻,反映在大量画作中,极具有特色”。⑥抗战初期,丰子恺对于空袭与躲警报特别刻骨铭心。在他的自传中,曾追述其颠沛流离的过程中数次特殊的遭遇,例如当他在宜山第二次遇到敌机轰炸时,被惊吓得只要一听到铁锅盖的碰声、茶水煮熟时的沸腾声,都要变貌失色,甚至有一次听见邻家老妇喊她的儿子“金保”,竟以为是喊“警报”,立起身就想逃,就因从初到宜山到离开都遭逢警报,其间便是天天逃警报,因此他自嘲地说与宜山有“警报缘”。有一回他在路上因突遇警报,亲人各自逃命而失散,直到一家无恙会合,在又疲又饥的情况下,竟又因茶店老闾趁火打劫而“尝到平生从未尝过的恐怖、焦灼、狼狈、屈辱的滋味”。

  因此,在丰子恺的抗战漫画中,以警报和躲警报为主题与意象的作品为数不少。如《警报中》、《逃警报》、《躲在V字形的岩中》、《不知有无警报》、《仓皇》、《紧急》、《蜀道》、《桂道》、《车子不来,预报球挂起来了》、《抛锚》等。从这些漫画新闻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多次躲警报的心路历程,从惊慌失措到从容应付,甚至渐渐地可以偷闲看书的不同心境,都被他用画笔记录了下来,成为那个时代一个侧面的真实记录,具有“画史”的意义。有研究者认为,这一漫画表现了丰子恺在躲避空袭时的恬然心境。这种理解,固然不差,但若仅此理解,未免流于皮相之见。因为,在如此环境中还能坚持学习的人,该有多么大的坚韧意志和精神定力。这样的人,必定是无法征服的人。这样的民族,也必定是无法征服的民族!

  注释:

  ①丰子恺:《漫画是笔杆抗战的先锋》,《抗战漫画》,第8期,1938年4月16日

  ②转引自陈星:《丰子恺评传》,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247页

  ③丰子恺:《漫文漫画序》,《漫文漫画》,大路书店,1938年版

  ④丰子恺:《辞缘缘堂》,《文学集林》,第3集(创作特辑),1940年1月

  ⑤马行速:《轰炸所见——丰子恺的人品和画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5fdf1c0100wwgv.html.

  ⑥陈逢申:《丰子恺的抗战漫画:现代通俗文化的一个面向》,《国立台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4期,第399~440页

  (作者为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传媒学院教授,新闻学博士,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委)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9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