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首页>传媒史话 > 正文

民国报刊读者来信的进化与变异

2016-10-21 16:03:00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10月中   作者:董浩

摘要:  自严复把《天演论》译进中国以来,进化论的思想在中国大地上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作为古代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的书

  自严复把《天演论》译进中国以来,进化论的思想在中国大地上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作为古代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的书信新闻,在近代也面临着如何生存的问题。本文着重从媒介进化的角度来谈民国报刊读者来信本体的产生、传播机制及其所产生的传播效果。

  传统文人书信与现代报刊传统的结合

  沿着历史的脉络寻根究底,换一种视角来看,读者来信可以看做古老的书信新闻(新闻信)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进化与变异。书信作为一种私人关系交流的工具,在与现代报刊传统结合之后,读者来信可以看作私人关系的公开化。

  1.编者(或报社)和受众的交流工具。读者来信作为书信新闻在新的时代的进化和变异,与报纸的结合使其性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与生俱来的公开性,使其成为编者(或报社)和受众的交流的工具、平台。报社喜欢读者来信是因为读者来信有助于报纸发行量和广告的增加。大众之所以喜欢读者来信的交流形式,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和心理诉求。在两者的“合谋”下,读者来信成为编者(或报社)和受众交流的工具、平台。《大公报》的副刊《摩登》就是一个专门为广大青年服务的读者来信形式的周刊。编者在第七期的《告亲爱的读者》写道:“摩登之设,本来解一般青年们消愁解闷……但是有许多把很大的问题来咨询,这诚然是记者一枝秃笔所办不到的事情……”②编者(报社)对读者来信的内容进行“把关”,使其满足受众的普遍诉求,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其平衡报社利益和读者诉求,成功打造编者(报社)和受众交流的工具、平台。

  2.编者(或报社)和读者来信作者的交流工具。读者来信在公开发布之前的这个阶段,更多的是编者在和读者来信的作者进行交流,因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变异的人际传播。《摩登》的第一期至第十期,由何心冷主编,读者来信均称谓“心冷先生”,第十一期之后,由于何心冷因病南归养病,《摩登》改为由委员会来作答,读者写信所用之称谓改为“编辑先生”。无论是“心冷先生”,还是“编辑先生”,称谓都是人际交往时所用的用语,可见,在读者写信的时候是以人际交往的方式来组织的,因而读者来信具有一定的人际传播的特征。 ? ?

  3.读者来信的作者和受众“想象性交往”的工具。民国时期,中国人被推向了新的时代,一切都是新的,人们迫切需要适应这个新的时代,在新旧社会的冲突下,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读者来信便是医治新的“时代病”的“灵丹妙药”,敢于大胆发言的人借助读者来信,为其他人做了表率,也解决了一些社会的问题。“沉默的大多数”则通过报刊读者来信的文章来反观自身,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构成了读者来信的作者和受众之间的“想象性交往”。

  读者来信的传播效果:创新与普及的发展应用

  读者来信,是在新的时代由书信新闻进化变异而来的,不但具有书信新闻的基本特点,同时它又发展了自身独特的特性,民国报刊读者来信主要产生了以下四个方面的传播效果。

  1.形式的创新普及。读者来信这种形式在我国报界的采用始于20世纪20年代邹韬奋的《生活》周刊的“读者信箱”的设立,随后在30年代发展,《大公报》《申报》《立报》《新民报》《大众生活》等纷纷创办这一栏目,40年代,《扫荡报》《大公报》桂林版、《新华日报》等的读者来信栏目创办。读者来信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其有效的传播能力得到了报界的采用,并得到了迅速的普及。③

  2.发动社会投稿。读者来信这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受到了受众的极大喜爱。民国时期,国家和社会处于剧烈的转型期,为了适应新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群体通过报纸读者来信这个平台展开讨论,进而引发社会的投稿热潮。例如《大公报》的副刊《摩登》的第三期《敬告摩登青年》中写道:“摩登产生了不到两个星期,我们所收到的信件,已经超过一百封以上。就地域而言,北到黑水,南到淮河,真是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 ④读者来信带动了社会投稿的热潮。

  3.形成舆论氛围。读者来信的传播方式为特定的群体、个人公开讨论特定的社会问题提供了一个公共的平台。读者来信的传播模式可表示为:私人话语→媒介→公共话语。读者来信通过媒体使私人话语公开化,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心理、猎奇心理,公众进而关注讨论,通过媒体的强大的“议程设置”作用使私人话语变成了公众话语,形成全社会讨论的舆论氛围。读者通过读者来信了解到的公共话语,在私下的交流中又是人们之间的“谈资”,其传播模式又可表示为:公共话语→媒介→私人话语。话题不断发酵,讨论变得越来越热烈,周而复始,最终人们会形成相对一致的舆论,以舆论氛围来倒逼问题的解决或促使观念的传播。

  4.“文人论政”到“媒介文化”。报界从时间纵向上看经历了一个由“政党报纸”到“大众报纸”的转型,同样,读者来信也经历类似的转变。以《大公报》为例,《大公报》的读者来信逐步由“文人论政”的“舆论阵地”转变为传递“媒介文化”。

  《大公报》的读者来信主要是《公开评论》《读者论坛》《摩登》等专刊。其内容经历了从“文人论政”到传递“媒介文化”。《公开评论》创刊于1928年8月11日,是《大公报》借“读者来信”之方式,达“文人论政”之目的的平台。“本报素旨注重民生疾苦,发挥真正舆论,故同人认为应当尽量公开,表现民意……容纳各界对于国家社会以及地方公共事业之建议批评。”⑤而1930年6月4日创办的《读者论坛》,其“文人论政”的色彩就变淡了许多。该刊主要是《大公报》为便利读者自由发表言论而设,专门刊登读者的来稿,文章性质不限……⑥而创刊于1930年11月30日的《摩登》其目的是:回答青年的“一些苦闷问题”。⑦《大公报》利用读者来信这种信息传播形式实现了读者的完全对象化、大众化,真正做到读者来信确实为普通的大众服务,真正以此来传播“媒介文化”。

  注释:

  ①程曼丽:《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告亲爱的读者》[N],《大公报·摩登》,第7期,1932年1月18日

  ③彭垒:《民国时期报刊读者来信栏目考察》[J],《当代传播》,2007年第4期

  ④《敬告摩登青年》,《大公报·摩登》,第3期,1930年12月14日

  ⑤《本刊特别启事》[N],《大公报·公开评论》,第1期,1928年8月11日

  ⑥⑦李秀云:《大公报专刊研究》[M],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10月中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