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首页>传媒史话 > 正文

从吴满有到郑信

2016-07-03 17:50:34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6月下   作者:于岸青

摘要:  郑信这个典型报道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关键因素,这也是当下新闻报道最值得借鉴的经验之所在。

  1943年9月15日,《大众日报》四版刊登记者宋英的报道《响应创造劳动英雄号召 郑某宣布增产计划 五组员亦急起直追》,首次推出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生产模范典型郑信。这是中共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响应中共中央号召开展整风运动,对陕甘宁边区轰轰烈烈开展的吴满有运动的响应,也是山东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具体措施的表现。

  比起延安《解放日报》报道吴满有,郑信的推出晚了一年半,这并非大众日报社落实整风不力,也不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典型不好找,而是与山东抗日根据地当时的具体形势有关。

  郑信这个典型一经推出,《大众日报》精心维护。郑信一直保持着先进的状态,是正面积极的形象,这与吴满有的结局迥然不同。自此发端,《大众日报》一直着力打造正面典型报道,以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推出了张富贵、郝建秀、张海迪等长盛不衰的典型形象,这些典型群落成为《大众日报》77年历史上值得骄傲的业绩。

  《解放日报》发现吴满有

  从标题《响应创造劳动英雄号召 郑某宣布增产计划 五组员亦急起直追》可以看出,《大众日报》报道郑信是为了响应“创造劳动英雄”的号召。这个号召一年半以前由延安发出,1942年4月30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发表记者莫艾的长篇通讯《模范农村劳动英雄吴满有连年开荒收粮特多》及《模范英雄吴满有是怎样发现的》,并配发言论《边区农民向吴满有看齐》。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群众大会,正式宣布吴满有为全边区模范劳动英雄、模范抗属、模范公民。以此为起点,一个轰轰烈烈的吴满有运动开展起来。继吴满有之后,陕甘宁边区又相继树立起刘玉厚、申长林、马杏儿、杨朝臣等一系列劳动英雄形象。一年多的时间,报纸上出现的各种劳动英雄达到600多个。①

  报道吴满有促进了边区的大生产运动,更与整风运动紧密相连。1942年2月1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发表了《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这意味着以“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为主题的延安整风运动开始。整风运动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是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在整风运动中走马上任的延安《解放日报》总编辑陆定一经历了报纸的改版,他后来回忆,“《解放日报》的改版,是一九四二年整风的一部分。这次整风运动根本上是反对王明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确立毛泽东同志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整顿全党的党风、学风、文风”。②

  1942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为改造党报的通知》,提出了党报改革的基本要求:加强党对报纸的领导;增强报纸的党性和群众性;加强报纸的战斗性。通知发出后,从延安到各抗日根据地,新闻界掀起了整风改革的热潮。

  1942年4月l日,延安《解放日报》率先改版。改版前的《解放日报》一、二版主要是国际新闻,三版主要是国内新闻,四版是陕甘宁边区新闻和副刊。改版后,头版安排国内外重大新闻,国内新闻以我党、政、军和陕甘宁边区及其他根据地的重要新闻为主,使国际新闻中国化;二版是边区新闻和国内新闻;国际新闻移到第三版,有时也发表一些理论文章;四版则是综合副刊。改版后在最重要的一版报道了党的中心工作,这充分体现了加强党的领导。

  但新闻业务还缺少突破。4月18日的编委会上,《解放日报》25岁的记者莫艾提出了自己的采访计划,“找一个斯达汉诺夫的典型来动员春耕”。第二天,在延安县各区区长检查春耕的联席会上,他听到柳林区区长尹登高郑重提出吴家枣园的吴满有,“他一个人的行动,比一百张嘴的解释还更有效”。莫艾遂翻山越岭来到吴家枣园采访了吴满有。吴家枣园共14户人家,莫艾挨户地问他们对吴满有的意见,村民们异口同声地说:“这样的好人还有啥话说。”吴满有不仅是种庄稼的模范,还是个模范的公民,他经常帮助吴家枣园的其他户开荒种地,鼓励他们要好好生产,多缴公粮支援抗战。他处事公正,因此在村民中威信极高。1941年5月,他被选作乡参议员和乡优抗主任,同年10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是一个抗属,但是谢绝了公家的优待,他说:“打仗是中国人的责任,没啥稀罕,我有的吃,有的穿,还要什么优待?”在他的影响下,边区群众踊跃缴公粮。③

  延安《解放日报》的改版是延安整风运动推动的结果。莫艾发现的吴满有恰好满足了几方面的需求:《解放日报》改版的迫切需求;解放日报社本身整风的体现;报社业务层面全新拓展;对大生产运动的宣传。一系列成功的报道令毛泽东十分满意,他专门召见莫艾,就吴满有的问题长谈4个小时。④

  事实证明,正面的典型报道是改版后的《解放日报》的一项重大新闻创新,开启了党报新闻业务的一个重要类型,持续至今。

  《大众日报》推出自己的典型为何晚了一年?

  延安整风开始后,大众日报社电台及时收到了整风的一系列文件,一面积极搞好宣传,一面在山东分局的部署下进行自我检查。1942年4月16日在一版发表社论《用脱裤子的精神回答中央整顿三风的号召》、新华社电《延安严整三风》,并在二版刊发消息《本报编辑部脱裤子割尾巴掘发编辑工作中不正的三风》。消息说:4月4日编辑部开座谈会,认为本报不足之处表现为“首先是对于党的政策和具体情况了解不够,往往发表议论多于具体事实,甚至以感想代替政策,同时不重视地方新闻,忽视采访通讯工作,致使报纸与山东实际工作脱节,未能贯彻党的路线,未能尽到党报反映指导工作和斗争的作用;表现于宗派主义的,即是在报纸上还没有刊载党外人士各种不同观点的争论,在新闻的报道中只有歌颂与表扬,没有批评和揭发,对过去编辑工作往往流于自满偏仄和狭隘,同时缺乏吸收先进地区新闻事业的经验,和倾听读者群众的意见”。在十几天内,分编辑部、全社连开三次会议,布置检查,并成立了7人的检查委员会具体领导整风,认真学习整风的22个文件,自我检讨。

  中共山东分局非常重视《大众日报》的改造工作,除加强党报委员会,分局书记朱瑞亲自抓报纸工作。在具体措施上,成立了编委会,一切编辑方针、计划均经编委会讨论决定,建立通联科,发展通讯员队伍,恢复业务刊物《青年记者》。6月1日,朱瑞在《大众日报》一版撰文《关心党报爱护党报阅读党报推广党报运用党报》。

  这些强有力的措施并没有催生出《大众日报》自己的正面典型报道,原因是山东分局那时最迫切的工作是减租减息,时间上正好与延安整风重叠。

  1941年冬,山东抗日根据地成为日军扫荡和要摧毁的重点目标之一,使山东抗日根据地损失巨大。与此同时,国民党顽固派掀起反共高潮,不断挑起事端,使山东我党我军腹背受敌,处境极为艰难。形势的突然恶化,也使得山东分局领导人之间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对此,毛泽东深感忧虑。早在2月初,毛泽东直接致电刘少奇:山东“发生争论为时已久……你经山东时请加考查予以解决”。并电告山东领导人朱瑞、陈光、罗荣桓:“你们之间的争论,中央派少奇去山东和你们商讨解决。”⑤

  1942年4月10日,刘少奇一行到达山东分局驻地临沭县朱樊村。自此,刘少奇停留的100多天成为改变山东根据地命运的关键,在以后的数年内,它甚至影响到了山东乃至全国政治格局的变化。通过缜密调查、民主谈话、召开会议等形式,4个月时间里刘少奇主要做了两件事关山东根据地未来的大事:建立山东党政军群“一元化”领导;以“减租减息、提高雇工待遇”为突破口,拓展统一战线。1942年5月4日,山东分局作出了《关于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开展群众运动的决定》。

  《大众日报》此时的首要任务是把分局的中心工作报道出去。从5月1日起到7月4日两个月内,《大众日报》发表社论17篇,及时提出问题,指导运动发展。同时,发表有关运动的报道117件。这是《大众日报》创刊以来第一次系统地大规模地报道群众运动,大大加强了报纸的党性、指导性,特别是群众性。为响应少奇同志的指示,大众日报社机关迁出分局机关,搬到莒南县洙边区壮庄,并派出编辑记者,换上群众服装,以工作队员身份参加驻地减租减息运动。

  减租减息是事关根据地生死存亡的重大部署,是关系民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涉及各阶层重大利益的调整,因此得到根据地读者极大关注。时任报社编委会副主任的白学光后来回忆说,这个时期的报纸充满了活力,三方面喜欢看《大众日报》。群众喜欢看,从中得到支持;干部喜欢看,可以得到启示;领导层也喜欢看,从中了解情况。⑥时任编委会主任的陈沂后来认为,这是《大众日报》工作的转折点。这个变化也因此被认为是经过初步整风学习和报纸改造的成果,报社职工精神面貌、报纸面貌都有很大变化,党性、指导性、群众性都有所增强。1942年10月1日起,报纸从三日刊改为二日刊,每期增至8300份。

  发现郑信,培养郑信

  然而,减租减息运动进入正常化以后,《大众日报》本身缺少新闻的问题还是暴露了出来。1942年9月,编辑部对整风以来的工作进行总结,罗列的问题琐碎而偏于技术性,依然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在编辑计划材料配备上,存在着主观主义;精编不够;标题一般化,不够尖锐。”⑦此时,伴随着日军扫荡,形势再次严峻起来。这次秋季扫荡大众日报社牺牲了6位同志,新闻战士再次接受血的洗礼。

  1942年10月19日,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中共西北局召开了历时88天的高级干部会议,毛泽东在为会议撰写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长篇报告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吴满有的情况,阐述了学习吴满有的目的与意义。⑧在这次会议的推动下,边区掀起了经济建设和吴满有运动的新高潮。1943年1月11日,《解放日报》发表了《开展吴满有运动》的社论。学习吴满有和向吴满有看齐的口号响彻整个陕甘宁边区,他的先进事迹不断深入人心,并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力。对此,大众日报都有及时反映,包括由吴满有运动派生出来的杨朝臣运动、赵占魁运动等。甚至,报社内部也开展生产运动和劳动竞赛,专门召开全社大会号召“建立新的劳动观念向赵占魁看齐”。

  这时,大众日报社社长陈沂在对报社四年以来工作进行总结时,找到了整风以来的成绩与不足。他敏锐地提出不足之一是总结和介绍经验少:“尤其根据山东情形,华北各先进地区的情形,适时而且具体地指出问题,提供办法更是大大不够。这就是大大妨碍了指导工作和推动工作的深入。而且党报本身深入全面的采访,深入全面的反映也是十分不够的。”⑨

  然而在典型报道上还是没有突破。1943年7月3日,记者韩川报道《黄俊生家不再愁苦了》,虽然当时被认为是典型报道的突破,但黄俊生“脱贫致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农救会借给了他700元做本在根据地内合法贩油,而后买了4分宅基地和7亩荒地,才开始劳动开荒,这些与根据地党的好政策分不开,但与吴满有相比不够典型,不能算是典型的劳动致富,进步意味也不足,因此没有跟进。

  直到8月,《大众日报》记者宋英来到自己的基点莒南县大山前村蹲点,通过村支部发现郑信劳动好品德好,先后报道《响应创造劳动英雄号召 郑某宣布增产计划 五组员亦急起直追》《莒南郑信努力实现生产计划 开荒纺织全家齐动手》《郑信带病又开生荒二亩》《郑信开荒队生气勃勃 又扩大植树组六人》等。这些报道反响很好,报社决定树立这个典型,派通联科记者郭允贤再去采访,陆续发表《郑信全家秋收忙》《郑信的故事》等,并发表社论《学习郑信培养更多的郑信》。

  相比黄俊生,郑信是一个不亚于吴满有的劳动模范:他出身贫苦,靠到处打零工过活,没有固定收入,直到1940年民主政府成立号召开荒生产,靠着政府的好政策,他陆续开荒9亩半,吃上了饭,养起了家。他受益开荒不忘大家,约着本村青年成立开荒组,把自己的开荒经验传给大家,开荒组由5人扩大为27人的开荒队。他当队长带着全队开荒30多亩,本人参加民兵,老婆参加了妇救会,儿女上学(送子女上学当时是进步行为),主动多交公粮。他在村里处处起带头模范作用,人们交口称赞。

  这个典型的发现与《大众日报》的基点制度分不开。《大众日报》这时提出“群众写,写群众”的口号,围绕报纸内容和形式进行业务改革,报道内容上多反映群众的斗争和生活,让报纸充满来自群众来自基层的声音。为此,大众日报社建立新的通联制度——基点制度,即每个记者无论内外勤都要联系一个区或村作为自己的基点,蹲点驻守,在当地吃住工作一体化。当时《大众日报》的著名记者如于冠西的基点在沂南县桃花坪,丁九的基点在莒南县路镇区赤石沟,宋英的基点在莒南县大山前。记者们一方面搞好报道,一方面随工作组参加实际的群众工作。

  宋英在大山前村蹲点前后足足有一年的时间,在与群众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中,他发现郑信的劳动,虽然不那么轰轰烈烈,但有很强的示范性和操作性,于是,他从开荒、纺织、带动群众等多个角度先后写了六篇报道。

  与吴满有带动了延安的大生产运动一样,郑信的示范也鼓舞了山东抗日根据地人民,此后,《大众日报》又陆续报道了劳动英雄王殿信、王永禄、陈大娘等,还以系列报道《上升中的桃花坪》《桃花坪的劳动英雄》《桃花坪组织起来了》《桃花坪之冬》等创造性地推出了一个村的集体典型。

  继1943年11月26日至12月16日陕甘宁边区召开第一次劳动英雄大会之后,12月21日,山东抗日根据地滨海区劳模大会在莒南坪上召开。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萧华代表分局讲话,他说,要向模范劳动者郑信、王殿信、王永禄、陈大娘学习,要创造更多的模范劳动者,要向陕甘宁边区看齐,向吴满有、赵占魁看齐。《大众日报》对这个大会进行了隆重而热烈的报道,这一次《大众日报》没有落在《解放日报》的后面。

  延安《解放日报》报道吴满有的意义超过了报道本身,不但拓展了其新闻业务,其形成的舆论氛围也从政治上提升了《解放日报》对党的事业的贡献。⑩同样,对郑信的报道,成为《大众日报》首次成功的典型报道,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形成了巨大影响。以后这种报道手法逐渐拓展推广到报纸宣传的各个方面,成为普遍采用的一种重要的宣传报道方法。

  郑信一直保持着先进的状态

  1943年春节刚过,吴满有通过《解放日报》发表了写给毛泽东的公开信:“亲爱的毛主席,我计划为你代耕两石细粮”,“我能为你代耕,是我今生最高兴、最痛快的事情!”吴满有不识字,此信肯定是出于代笔,但是代耕细粮的主意还真是非农民难以想出来的。接着他与杨朝臣的劳动竞赛,引起全边区军民劳动的大竞赛,他日益受到领袖的青睐,被毛泽东指定为毛岸英的农艺老师,在边区,他被任命为南枣园乡乡长,被选为边区参议员,还开始以农民当然代表的身份在全国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是他最早公开将边区政府称为“人民政府”。他的影响不仅遍布全边区,更散播到其他的根据地。⑾

  然而,1947年胡宗南30万大军进攻延安,吴满有从军抗敌,不幸被俘。1949年11月,国民党大势已去,看押他的国民党看守所长带着吴满有向解放军投降。1950年3月,获释后的吴满有即以屈敌自首为名被当众宣布开除党籍,并被定性为边区最大的叛徒。吴满有于1959年郁郁而终。⑿虽然吴满有是否真是叛徒后来有一些争议,但当时被俘人员被猜疑、被闲置,是事实上的组织纪律。⒀

  而郑信后来带领全村四十多人,组成开荒队,开垦荒地七十多亩,靠着他出大力流大汗的劳动,他当选为村农救会会长。他还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4年,郑信当选为莒南县劳动模范,滨海区乃到山东省的劳动英雄。解放战争时期,他带着女儿参加担架队,为淮海战役支前,并把儿子送去参军,他的大儿子郑培荣后来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壮烈牺牲。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事迹经《大众日报》记者接续报道,形成了150多篇、十几万字的规模,先后参加帮助他及他庄上工作和报道的记者、编辑、通讯员,达二三十人之多,持续时间达6年。1961年,郑信因病在家乡去世,享年71岁。郑信后来被誉为“是千千万万解放区人民的代表,他真正是把‘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是沂蒙精神的践行者,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无私奉献”。

  郑信这个典型能够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一直保持先进状态,和《大众日报》编辑部所采取的老老实实的报道态度和宣传方针分不开。《大众日报》始终把郑信当作一个真实的人来报道,而不是拔高的神,一直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他的优点和成绩不做夸大,坚持真实并合乎分寸。有不少报道在发表前,先拿到冬学、识字班和农救会上念给群众听,一件一件核对事实,并根据群众意见把夸大的事实和不恰当的地方去掉,补充新的事实和材料。1945年2月5日,《大众日报》报道了郑信在滨海区劳动英雄大会上作公开自我批评,检讨自己一度站错立场,与本村一户富农合伙做生意,不听群众批评,生产上犯了主观错误,骄傲自满,诚恳要求大家对他进行批评帮助。⒁

  这种对待典型的严肃负责的态度和求实精神,是郑信这个典型报道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关键因素,这也是当下新闻报道最值得借鉴的经验之所在。

  注释:

  ①⑩王润泽:《重塑党报:解放日报改版深层动力之探析》,《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4期

  ②《陆定一同志谈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在解放日报史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新闻与传播研究》,1981年第3期

  ③⑧高娜:《陕甘宁边区吴满有运动研究》,延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④朱鸿召:《吴满有:一个延安农民的天上人间》,《档案春秋》,2011年第6期

  ⑤《1942年,刘少奇山东之行》,http://dangshi.people.com.cn/GB/85038/8816586.html

  ⑥白学光:《1942年至1946年的〈大众日报〉》,《大众日报回忆录》第一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⑦本报编委会:《我们怎样改进了大众日报》,《大众日报》,1942年9月1日

  ⑨陈沂:《我们怎样改造了大众日报》,《大众日报》,1943年1月1日

  ⑾朱至刚:《吴满有:典范生产的典型案例》,《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5期

  ⑿⒀李晓灵:《英雄的终结:吴满有“投敌”的历史真相》,《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2期

  ⒁朱民:《大众日报五十年》,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作者单位:大众报业集团)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6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