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首页>业界资讯 > 正文

业界资讯集萃2016年4月4日·第450期

2016-04-14 09:48:57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

摘要:  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评议5家央媒社会责任报告  中国报业旅游联盟成立  广东省百亿元媒体融合投资基金成立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与设

  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评议5家央媒社会责任报告

  中国报业旅游联盟成立

  广东省百亿元媒体融合投资基金成立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与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

  上海报业集团和人民网战略合作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与建行分行全面战略合作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开发文化旅游

  浙报传媒筹建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获批

  贵州日报报业集团掀头脑风暴谋创新/

  深圳新闻客户端“读特”上线

  《北京晚报》“中日名家书法联展”开幕

  《钦州日报》与马来《星洲日报》结为友好报社

  香港《太阳报》停刊

  学者致信《纽约时报》:你急需一位社交达人

  数字新闻:Fusion和BuzzFeed的新式调查报道

  数字时代如何报道重大新闻?

  新闻客户端如何利用大数据重构阅读世界

  四大门户总编:自媒体很难对平台造成巨大挑战

  熊晓鸽:文化产业不是风口,技术才是风口

  各界热议VR新闻

    《人民日报海外版》:VR将给生活带来什么

    《光明日报》:从“人机交互”到“交融”/18

    《新闻出版报》:技术与标准问题有待突破/19

    VR新闻有未来吗/20

    VR概念骗融资?头盔企业超70%倒闭/21

    VR新闻时代,媒体会活得好一点么/23




  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评议5家央媒社会责任报告

  微信公号“中国记协”/2016-03-28

  3月28日上午,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召开成立以来的首次评议会,对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人民网、新华网等5家中央媒体和新闻网站2015年度社会责任报告进行评议。

  评什么?

  根据《第三批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试点方案》安排,2016年继续开展第三批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试点,并纳入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工作范畴中。

  第三批试点范围包括:第一批、第二批试点单位以及2015年成立新闻道德委员会的地区各推荐的1家媒体,共计38家。

  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负责对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人民网、新华网等5家中央媒体和新闻网站的社会责任报告进行评议,各省区市新闻道德委员会负责对其所辖试点地方媒体社会责任报告进行评议。

  怎么评?

  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办公室提前制定了《2015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评议和奖惩办法》,规定了评议范围、评议项目、评议标准、评议办法等。

  为方便委员进行评议,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办公室于会前向委员提交了5家媒体撰写的报告文本。

  会上,中国记协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新闻道德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善罡介绍了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试点工作的有关背景情况。

  中国记协国内部主任、新闻道德委员会秘书长殷陆君通报了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办公室对试点媒体2015年度社会责任报告的初审情况。

  与会委员从正确引导、提供服务、人文关怀、繁荣发展文化、遵守职业规范、合法经营、安全刊播、保障新闻从业人员权益等8个方面对媒体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进行评议。

  大家充分肯定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试点对推动媒体提高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作用,肯定5家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总体情况,分析试点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问题和不足,对报告本身进行认真探讨,对进一步完善这项制度提出意见建议。

  结果如何?

  会上,与会委员对5家媒体的社会责任报告一致举手表决通过。

  同时,与会委员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5家媒体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等次进行了投票。根据有关制度,评议结果将与媒体准入退出管理、报刊出版质量评估体系、重要新闻评奖等工作的奖惩挂钩。

  下一步工作

  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办公室将对委员提出的评议意见进行梳理汇总,向5家中央媒体和新闻网站进行反馈,作进一步修改完善。

  5家媒体的社会责任报告经审定后,拟于5月份在中国记协网统一公布。其余32家地方媒体和1家行业类媒体的报告也将一并公布。

  会上,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新闻道德委员会主任委员翟惠生做了总结讲话。下一步,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办公室将密切关注新闻界动态,及时发现新闻职业道德方面的典型案例、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组织委员开展新闻评议、实地调研、巡视督导等工作,使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切实发挥作用。

  中国报业旅游联盟在福建莆田成立

  光明网/2016-04-03

  4月1日下午,中国报业旅游联盟成立大会暨全国百名社长总编聚焦妈祖故乡活动启动仪式在福建莆田举行。中国报业协会秘书长胡怀福、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党委书记周伟、莆田市有关领导,以及包括阳江日报社在内的海峡两岸105家报社的120名社长、总编等近300名代表参加了活动。

  会上通过了中国报业旅游联盟章程,选举产生湄州日报社、阳江日报社、乌鲁木齐晚报社等15个轮值理事长单位和15个副理事长单位,选举北京华文数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胡金平为联盟秘书长。湄州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许晨聪,阳江日报社社长、总编辑黄仁兴,乌鲁木齐晚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杨大鸣等报业领导当选为中国报业旅游联盟轮值理事长。

  此次中国报业旅游联盟的成立,意味着报业旅游资源共享、抱团取暖、深度合作的开始。

  广东省百亿元媒体融合投资基金成立

  光明日报/2016-03-29

  3月27日,总规模百亿元的广东省首支媒体融合投资基金--广东南方媒体融合发展投资基金在广州成立,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慎海雄出席仪式并为基金揭牌。

  广东南方媒体融合发展投资基金由广东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羊城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等省直4家传媒出版企业和海通创意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中赛信合(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金融机构共同发起设立,吸引社会资本加入,总规模100亿元,首期规模为10.6亿元。基金以面向市场、面向广东、面向新媒体为投资方向,按照市场化原则和股权投资方式,重点支持广东传媒出版企业转型升级和媒体融合重大项目。

  广东省委宣传部巡视员赖斌表示,广东南方媒体融合发展投资基金正式成立,是充分发挥“文化+金融”优势,积极顺应传媒出版产业发展规律,发挥省直骨干传媒出版企业和海通证券等国内大型金融机构的优势,推动文化与金融有机结合,构建完善的传媒产业投融资体制机制,以资本运作和市场化手段助力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必将对广东媒体的转型升级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市场化运作、专业团队管理是该新设立基金的最大亮点和创新之处。基金管理人为海通创意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将建立科学规范的投资决策机制,合理遴选合作对象和优质项目,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而除发起人出资外,基金还将主要面向工商企业、投资机构、保险公司、银行等机构募集资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多元化资金来源,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和可持续运作。

  国内传媒行业资深券商分析师钟奇称,基金成立“正当其时”。他认为,该基金肩负两大使命,一是通过注资、资产证券化等手段“把朝阳行业扶上去”,二是帮助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二者皆需金融提供助力,目前设立基金正是一个好时点。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表示:“传统媒体要朝综合性文化产业集团迈进,需要把新媒体和互联网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下一步,广东省还将有不少支持媒体融合发展以及新兴文化业态发展的重要举措:推动文化企业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交叉持股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重组,在出版传媒、广播电视、新媒体、文化流通、演艺娱乐、动漫游戏、网络文化等领域,打造一批资源聚合、业态先进、技术领先、具有全国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培育一批骨干企业集群,打造一批有广东特色、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品牌。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与投资管理公司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

  湖南日报/2016-04-01

  4月1日下午,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与杭州大头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长沙签订战略合作框架性协议,双方将共同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

  据介绍,双方设立的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基金投资方向为泛文化领域,包括广播、影视和音乐的内容生产和发行;文化传媒融合发展及创新;互联网传授及应用工具;文化创意;文化休闲生活;文化领域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生态旅游项目等。

  双方的强强联合,为文化产业发展插上新媒体的翅膀,是文化产业改革创新、跨界融合发展的又一探索,必将激活和放大各自的优势,培育出新的媒介形态和商业模式,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拓展多元化布局,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上海报业集团和人民网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人民网/2016-03-31

  3月30日下午,人民网和上海报业集团在北京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双方首个合作项目--面向90后的个性化推荐移动资讯阅读客户端“唔哩”正式启动发布。

  人民日报社编委、秘书长、人民网董事长王一彪在致辞中指出,人民网、上海报业集团在舆论引导、资源整合、资本运作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即将面世的唔哩客户端市场目标锁定新兴人群,是中央与地方主流媒体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推动融合发展的行动举措,市场空间巨大、前景广阔。

  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外宣办主任朱咏雷在致辞中指出,人民网和上海报业集团在提升新闻宣传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方面,在互联网领域、资源整合共享和投资领域等方面深度合作、协同作战,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当前,互联网正在成为青年一代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新兴媒体影响舆论的能力日益增强,双方合作推出的以技术和运营为主驱动,以青年一代为目标群体的资讯阅读新媒体产品--唔哩客户端,就是主流媒体面向互联网年轻受众的一次创新尝试。

  唔哩新媒体项目由上报集团、人民网、八二五基金及项目团队共同打造,针对90后人群喜欢“好看好玩,有趣正能量”的内容需求,将在集成海量内容、专业编辑精选、对用户进行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供内容的个性化推荐,以年轻人喜欢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富媒体方式,提供热点资讯、趣闻、二次元、科技、娱乐等内容,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以主流价值影响新兴人群。

  唔哩项目的创始股东八二五新媒体产业基金,拥有一支专业的投资管理团队--华映资本。华映资本是中国领先的TMT领域风险投资机构,在移动互联网和媒体娱乐领域有广泛投资布局,累计投资超过100家互联网、文化新媒体企业。唔哩的核心团队曾打造过千万级日活APP和多个互联网大型并购及上市项目,在互联网内容运营、数据挖掘、市场开拓等方面有丰富经验。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与建行河南省分行开启全面战略合作

  河南日报/2016-03-30

  3月29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在郑州与中国建设银行河南省分行正式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建行河南省分行将充分发挥其在金融领域的丰富资源和专业优势,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就综合授信、结算业务、资金托管服务、现金管理服务、投资银行业务、企业年金服务等产品展开多层次业务合作,全面支持报业集团加快资本运作步伐。

  “今天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揭开了我们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新一轮全面合作的序幕。”建行河南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石亭峰表示,该行将全力支持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发展,为集团及下属成员单位及公司提供全方位的优质、高效、优惠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支持。

  据悉,在下一步的合作过程中,建行河南省分行将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就参与文化艺术品交易市场涉及的开户、交易、结算、交割等各环节展开合作,共同致力于文化金融交易模式与文化金融交易产品创新,充分发挥文化艺术交易平台的杠杆作用,积极助力河南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牵手焦作市、无锡灵山集团开发云台文化旅游山

  大河网/2016-03-30

  3月29日下午,焦作市人民政府与无锡灵山文化旅游集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河南省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签订三方合作意向书,就共同开发云台山文化旅游项目达成战略合作意向。

  无锡灵山集团是一家以文化、旅游、投资、地产为核心业务,涉及酒店、餐饮、食品、工艺品、出版等多元化经营的国有文化旅游产业集团。三方协议约定,由三方合作共同开发的云台山道家太极文化项目,将依托焦作市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围绕修武县云台山景区,以太极拳为载体,以道教文化传承为内核,大力发展道家文化和太极文化产业,建设包括太极文化小镇、太极博物馆、太极论坛永久会址等在内的项目体,将其打造成传统养生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

  浙报传媒筹建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获批

  浙报传媒官网/2016-03-31

  2016年3月29日,浙报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发布了一则公告,称浙江省政府同意该公司设立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从事大数据资产交易及相关服务,注册资本1亿元,股权结构为:公司出资5320万元,占股53.2%,北京百分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出资2700万元,占股27%,浙江浙商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出资1980万元,占股19.8%。

  贵州日报报业集团掀头脑风暴谋创新

  贵州日报/2016-04-01

  3月中旬以来,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在集团党委倡导和组织下,围绕党报姓党,如何跟得紧、抓得准、接地气、见效果,多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好新闻,围绕党报集团如何做强长板,补齐短板,破解难题,发展好传媒产业,开展“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开创工作新局面”大讨论和“我为集团改革发展进一言”活动,在干部职工中掀起了一场“头脑风暴”。

  深圳新闻客户端“读特”上线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3-30

  3月28日,深圳特区报新闻类APP“读特”正式上线。按照中央推动融合发展、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的要求,“读特”将立足深圳、辐射周边、兼顾港台、环视全球,致力于打造新闻资讯类、综合服务型、开放互动式的APP,发挥优势铸品牌,抢占舆论阵地制高点,力求成为国内具有显著影响力的新闻平台。

  据悉,作为《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确定的建设媒体融合重点项目,“读特”已经经过半年多的筹备与试运营,设置有特闻、深圳、财道、港台、乐活、视听等频道,体现了特区区域特色。特闻频道包括特别新闻、特区新闻,提供深度报道、独家分析和原创内容;深圳频道提供深圳鲜活、前沿的改革开放、创新观念以及科技、教育、文化等新闻信息;财道频道提供理财信息与投资建议;港台频道提供最新港澳台新闻、深圳与港澳台合作信息等;乐活频道提供饮食、娱乐、学习、创业、艺术欣赏和最潮的品牌、时尚和购物信息;视听频道提供听新闻故事、看新闻现场和微电影、微视频、微游戏等。

  《北京晚报》“中日名家书法联展”开幕

  北京新视觉/2016-03-30

  3月30日上午10时,桃红柳绿的北京恭王府,迎来了由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和日本白扇书道会联合主办、北京晚报承办的第33届《中日名家书法联展》。本次书法联展特邀北京书法家协会作为支持单位。中国与日本共有106位书法家的作品入展,饱含翰墨风韵又具有时代气息的书法作品,为春意盎然的北京献上了一份文化大餐。

  《钦州日报》与马来西亚《星洲日报》结为友好报社

  钦州日报/2016-04-01

  4月1日,星洲日报与钦州日报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签定合作备忘录,正式结为友好报社。这是星洲日报首次与中国的地市级媒体合作。

  根据合作备忘录约定,双方在新闻资源交换、业务交流学习和重大主题活动等方面将加强务实合作,特别是在推动“两国双园”建设创造更加良好舆论环境方面,携手同行互利共赢。

  星洲日报是马来西亚第一大报,1929年1月15日创刊,它不但是马来西亚,也是中港澳台以外发行量最大的华文报,其发行量领先于马来文和英文报纸,有超过150万马来西亚人阅读。自创刊以来,星洲日报坚持独立办报精神所累积的公信力,连同《光明日报》、《星洲网站》、《亚洲眼》及其他三份教育周刊组成星洲媒体集团,并在吉隆坡证券交易所主要交易板上市。

  香港《太阳报》停刊

  国际在线/2016-04-01

  4月1日,香港东方报业集团暂停出版旗下报章《太阳报》,其电子版和网站也在同日停止运作。

  东方报业集团表示董事会做出此决定是鉴于近香港营商环境转差,但不排除日后经济和营商环境改善后复刊,东方报业也将重整资源,致力于强化其它业务发展。董事会认为暂停出版《太阳报》并不会对集团的财政状况构成重大不利影响,并符合公司和股东的最佳利益。

  《太阳报》是香港东方报业集团旗下的中文报章,该集团另一份是旗舰报纸《东方日报》。《太阳报》于1999年3月18日创刊,创刊初期,顺应当时的报纸降价潮,以及多则独家新闻,使其成为香港发行量第三的报纸。

  然而,2002年开始出版的《都市日报》、以及2005年开始出版的《头条日报》和《am730》这些免费报纸都对《太阳报》的销量构成严重威胁。2005年10月,《太阳报》由每份6港元减至3港元,比其它收费中文报纸便宜一半,随报更附送价值超过10港元的超市现金劵或者其它优惠券,以求提升销量。

  一位学者致信《纽约时报》:你的编辑部急需一位社交达人

  微信公号“话媒糖”/2016-03-31

  【编者按】就在上个月,《纽约时报》公共编辑(Public editor)Margaret Sullivan承认了她即将离开时报,转身成为《华盛顿邮报》传媒专栏作家。美国南加州大学安纳伯格分校传播与新闻学院的助理教授Mike Ananny向《纽约时报》领导层写了一封公开信,信件中主要探讨了,新媒体时代公共编辑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公共编辑是美国媒体中比较独特的职位,主要负责对本媒体的监督,当发现重大缺失或事实报道错误时,通过本报社评版上的专栏,向读者作出说明或解释。由于公共编辑的主要责任是监督同行,因此一般由资深传媒人担当,在编辑部内的地位也比较高。国内媒体中,负责与读者联络沟通的组织和人员则充当了这一角色,当我们读完这封信,对于公共编辑的形象以及新媒体赋予这一职位的特殊责任和要求就应该逐渐清晰了。

  亲爱的纽约时报,

  Margaret Sullivan和她所在的部门目前非常踌躇,时报的公共编辑正身处一个社交媒体的时代--这就让大家思考,用什么办法来重新设计公共编辑的角色,这种方法是属于时报的,独一无二的,并且其他媒体,比如Facebook永远不能做到的。

  尽管公共编辑最早正式出现在1967年的美国,但是早在1922年,日本朝日新闻就开始雇佣“监察专员”(一般为男性),专门来处理和调查读者的投诉、吐槽,这样的工作也被称为读者代表、读者支持者和公共编辑,他们是一类高级编辑,用专业知识调查读者投诉然后反馈读者,他们既不是无所不知、只会道德说教的新闻从业者,也不是报社的公关发言人。相反,他们是一种“特权读者”:他们像是经验丰富的旁观者,结合方法与智慧,思考性地批判报纸的新闻报道,又劝服读者信任报道。与此同时,确保记者对他们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负责,并向读者解释新闻如何以及为什么这样工作。

  研究表明,尽管这个理想很难实现,但记者与公共编辑一起协作的报道很少有来自读者的投诉。记者倾向于把公众道德困境转嫁、推卸给编辑,期待公共编辑来负责改变,大约85%的公共编辑专栏常常使用公关语言回应投诉,并且试图说服读者,报道是道德的,不必要再讨论下去了。

  也就是说,公共编辑就是新闻媒体与读者之间的媒介、纽带,但是今天的编辑室、读者到底在哪儿呢?传媒业变化的节奏以及范围让人晕眩,尽管在线网站尚在流行,但是通过Facebook和Twitter获取新闻的用户量激增,特别是千禧一代,他们主要从Facebook上获取时政新闻。

  将近三分之二的Twitter用户、80%的Reddit用户通过这些平台获得新闻。人们非常关注本地新闻,但Twitter上只做表面化的报道,对弗格森暴乱的报道出现在Twitter上,但Facebook还在为可视化报道努力,新闻媒体现在都把他们的报道写在Facebook上,同时让他们的报道加载更快,分享更多。他们密切监控网络流量,使用标题挣更多的点击,鼓励记者跟随故事的统计数据,并想知道如何负责任地报道在社交媒体上疯转的突发新闻。

  媒体不能只生活在新闻编辑室里,观众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难确定,同时,在专业新闻领域,新公司和技术联姻,前景不明的投资越来越多。如果公共编辑工作还是“独立报纸之外的的报道和编辑结构”,那么在网络新闻和社交媒体中,公共编辑的位置在哪?他们在哪方面是专业的?他们调查的是边界在哪?他们代表谁的利益?

  为了探清纽约时报在这些问题上的作为,我查找了时报最近五位公共编辑的文章,他们从2003年至今开设专栏,我搜索了关键词“社交网络”、“算法”、“Facebook”、“Twitter”。我发现了38分专栏,他们由三位最近的公共编辑写作:Clark Hoyt, Arthur Brisbane, 以及Sullivan。

  其中,只有两位提及了算法,Brisbane注意到,《纽约时报》“第一次通过设立一些评论类别和精选问题,” Sullivan 思考的是,“数据对于新闻报道有多重要?它使读者更接近真实还是远离真实?” Hoyt 担心的是,记者要具备在社交媒体互动中快速介入高质量报道的能力,以及依靠Facebook搜寻素材的素质。Brisbane早期的一些报道关心了在线新闻与印刷新闻相比,他们的传播速度与多大差异,记者利用社交媒体建立自己的权威,时报缓慢发展了自己在社交媒体上进行可视化编辑的策略。

  Sullivan也有相似的问题:在社交媒体中,记者理想中的“新闻客观”还是原来的样子吗?网络记者如何能够报道出准确、快速、通俗并且符合道德的新闻?关于盈利的实验和广告格式将把论坛的界限推向何处?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闻平台上,标题必须最佳化才能抓人眼球,那么这对于曾经适用的“抒情套路”意味着怎样的改变呢?

  对于Hoyt, Brisbane和Sullivan而言,编辑室与公共之间的界线在快速变化,并且能以监管,但是他们仍然可以观察到。今天,我们很难说,新闻编辑室将在哪里告停,用户又在哪里产生,公共编辑仍然需要把握好公众的兴趣,掌握有实用性的数据,同时向用户介绍,新闻如何以及为什么像这样工作,而且为了这样做,他们需要形成一套新媒体平台伦理的语言体系。

  下面几个例子可能有助于说明时报如何研究、叙述并分享故事,现在受其控制之外的力量--但不是超出其影响力。

  当一个披露与Facebook上的报道满足纽约时报编辑指南,但与Facebook的网站标准相冲突时,怎么办?当她要为时报记者和编辑做决定时,公共编辑将访问Facebook的软件工程师和新闻Feed算法吗?

  当爆炸袭击东哈莱姆,时报记者手头是一个称为CityBeat的实验工具开始工作:软件自动从一个位置收集社交媒体数据,要求亚马逊土耳其机器人事业部人员决定这是否代表“有新闻价值的事件”的数据,当这样的系统变得非常普遍时,公共编辑能够访问用户,招募临时编辑并向他解释理由吗?她能建议调整编辑算法,在某些领域检测报道,并将新闻报道多样性的理念转化为计算机代码吗?

  当纽约时报继续在虚拟现实项目进行实验,让用户采用第一目击者的视角观看新闻,那么公共编辑如何保证记者、工程师以及用户能够对这项新的目击方式负责。

  传媒学者Roger Silverstone说,这种全新的目击方式应该保持一种“合理的距离”,即用户对于现场既能够真切感受,又不会因为太近而产生过度影响,未来的公共编辑将对记者、虚拟现实技术员和用户展示这种沉浸式同时又相隔离的使用体验吗?

  这些场景--指导方针的冲突、编辑算法、目击伦理--似乎还遥不可及,但它们代表了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了坚守新闻责任(而不是简单向感兴趣的读者描述新闻的动力),公众编辑必须学会掌握新媒体使用伦理的语言,这属于专业新闻主义、也属于部分技术设计,当然更属于全体用户的价值。他意味着,公共编辑可以对一个混搭的群体负起责任--在线记者,社交媒体公司,计算算法工程师以及分散观众读者--谁能解释这种混合是什么,为什么它很重要?这个公共编辑应该精通企业新闻的张力和交易,同时也应该是一个杂家,熟悉新闻的界限,新媒体政策,算法的伦理问题,以及介于传统新闻业和软件设计之间的新兴“新闻的阈限”问题。

  纽约时报可以利用其地位作为新闻标杆,重塑公共编辑的作用。它可以向其他新闻机构和相似的社会组织展示网络新闻问责制应该如何做,以及如何形成制度化和公共对话。将这个时代需要的智慧、 方法和勇气相结合,纽约时报将找到一种方法保护未来新闻和公众利益,而这样的方式, Facebook不具备,或者不会去做。

  数字新闻:Fusion和BuzzFeed的新式调查报道

  微信公号“话媒糖”/2016-03-28

  【编者按】数字新闻报道,我们似乎早有耳闻。国内媒体也前赴后继地开启这一报道模式。但是我们真的做得够好吗?今天小编带领大家一起探寻Fusion和Buzzefeed是如何生产数字新闻调查报道的。他们的想法和理念也许告诉你:哦,这似乎很简单,但是也很难啊!

  数字新闻报道系列之一

  数据挖掘:看Fusion如何为“囧叔”一代生产调查性报道

  (“囧叔”一代,美国电视主持人Jon Stewart的观众,喜爱他的中国观众喜欢把他的姓名翻译成囧司徒、囧叔。他主持喜剧中心电视台的新闻讽刺节目“囧司徒每日秀”。他的节目主要是用搞笑的形式讽刺新闻事件和人物,在年轻人中广受欢迎,并连续获得过十一次艾美奖)

  在Univision 调查记者不必慌张

  坐落在佛罗里达州多拉市的公司中部,是记者们逃避“逮捕”的家园--逃避原因是他们自己写的报道。

  “我所在的这座楼里,很多人有被威胁的危险,”Univision(美国最大的西班牙语媒体公司)的高级内容执行官Keith Summa说,“有些人被枪指着脑袋,有些人不得不离开家乡,这些都是因为他们的报道。”

  深度挖掘已经与Univision的公司文化深深交织在一起了,Summa说。而这种方式也被引入到Fusion中,这家由Univision和迪士尼共同打造的新闻平台,试图将新闻带给年轻、多元化的美国观众。Fusion新闻平台诞生于2013年夏,拥有一个由20个记者组成的调查团队,这些记者有着不同的背景--广播、纸媒、网媒等,从Gawker网、《赫芬顿邮报》、NBC新闻到地方电视台。

  他们的使命是:重新定义调查新闻,将曾经占据两页报纸的新闻变为面向年轻受众的数字化新闻。

  “调查性报道--不管在报纸上还是在电视上,它的形式都没有太大改变,”作为这只队伍中的监制,Summa说,“它看起来还是一样。我们要面向一群更年轻、更多元化的受众,所以我们一直很重视报道的展现形式。”

  更年轻的受众 更新鲜的平台

  早在2014年就有这样一个例子,当Fusion的调查记者Cristina Costantini和国际记者Jorge Rivas合作,报道非法移民青年进入美国的新闻时,就是通过一系列Instagram短视频展示的,主题是讨论他们的困境。

  关于利用社交APP进行调查性报道,最近的尝试是“Silent River”的6月首演。这是一部关于墨西哥有毒水道的纪录片,在“阅后即焚”的Snapchat上展示。Fusion目前是Snapchat Discover的少数几个合作媒体之一,它还有其他分销渠道,包括Apple TV(高清电视机顶盒)、Roku(流媒体播放盒子)还有有线电视。总之,Summa说,公司至少与14家平台有合作。

  这种多样化合作意味着Fusion可以在他们所利用的任一平台上与年轻受众见面。但是分销平台的多样性也让公司难以评估调查报道的总影响度,Summa说。Fusion之前因难以接触到广泛的网络受众而被批评过,那些爆炸性新闻的总影响量不能只靠网络监测来获得。

  Fusion的调查性新闻也为公司带来红利,Summa说。之前的纪录片项目“El Chapo:头号大毒枭”,在YouTube上有近300万的浏览量。在有线电视网上,收视率排名前20的电视节目中,有15个是由Fusion的调查团队贡献的。而且,Summa说,秋季以来,团队的规模翻了一番。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人们问到‘电视评级是什么?’或者这一报道有多少浏览量时,14个平台中只有2个有指标。我们的优势是可以在如此多的平台上展示内容,从Snapchat到Facebook,从电视到Apple TV,而且种类还在扩展。” Summa说。

  越过“废话探测器”

  对于Fusion来说,透明度是报道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Summa说。新闻媒体的信任度正处于史上低谷,尤其是对于那些从小看惯了真人秀和新闻讽刺秀的美国年轻人而言。比如“每日秀”、“科尔伯特报告”。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现在的受众自带废话探测器,他们无疑比我们那代人的理解能力更强。”Summa说,“他们是看着Jon Stewart这种新闻评论家的节目长大的,他们可以分辨哪些是废话。”

  Fusion 的调查制作人Connie Fossi-Garcia说,这种套路展现在几个方面,如果记者与报道有个人联系,他们会公开披露。如果他们选择忽略信息,他们就要解释原因,如果他们在报道过程中遇到障碍,他们要让受众知道。

  这种策略最近在Fusion发表的一篇报道中有所体现。这篇报道是关于网络上监狱大头照图片库的传播。与通常的电视新闻不同,他们从镜头之外的一个有力声音出发,将报道与个人相结合,让Natasha Del Toro进入这个行业的底层。六个调查部分展示的场景包括Del Toro与她的同事聊天的细节、在车中等待一个难以琢磨的线人,以及与伴随着背景音乐的响起与线人礼貌问好。

  “Mugged”报道也显示出调查性报道中不常见的优势。在这一例子中,Del Toro明确地指出,Mugshots网站(在该网可以找到最新的犯人大头照,搜索最新的逮捕犯人记录。)可以轻易地“欺骗别人”,这是其他媒体平台可能会遗漏的结论。在调查报道结尾,Fusion还设计了一次行动,让一些被Mugshots网利用的人在网站管理者家中会面,当她转身之时,Del Toro说,这是“诗意的正义”。然后,镜头转向了被利用的人们,拿着Mugshots网管理者的放大了的大头照,向附近的路人们进行展示。

  这一片段,是Fusion代表了一种非传统的新闻调查手段。传统意义上,深度报道有时是揭示一个问题,有时是提出一个解决方案,但是拒绝指责事件的缔造者。Summa说,他认为这一片段显示出记者在报道过程中没有隐瞒自己的观点。他还指出,直面Mugshots.com的管理者这一提议,就是来自报道的线人之一,Jimmy Thompson。

  “事实上是网站的管理者们在招惹大家,”Summa说,“我们要明确,我们想要表达的是…新闻的表达方式不止一种,我们为那些被欺辱的人授权--我们共享信息。他们做的是讲述故事,将报道带到大街小巷。”

  不仅面向“白人大叔”

  对于资深调查记者、ABC和CBS等公司的制片人Summa来说,让调查性新闻面向千禧一代是一个新的战略。51岁的Summa自嘲是“白人大叔”,但他表示,他们多元化的团队文化绝对能保证新鲜的视角,而且团队大多数为“非白人”以及女性,Summa说,这样可以保证报道不会被其他媒体诟病。

  举个例子来说,他的一个调查青少年拘留的想法最终变成了一篇关于变性妇女和男性一起被拘留的交互式报告。六个多月,三名记者揭露了移民和海关执法局的执法人员平均每晚对75名变性囚犯进行羞辱。

  “当他们把这个报道给我看时,我高兴地笑了,因为没人会在CBS或ABC报道这些。”Summa说。

  Fossi-Garcia在大学毕业后就加入了Fusion。他们的经验是不同的,他们的出身包括传统新闻业、法律专业以及宣传行业。她说:“我认为他们将多元化转变为了独特的报道视角、报道技能、和报道方式。”

  数字新闻报道系列之二

  数据挖掘:BuzzFeed调查报道三理念--人才、疾呼、归零

  提到BuzzFeed,你脑子里是否只有“卖萌”两个字?其实,BuzzFeed不止可爱的萌宠,更有严肃的深度报道!BuzzFeed的调查报道团队重视人才胜过选题,一直为调查报道奔走疾呼,善于归零,从头开始。

  两年前,当亚历克斯·坎贝尔说自己是BuzzFeed的调查记者时,被采访者总是感觉他不知所云。BuzzFeed? 那是什么? 怎么拼写?“我的同事们就会拿我在电话上多次拼出B-U-Z-Z-F-E-E-D这件事开玩笑,”坎贝尔说。“被采访者总是对BuzzFeed一无所知。”

  “对坎贝尔来说,这也是新领域。2014年初,他离开《印第安那波利斯星报》--该报曾两次获得普利策调查报道奖,随后加入新闻聚合网站BuzzFeed。当时,很多人把BuzzFeed看作是一个病毒性传播工厂,从来没想过它会做深度调查报道。但是两年之后,当新闻界一片混乱之际,BuzzFeed 杀出了一条血路,生产高质量的数字新闻,成了区域新闻和本地新闻的先锋。

  坎贝尔在BuzzFeed做的第一篇重大新闻故事介绍了遭受家暴的女囚犯,她们入狱的原因是她们的性伴侣在虐待孩子时,她们没有保护好孩子。Arlena Lindley因为没有保护儿子将服刑45年,但是由于Arlena Lindley是坎贝尔文章的主角,次年一月份她就获得假释。

  此外还有很多影响力巨大的新闻案例: BuzzFeed和BBC合作进行的调查报道,内容揭露顶级网球组织操纵比赛的内幕,最后网球界的权威机构启动了对反腐项目的独立评估;对盈利性寄养机构全国辅导者控股公司进行报道,最后美国参议院启动相关调查;一篇揭露美国外劳项目中不公平待遇的报道,最后引发国会激烈讨论,并使BuzzFeed在今年二月初赢得一项全国杂志大奖。当然,不能说BuzzFeed是这些案件发展的唯一推动因素,但正是在这些报道的推动下,新闻事件才能被更多人了解,这一点毋庸置疑。

  重视人才

  Mark Schoofs 是BuzzFeed调查报道项目主编。他有丰富的纸媒经验--2000年,在杂志《村声》上发表了八篇非洲艾滋病系列报道并因此获得了普利策奖。之后,他进入《华尔街日报》担任驻外记者;而进入BuzzFeed之前,他在数据新闻网站ProPublica担任高级编辑。在BuzzFeed,Schoofs面临从头营造调查报道的氛围。他的策略很清晰:人才胜果选题。Schoofs并没有特意在美国报业优秀人才榜单上寻找教育或金融记者,而是在找到好记者之后,给他们宽广的选题范围和探索空间。“我决定只聘请能发现好故事的优秀记者,”Schoofs说。“如果把调查报道看作狩猎的话,他们就属于那种能在塞伦盖蒂平原迅速杀死并拖回猎物的人。”

  过去两年,Schoofs把一个人的团队--他自己--发展成一个驻扎英美两国的包含20个记者的团队。这些记者主要来自以调查报道著称的大报,如《洛杉矶时报》和《华尔街日报》;有的则来自比较小的机构,例如公共廉政中心。BuzzFeed的英国分队包括四个记者,由海蒂·布莱克负责,他曾在《星期日泰晤士报》担任助理编辑。

  Schoofs一直很重视团队的多样化。他发现,调查记者往往是男性白人,部分原因是编辑能看到年轻时候的自己,因此更倾向于选择这种记者完成特别报道并给予指导。为了扭转这种趋势,BuzzFeed为有色人种发起了一份奖金计划,还雇佣了第一名奖金获得者用于梅丽莎·塞古拉。Schoofs说,团队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好,但是仍在努力。

  为调查报道疾呼

  虽然BuzzFeed和其他数字媒体是美国调查报道领域的一个亮点,但它依然受到整个新闻业大范围衰退的影响。调查记者与编辑协会(Investigative Reporters and Editors)的执行总监Mark Horvit说,纸媒财物危机对调查报道的影响难以估计。调查记者与编辑协会曾尝试统计美国新闻业调查记者的人数,但是由于调查记者定义比较模糊,以至于至今无法得出具体的统计结果。调查报道要想抵御报业寒冬仍困难重重。美国新闻编辑协会最近的调查显示,全美包夜记者总人数目前为3.29万,比1990年的5.69万减少了42%。

  一些全数字新闻机构ProPublica、德克萨斯论坛(the Texas Tribune)和镜头(The Lens)等发布的调查报道弥补了一些传统媒体的资源流失,传统媒体的主要业务如今却成了上述新型媒体的特长。而且,现在很多调查报道都是由非营利性机构完成。根据非营利新闻协会2014年的名册,它的会员已经增加到100读 Ojai媒体,其中大部分倾向于做调查性报道。Horvit说,虽然这种情况整体来说对调查报道有利,但是并不能完全弥补缺口。

  归零精神

  Schoofs表示,对BuzzFeed来说,知名度不高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官方信源可能更愿意回复《纽约时报》这样的大报;另一方面,BuzzFeed的名气能让人们畅所欲言。

  Schoofs回忆说,一位信源在女儿的说服下回复了BuzzFeed记者的电话,原因就是他女儿时网站粉丝。坎贝尔觉得,除了一些偏地区,BuzzFeed的知名度偶尔也时很有用的。“我收到过各种各样荒唐的评价,”坎贝尔说。“比如‘嘿,老兄,我朋友看过你们网站,他很喜欢’。”另外一个人说,‘我经常在Facebook上看到你们喝洋葱新闻一起出现,好搞笑!’‘”

  BuzzFeed调查记者从信源那里得不到认可时,会在同事那里获得补偿,choofs说。当团队发布一篇重大调查报道之后,BuzzFeed的所有部门,无论是做硬新闻还是软新闻的记者,即便,都会分享。调查报道团队并没有影响BuzzFeed作为互联网卖萌中心的声誉。但Schoofs认为,BuzzFeed的调查报道可能永远达不到该网站软新闻的传播力度。调查报道的页面阅读量一般为20万以上,但是其生活频道推出的《这条裙子是什么颜色》阅读量达到了7300万!

  然而,整个团队已经尽力在扩大读者群。每篇调查报道发布前,他们都会请不同平台的同事帮忙多渠道推广,如WhatsApp,Facebook,Twitter,并设法提升话题的热度。Schoofs说,其实最重要的是该读的人能读到。他说,“60亿地球人里面发改有50亿会关心‘喵星人’,但是如果你想想真正关心严肃话题的人数,恐怕连这个数字的边边都沾不上。”

  《华尔街日报》中国分社社长Hutzler:数字时代如何报道重大新闻?

  微信公号“RUC新闻坊”/2016-03-29

  3月25日下午,《华尔街日报》中国分社社长Charles Hutzler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为大家进行了一次国际新闻报道前沿讲座。他从自己在中国20多年的新闻从业经历入手,通过具体案例,分享了数字时代报道重大新闻事件的经验,并与同学们讨论了当今数字时代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要求。

  使用不同平台实时更新新闻内容,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

  “马航370失踪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那么要怎样做好报道呢?”

  Hutzler回忆起2014年马航370失踪时的情况。当时,一切讯息都处于变化的、未知的状态,为了做好这次报道,《华尔街日报》组织了很多具有各领域专业知识的记者,实时追踪事件的进展。

  “《华尔街日报》当时使用了‘博客直播’(live blog)技术来对此事进行报道。这是一种非常适合用于进行实时报道的工具,能保持新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当中不断更新。我们将《华尔街日报》的报道都放在live blog上,这非常适合那些想知道最新讯息的读者。”

  事实上,无论何时得到了与此有关的新闻信息,《华尔街日报》都会在不同类别的平台上报道。对于用户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场飞机失踪事件,它还涉及国际关系、恐怖主义、飞机制造、自然灾害、投资风险等各方面的因素。需要阅读新闻报道的客户会去看《华尔街日报》的新闻专线(news wire),较长的分析报道会出现在网站上,此外,密切关注事件进展的读者还可以阅读《华尔街日报》的博客。

  “对于北京分社的我们来说,飞机上的150多名中国乘客是我们的重点报道对象。他们的家人也寄希望于媒体帮他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并引起政府的重视。但采访和报道乘客的家人也有很大困难,我们需要想尽办法联系到乘客的家人朋友。这时,我们最常用的就是领英(Linked in),用这种社交平台来搜索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而即使能够联系到乘客家人进行采访,记者的采访请求也很容易被拒绝。Hutzler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在美国一个地方媒体工作时的经历。

  在费城郊区,一位男士在贝鲁特美国大学工作的兄弟被绑架了,这位男士每天都会用一块巨大的牌子标注他的兄弟“被绑架了几天”。而因为记者的介入,“整个社区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电视演播室,”他比喻到,“当时我试图采访他们的邻居获得一些信息,但他却一句话都不愿意跟我说,因为他不想谈论邻居家的悲剧。”

  因此,Hutzler强调说,当记者走进这些家庭时,一定要记住的就是敏感和尊重(be sensitive and respectful)。“你需要非常小心地提问,也必须仔细耐心地解释清楚,你到底是谁,你为什么想和他们交谈,他们的故事为何重要。”

  Hutzler表示,在进行这次采访时,他们遇到了各种不同的情况,因此就设计了一个新栏目,乘客家人可以自愿在上面分享自己与亲人的图片和信息,并与其他家庭进行交流。“对于有些家庭来说,述说痛苦也是一种排解痛苦的方式,尤其是当对方是陌生人时,这种表达会更加舒适,这对于记者来说是一件幸运的事。”

  “但作为记者,我们必须告诉他们我们是谁,我们不能以别的方式与他们交谈,但却不让他们知道我们是记者,我们的交谈是有目的的。”

  怎样向美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人们解读中国?

  “相比于美国、欧洲的同事来说,我的工作是向美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读者们解释,中国到底是怎样的,比如说,两会是什么?中国经济下行又会有什么影响?”

  Hutzler以近年来中国经济下行中《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为例解释,媒体应该如何处理重大新闻事件。

  在第一阶段,读者希望知道的是,中国的经济到底在发生什么,各种错综复杂的信号到底代表了什么,中国又会做出怎样的政策反应?

  “因此在报道时,我们需要弄清楚的是,中国经济下行有哪些相关者?在经济层面,它意味着数万亿的损失,在政治层面,它意味着中国经济改革遇到的困境,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可能意味着梦想的破灭。而在第二阶段,我们需要知道,这次经济下行有何不同?它带来了哪些意料之外的影响?有什么全球性的后果?对于中国来说是不是一个转折点?”

  Hutzler先生打趣到,就拿股市震荡来说,并不是每个股民都理解中国的股灾,“我的上海同事遇到一位刚刚从理发店出来的女士,她正打算去买股票,因为理发师告诉她,咱们现在是大牛市。”

  “媒体在应对重大新闻事件时,首先应该抓住机会,也就是抓住公众的注意力(capitalize on the attention),我们需要关心公众此时此刻最关心的是什么,比如国外的读者就会关心中国股市震荡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其次,我们需要细致地解剖这件大事,从小角度入手观察(the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另外,还有一点至关重要,那就是要让读者看到身在其中受到影响的人(human face)。”

  未来的新闻业需要拥有多种技能的记者

  “在曾经的一次采访中,我耳朵后夹着电话,膝盖上放着笔记本电脑,同时在用卫星电话进行新闻播报。”

  Hutzler于1995年来到中国,曾在美联社和《华尔街日报》工作,而这正是科技革命席卷美国媒体的时代,他认为,科技与新闻行业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

  “美联社1848年建立的时候,电报正在改变人们的通讯方式,也改变了新闻行业,它让世界各地的信息能够互联互通。而事实上,长期以来,科技一直在改变着新闻业。”

  Hutzler说,在今天这个时代,人们对一个新闻事件的反应速度非常之快,新闻发布与传播的平台也越来越多样,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平台了解世界。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不管科技如何改变新闻业,准确、公正、不偏不倚仍然是新闻报道的准则。但与此同时,新闻记者也要适应科技给新闻业带来的冲击。

  “如果在座的各位将来要从事新闻行业,那么有两个品质必须具备,一要适应能力强(be adaptable),二要成为拥有多种技能的记者(multi-skilled reporters)。”

  Hutzler比较了自己工作过的美联社和《华尔街日报》,二者在媒介定位和报道侧重点上都有较大不同,例如美联社是面向媒体售卖新闻资讯的(business to business),其用户定位是全体民众(mass audience),而《华尔街日报》则直接面对用户(direct to audience),但用户定位是商业精英(elite audience & business readers)。

  “然而,两大媒体有一个最重要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的工作人员都必须有极强的适应能力。”

  Hutzler对未来新闻从业者的科技使用能力很有信心,他认为年轻人“天生就懂得使用科技”(native to technology),他们从小就学会了使用手机、电脑和互联网,懂得摄影和使用各种各样的社交平台传播讯息,而这些都是能够用来报道新闻的技巧。

  “所以,今后的新闻工作者,更需要不断地学习使用新科技和新平台,以适应节奏非常快的新闻工作。”

  新闻客户端如何利用大数据重构阅读世界

  中国记协网/2016-03-31

  【编者按】在“内容分发”时代,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向用户进行内容推荐和资讯定制,日趋成为各新闻客户端争夺用户的杀手锏。那么,当用户的阅读习惯完全暴露在大数据之下时,他的阅读世界将会被如何重构?

  按用户习惯推送个性化内容

  从微博的“关注-订阅”,到朋友圈和微信公号,用户本能地自我选取所关注的内容。而在当下这个“内容分发”时代,不用用户自己手动关注,浏览器、后台系统自动就会替你抓取相关消息,并推送到眼前。

  “我们的个性化推荐策略是,后台数据库能记录用户的每一次动作,笔记、搜索、收藏,甚至细致到页面停留时间。根据数据会给用户打上标签,标签的数量多达150个。如果一个用户有多种偏好,就会打上多个标签,而同一篇文章也可能存在多种属性,这些数据库都会有记录。”今日头条运营高级总监陆芳透露,“在海量的精准数据下,客户端就能按照内容定位对文章进行分类推荐,基本能做到垂直内容精准分发。”

  今年大年初一,河北燕郊一个普通人家里82岁的姥姥走失了,他们发动全家寻找,但渺无音讯。初二中午,这条寻人信息推送给了今日头条的28万廊坊用户。两个今日头条的手机用户看到这个弹窗心中一动,“这个老人我见到过!”随后,通过向警方报告线索,这家人在三河火车站找到了走失的老人。精准的地域推送,发送给那些最有可能见到老人的人,最终锁定了走失老人的坐标。

  嗅觉敏锐的传统新闻门户显然也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转型动作频频。腾讯新闻推新产品--天天快报,瞄准个性化服务,网易新闻则加大订阅信息的呈现,去年也推出网易热产品。今年开春,迎来成人礼的搜狐,推出其新闻客户端5.4版本,打开界面只需下拉,首屏将跳转到个性化阅读的“推荐流”,按照用户习惯推个性化内容,用户也可以自己“编辑推荐内容”,定制自己的阅读频道。

  牵动神经的内容更受青睐

  当门户网站聚合各路资讯以后,面对海量的内容洗礼,人们更想看到自己喜欢和想看的内容,不仅要求质量高,并且更加个性化。从编辑推荐内容,到资讯阅读的千人千面,系统的精准推荐重新让内容散发出万丈光芒。纵观国内几大主流的新闻客户端,不难发现几乎所有分发平台在争夺内容方面都使出浑身解数。

  数字媒体时代,点击率、浏览量等赤裸裸的数据已成为检验真金白银的“硬通货”,而对于阅读量过1000万的热门文章,在陆芳看来,几乎共同的特质就是符合大多数人的阅读偏好:“对我有用,我认为有趣,或牵动了我某一方面的神经”。 那么哪些内容才是牵动读者神经的高品质内容呢?记者随机采访发现,受众更青睐于纯粹的、简洁的、不三俗的高品质资讯。

  “我喜欢的资讯报道没那么多废话,特别快地直入主题,看得也比较节省时间。如果打开一个新闻,前15秒内我都还没有看到核心的消息,我就不想再看了。”“我希望资讯不要过于哗众取宠,不要标题党,不要为吸引眼球而三俗。”“我希望资讯不要盲目跟风,不要软文植入广告,侮辱读者智商。”

  皆大“双赢”模式也有隐忧

  所有想获知的资讯都可以定制化推送,用户可以一站式高效地完成阅读,商家也获得了不断增高的点击量,更可以根据用户喜好精准投放广告,看似皆大欢喜的“双赢”模式,背后也有隐忧。

  “之所以现在新闻客户端纷纷转型个性化定制,而不是简单的资讯发放,体现了以受众为中心的理念,通过用户搜索和浏览习惯,判断你喜欢什么,这是‘意愿经济’的体现,所有的资讯都是为用户定制的。然而,这也是一把双刃剑。这样的好处是用户只需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无需自己手动筛选,但坏处就是,这种点对点的传播,很有可能会侵犯用户的隐私权。”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中心副主任朱巍告诉记者。

  “用户的浏览使用习惯涉及用户个人隐私。根据我国现行《侵权责任法》,目前基本上是总体上、原则上的规定,而对于大数据、云计算,这种新生事物,具体执行的适用范围仍需进一步的探索。”朱巍说。

  “其实,当你长期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动屏蔽掉了其他原本有可能感兴趣的信息,很难说定制化之后的信息世界是更大了,还是更小了。”在中关村上班的杨一帆对记者说。在谈及是否担心自己的隐私暴露时,“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想被发现的一面,如果被黑客攻击让隐私暴露了,我觉得是件挺恐怖的事儿。”

  相关链接

  内容分发,即后台数据库自动记录用户的每一次搜索、收藏,甚至细致到页面停留时间,然后在海量精准数据下,客户端按照内容定位对所有文章进行分类推荐,再向用户进行精准分发。

  对话四大门户总编辑:自媒体很难对平台造成巨大挑战,只是一个补充

  新媒体指数/2016-03-29

  【导读】近日,在由观媒主办、清博新媒体指数提供独家数据支持的第二届观媒峰会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沈阳教授与新浪网副总裁新闻总编辑周晓鹏、搜狐网副总裁总编辑陈朝华、凤凰网总编辑邹明、网易常务副总编辑曾光明展开对话,共话媒体大变局。如下为论坛对话的部分摘要:

  自媒体很难对平台造成巨大挑战

  沈阳:过去两三年当中,自媒体的崛起对媒体业态的挑战性和冲击很大,特别是对频道有很大的影响。谈谈你们的一些战略思考。

  陈朝华:频道我们现在是健康、旅游、交易类的,基本上都是自媒体化。在自媒体的过程中,这是一个基础还是补充?我们的团队也在思考。直接影响是这些领域的影响小了。因为过去这方面离市场很近,离客户很近,他们做频道里面的信息流、广告,通常加起来没有多少。过去还有一个竞争对手PK,现在没有这一块的声音。因为媒体是独立发声的,这一块保护好,是另外一种评判。我觉得核心内容这方面,我们还是坚持一些做法的,现在很多媒体可能提供的优质内容没有过去选择的空间大,也干点传统媒体在做的事情。现在自媒体起来的很多,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声音很多,或者说观点很多,但真正的有思想的观点很少。

  另外一个现象就是事实派少。疫苗的事情,所有的都是在炒,都是在表达声音,但是有多少能够像过去传统媒体一样去挖掘出一大堆疫苗的相关手续、事实出来?让更多的事实呈现出来,这是媒体应该做的。这跟一个内容创意公司是不一样的,我觉得应该还是对媒体的属性存在敬畏感。

  沈阳:新浪在自媒体方面有很雄厚的基础,不知道新浪是怎么考虑这个问题的?

  周晓鹏:自媒体这个词最早是从美国来的。很多美国人认为自媒体就是博客,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非常奇怪的事。这可能是因为在国外没有中国的这些门户概念,也没有像微信,或者是像一点资讯这样的产品形态的出现。这实际上是自媒体形态在中国有很大的差异,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自媒体是有很多的浮躁存在的。实际上中国人特别愿意追求新概念。有一个新的概念就往上套,赚取眼球或者资本,这在中国的互联网行业是特别明显的一个现象,大家常用不鲜的一个玩法。

  第三个,现在大量所谓内容生产人群的出现,实际上对传媒行业会带来很大变化。因为不管什么形态的媒体,原创媒体、聚合媒体、分发媒体等等,这些媒体最终是会面临三个问题的,第一是内容怎么来;第二是来了之后怎么处理;第三是处理之后怎么分发。这跟我们写博客不太一样,有一些是转移的,有一些是新生的。在内容来源的维度上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因为前期的内容来源全部来自于台下主流媒体,但是现在已经延伸出来好几十万个写作了。这是变化。

  第四个,自媒体的内容大都是参差不齐的。真正好的优质的自媒体,基本上是团队模式做的。包括现在我们看到很多网红的出现,都不是一个人完成的,从脚本到生产制作都是团队来做的。有一千多万的公号存在,仅有60多万个公号是活跃的。我觉得在未来一年到两年的时间里会有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会有一个衰减或者是消退的时期。单独从个人来讲,不再可能能够持续生产优质内容。

  还有一点,我觉得应该把公号和自媒体分成两个概念。自媒体就是当成一个运营去看。我们还有将近20万人在写博客,但是需求不一样。写博客或者是大量写公号内容的人就是想表达,但是没有当成一个商业的模式去运营。现在把所有的公号都当成自媒体看了,这应该是存在需求的差异的。

  另外一个,公号的信息模式相对比较集中,也包括了更多非消息类的内容,现在哪怕是一个团队,他靠自己也做不了。现在我们看到的综述、整合、分析、评论,这可能一个人或者是两三个人完成了。这个运作过程当中会产生出内容品质的问题,出现这种问题在现在这种形态下是很正常的,但是不可否认大量的写作人群,依托于现有的分发平台给传媒带来的变化。

  沈阳:我想了解一下,如果让你给凤姐这个自媒体估值的话会是多少?

  邹明:凤姐这个,我得回去请教一下专业人士再说吧。我觉得自媒体很难对平台造成巨大的挑战。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媒体形态的重要补充。现在我们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首选平台,这里有很多不当的地方,自媒体有很多的出色的地方,但都是团队运营作为出口。有一些分分钟做一个公号,但是我觉得很多出色的自媒体都是一个团队或者是公司运作。

  公司的运作大家知道是有管理的,是有自己的理念的,是有自己的追求的。但是个人的公号来说,那跟我们以前的博客没什么区别。所以我觉得如何认识自媒体,首先要剖析。大家都认为自媒体发财,无论是团队还是个人,这里面只有出色,认认真真做好的自媒体,有理念的自媒体,才会有希望,才会有发展。

  沈阳:我们现在有一些自媒体,没拿投资前还算自己的,拿了融资之后变了,给钱才发,不给钱会骂老总。我想问网易,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曾光明:我非常喜欢自媒体,如果我们作为传统、有专业水准的媒体的话,你跟自媒体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我认为你跟我有差距,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专业的媒体机构,有足够多的人力,有足够好的架构,对于这样的自媒体,你应该去带动它,减少它的问题,提升它的价值,发挥它的价值以及优势。这样的关系才是一个双赢的关系。

  我举一个很小的例子,这是我们对自媒体双方关系的一个象征。就是台南地震的时候,那天我跟郎永淳(音译)吃饭,我跟他说,下午的直播会引入波波(音译,下同)女主播,有人说怎么能让她做直播呢?我说她直播不是要拿这个开玩笑,她是一个当地的住户,对地震有直接的感受。即使我的记者是高雄的,也不可能对住了20年的街道有那样直接的描述,谁也做不到这个。只有她,她一定比我们的记者做的好。

  我们做的是用一个专业的新闻架构,把这样的内容素材镶嵌到里面,她正好能把我们追求的专业性体现出来。你看不到她的浓妆艳抹,因为她家都开裂了,即使是波波女主播,我们也能刚好展现在这次的新闻报道里。我相信这是一个专业的大的媒体机构对个人的提升。如果能提升一个波波女主播,我一定能提升一个想追求专业报道的自媒体人。

  比如我们正在做全中国本地的天网直播。我们大概联系到接近一万个自媒体号,提供直播号,一万个自媒体人可以用我们现在的虚拟现实和环绕设备做现场直播。把他的能力发挥到最大。把你有价值的东西给提升出来,我觉得我们是朝这方面走的。

  熊晓鸽:文化产业不是风口,技术才是风口

  投资界/2016-03-30

  【导读】2016年3月30日,由清科集团和投资界主办“2016中国娱乐文化产业投资峰会”在北京海航大厦万豪酒店举行。国家十三五规划指出,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而消费潜力、互联网迅猛发展、国内外市场需求等都将文娱行业推向了风口浪尖。多重利好之下,掘金文化娱乐产业万亿市场成为投资者的共识。

  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受邀出席并发表了题为“资本狂潮席卷文娱产业”的演讲,分享了他关于文化产业投资的观点。以下演讲内容摘编。

  文化产业的风口是技术风口,重要的是传播手段

  大家都在谈风口,很多人说没有风口,有人说有风口,我个人认为投资还是有风口。但如果说文化产业是一个风口,我认为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其实投资讲到风口,重要的还是技术风口。这个技术风口为什么很重要呢?因为谈到文化娱乐业,重要的还是传播手段。

  像阿里和脸书这么巨大的公司,他们找到了什么样的风口?我认为马云找到了当时PC互联网的风口,扎克伯格找到了社交的风口。当时脸书在创办时并没有想到要连接全世界,只是刚进大学,想把哈佛漂亮的女孩子连接起来而已,跟交友是有关的。公司做大了,发现很多人愿意在一起用实名制的方法进行交流,打造自己的社区,所以就做成了一个很大的公司。你会发现做市场很好的一点,还是口碑和个人的营销,社交营销成为了市场上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回过头来讲跟这个和文娱有什么关系?我们现在看文化娱乐,中国突然成了全世界电影市场成长最快的市场,大家会听到中国电影票房超过好莱坞。其实同样的电影超过好莱坞不是新鲜的事,第一次超过是《3D泰坦尼克》同时在中国和美国发行,促成了广电总局的领导和福克斯见面,还是我促成的,看了18分钟,说干脆一起发。那个时候同时发,中国市场的票房就超过了美国。

  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一个好看的电影,中国人看的人多就会超过美国,中国电影票房能够超过美国,不是说电影比美国人拍得好到哪里去,而是我们看电影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电影院和设备都不比美国差,甚至更好,年轻人交友也好、欣赏电影也好,更愿意去电影院,这是一个线下社交的平台在扩大,而且还在扩大,这是一个事实。

  文娱+技术才是大风口

  我个人从小就喜欢艺术,又进入得比较早一点,所以IDG投了很多关于音乐的项目,比如说我们投过海蝶,没有失败,但是赚的钱没有那么多,我们发现音乐市场在国外做得非常大,但在中国市场做不太容易。大家知道搞音乐这个事情,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版权保护,如果版权保护做得不好,好音乐就很难做大,很难收到这个钱。作为从业者来讲,要靠版权赚钱,我觉得是非常难的一个事情。

  我们也非常注重线下,比如说2005年我们投了《印象·刘三姐》,我们投的不是重资产公司,而是说跟三个导演合作建立这么一个公司,经历这么多年也做得非常不错,是因为有张艺谋导演挂了名,我们才去投的。去年我们跟一个非常好的公司结盟,投资也取得了比较高的回报。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些演出本身做了一些很好的事情,未来还有很多发展方向。

  我们也关注旅游,因为IDG最早投了携程网、如家酒店和汉庭酒店,我们对旅游有深刻的认识;09年我们投了乌镇旅游,取得了很高的回报,世界互联网大会两届都是在乌镇开的,最近这一届习主席也去了,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又在密云投了古北水镇。

  我说的这些都是传统旅游项目,但是为什么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还是做这种所谓传统的旅游,除了艺术方面和内容方面的设计,你要抓住一个风口,就是我说的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怎么样跟它一起结合起来。

  古北水镇是IDG投资中,文化旅游传统行业跟移动互联网技术结合的典型案例,在长城上每个角落都有WIFI覆盖,而且速度非常快,你要去旅游,你想知道它在发生什么东西、有什么样的活动、有什么样的服务都网上可以得到。作为一个消费者和旅行者,你到那个地方去,你愿意拍照、你愿意跟人分享,所以我们非常强调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怎么样在里面进行结合,所以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再回过头看IDG在中国,最开始,麦先生80年搞了一个计算机世界合资公司,将卖广告等模式引进到国内来,取得了很好的成功;在97年的时候,和国内时尚杂志合作,引进国外的版权,在全球帮他们做广告营销等,这样形成了现在的时尚集团,也是做得非常好,提供的是内容。

  我刚才说到文化产业,在中国未来能够成功的,是结合中国目前的基础设施不断的改善,同时加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结合,我觉得这是一个方向。

  文化产业的投资者只能投商业模式和系统

  回头看版权和版权保护,以及版权转让,我们家乡湖南电视台很了不起,大家都知道,湖南之所以做得这么好,跟超级女声是分不开的,超级女声取材于国外的《美国偶像》模式。

  电视也好,时尚也好,电影也好,我都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模式化的消费,一个优秀的版权和模式,其实可以做很多年。我最欣赏和佩服美国一个电影商业模式,有两三个电影,第一个就是《007》,这个模式做了51年,没有一个亏损的,这个片子永远是帅哥、美女、最先进的飞机等武器,同时有异国情调,恋爱和调情,不断要换一个新人和新技术而已,这种模式非常好。

  还有《泰坦尼克号》,除了死了很多人是真的,船沉了,剩下的是编的,但就是票房好。电影和旅游的模式很好,文化的消费都是大家公认的东西,可以进行交流,解决文化欣赏和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作为投资者来讲,你只能投商业模式,还有商业创新系统,我们看到的一些很成功的像《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大家团队都很成功,评委都非常棒,参赛选手都很好,没有问题,但是这个模式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只是本地化做得非常好,团队的执行能力非常好而已。

  我认为未来很重要的一点,我们现在有全世界最大的移动互联网的平台,我们的电影这种平台,影院荧幕的数量,不久的未来也会赶上和超过美国,现在还没有美国多,一半左右,但是还在增长,我们的票房今年能够跟美国差不多,甚至超过。但是这种平台我们都是在延伸,我们的模式来讲,要么就是偷来的,要么通过合法的版权转让做来的,这里面有很多的模式都可以借鉴,怎么样把中国跟移动互联网的平台很好结合起来,这是下面的风口。

  还有未来新的技术比如说VR,VR我认为在技术上不是一个风口,对它来讲是内容,当然技术也要不断改进。我认为未来要在内容方面加以提高,什么样的内容好看,用什么方法好看,看得脑袋不晕,这种感受很重要。文化主要的消费就是个人,不是领导要你去看的,而是口碑的传授,个人的体验变得非常重要。这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机会,带来巨大的挑战。

  我认为搞文化产业,中国有巨大的市场,因为我们确实有全世界最多的人,大家都喜欢娱乐,这种机会在我们身边的周围,这次春节的时候,我在北京过的,发现北京成为了一个空城,有春节蓝,春节的时候大家怎么去娱乐,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很多一些地方过去人挤的地方都可以去,没有什么人了,但是还有没有更好的娱乐可以做,我觉得也是一个机会,值得大家考虑。

  总之,文化娱乐这种产业机会到处都在,作为一个投资者来说,怎么样判断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东西?然后从投资者来讲,怎么样引入什么样的产品,能够满足大家的希望。当然还有你投资的时间、退出的时间,还有出资人的耐心等,都值得大家共同探讨。

  做文化投资千万不要有投机的心理!我谈到的这些公司,从投入到真正退出的时间,比互联网公司要长得很多。传奇影业2004年才成立的,到今天是12年的时间,我们也没有投那么多。映象也是打造差不多十年左右的时间,乌镇时间会更长一点,我们参加进去的是09年,他们也做得非常好。

  现在文化娱乐产业这些创业者,跟过去所理解的技术行业的创业者应该有所不同,这些人对文化有很深的研究,做了很多的投入,对他们所想做的文化事情,有宗教方面的那种狂热,所以对他们要有所尊敬,真的要向他们好好学习。那么作为一个投资者来讲,怎么样使他们这些很好的理念跟更多的消费者结合在一起,我觉得这个是需要我们投资人去考虑的。

  IDG很崇尚要投年轻人,搞技术的,成立了90后的基金,投具有独角兽潜力的公司,但是怎么样把这些技术平台和这些文化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可能既是很激动人心的事情,也是非常具有挑战的事情。现在可能是文化娱乐产业投资的最好机会,但同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谢谢大家!祝大家成功!

  人民日报海外版:VR将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4-01

  【导读】4月1日,2016中国首届虚拟现实+高峰论坛将于长沙举行。届时国内外行业大咖、专家学者、各路大佬精英齐聚,微软Hololens、HTC Vive、暴风魔镜及中航等先进产品展示,同时会上还将发布VR重磅产品。

  作为新的媒介形式,VR 不仅吸引了影视、游戏开发商,还吸引了不少媒体的关注。今年的两会现场,在媒体的各式长枪短炮中出现了新设备:VR, 用户的终端上也出现了不同媒体推出的VR产品: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虚拟现实视频,无死角观察会场;新华社出品VR视角,全面立体看两会;百度新闻呈现王二锤的两会初体验。除此之外,纽约时报、BBC、ABC News 等国外知名传统媒体也纷纷试点 “VR+ 新闻” 的呈现形式。

  无论哪个载体,哪个作品,哪种呈现方式,VR都是为了更加接近人本身的感官。许多人都曾预言2016年是VR元年,的确,在这一年,许多媒体开始了VR载体的创作,对于新闻媒体来说,VR 这种沉浸式的展现方式,会将观众天然地、自然地带入场景中,降低实现 “临场感” 的难度,并带来新的、更客观真实、更富感染力冲击力的内容体验,那么,VR新闻究竟能走多远?资本市场的硬件先行是否宣告了VR作品的大规模量产时机已经成熟?

  近日,来华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脸谱网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在以“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主题的分论坛上与马云对话时预测,虚拟现实辅助的计算机是未来5到10年最重要的计算平台,并称2016年是非常好的消费级VR开始发货的一年。那么,VR究竟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

  其一,现场的带入。VR设备能使普通用户置身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场景。以刚刚落幕不久的中国两会为例,对普罗大众而言,是没有机会出现在两会会场的。然而今年两会,VR终端被不少媒体应用到了新闻报道上,用户在佩戴VR眼镜后,能够720°全景观看通过VR摄像机摄录下的场景,头部任意摆动,四处观看,仿若置身两会现场。通过VR设备,人们将不再受限于地理空间,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虽然你在家中,通过VR设备,你却可以仿佛置身珠穆朗玛峰之上,也可能是在跳伞或冲浪。

  其二,更炫的娱乐。VR设备能提升观影、游戏等娱乐体验。近两年,已有厂商推出或将要推出VR设备,并着力于游戏市场。HTC推出的Vive、Sony宣布即将推出的PS VR以及扎克伯格收购的Oculus公司推出的Oculus Rift VR,上述设备的共同点在于,都与游戏有关。通过这些设备,游戏用户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虚拟世界中。与传统的游戏交互体验相比,VR将给用户带来飞跃性的游戏体验。

  其三,与教育培训、网络营销等相结合,VR设备能够提供给用户逼真的培训、选购体验。以教育为例,据相关媒体报道,在日本“3·11”大地震5周年时,爱知县用Oculus Rift进行灾害预防模拟;在美国,众多的机构包括国土安全部、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以及学术机构都在探索VR在安全教育和培训中的独特优势。在这里不妨做一个预测,未来一定会有厂家凭借虚拟现实技术,提供网购营销服务--戴上VR设备,便能够像在商场购物一样体验衣服穿在身上之后的效果。

  VR设备纵然能给生活带来诸多的改变,但是设备的普及需要庞大的用户作为支撑,以及资本的青睐。日前,暴风魔镜、知萌咨询与国家广告研究院联合发布了首份《中国VR用户行为研究报告》,其中的调查数据显示,15岁到39岁的人群中,对VR非常感兴趣的用户比例高达68.5%。据ABI Research的预测,到2020年将有5000多万台移动端VR设备。

  2016年,已被媒体定义为“VR元年”。太平洋东岸的小扎更是押宝虚拟现实,笃定其是未来五到十年最重要的计算平台。VR设备能否拥有像智能手机一样的普及率,进入千家万户,并给我们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更新鲜的体验?让我们拭目以待。

  光明日报:VR产业元年“虚火”还是烈焰 从“人机交互”到“交融”

  光明日报/2016-03-31

  从“人机交互”到“人机交融”

  “VR是全新的产品形态,把‘人机交互’升级为‘人机交融’,具有沉浸式体验,能让人身临其境。不仅如此,虚拟现实的技术还可广泛运用于娱乐、教育、医疗、体育、旅游等多个产业,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洪忠教授道出VR产业火爆的原因。就拿电影来说,在观看3D、4D电影时,观众会时刻知道自己是在看电影,即使有出色的立体感让人觉得桌上的苹果是触手可及的,但伸手却拿不到,这对于观众而言毫无交互性,而VR就能让观众产生真拿到了苹果的感觉。VR电影能够“以假乱真”,能骗过大脑和“常识”,让大脑接受电影中的“新世界”,沉浸其中。

  VR的产业空间能有多大?据高盛的报告显示,VR市场规模有望在2025年达到1820亿美元,其中硬件1100亿美元,软件市场720亿美元。

  “两年前接触VR的时候,我就认为,任何一个互联网平台公司都将面临一场VR的狙击,因为这是平台的颠覆和升级。”中国VR产业的领军企业暴风科技CEO冯鑫谈起自己对VR产业前景的判定时坦言,“现在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大公司都发布了VR战略。”

  从硬件到软件,产业短板还需补齐

  目前,要体验VR技术,必须使用特制的眼镜和头盔。当下中国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是“暴风魔镜”,销量已突破100万台,在京东和淘宝平台上占有率达80%。

  然而,跑在产业前沿的VR产品也并不是完美的。消费者说,VR眼镜佩戴后会有眩晕的感觉,而且画质有非常强烈的颗粒感,清晰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暴风魔镜的负责人黄晓杰预测,未来的VR产品将向着小型化、轻量化、高清化和沉浸化方向发展。目前,暴风魔镜的团队已超过500人,70%的是研发人员,致力于突破VR设备的瓶颈。

  “内容为王”这句话之于VR领域同样适用,冯鑫认为,相比VR硬件生产,VR的内容创作者还太少。目前市场还没有能广泛合作的VR内容,创作者对VR的内容制作也缺乏深入理解,只是停留在“把视角扩展到360度”的浅层阶段。其实VR是一种沉浸式体验,应调动起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知性一同发生,要有好的身体感觉还要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这样量身定做的VR内容可谓凤毛麟角。

  风险与机遇同在,投资需理性

  去年10月,暴风科技做了一次VR产业的发布会,几乎所有和VR相关的股票在发布会第二天就全部涨停。现在,似乎任何一个公司沾上VR的话题就身价倍增。大量的VR创业公司涌现,也吸引了资金的疯狂涌入。

  “虽然VR很热,看似商机很多,但其实风险相对也更大。VR产业的用户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都很大,庞杂多样的产业分布、高深艰涩的技术内容、尚未清晰的商业模式,都为进入者设置了门槛。尤其是技术方向很难看准,一旦方向错了,越努力错误越大,越投入越亏损。”张洪忠冷静地提示了风险,“VR产业正在发展的初期,技术更新很快,但更重要的在于市场机制和产业生态的培育。”

  张洪忠举例说,微电影就曾一度很火,但一拥而上、鱼龙混杂,尚未热起来,就把市场做烂了,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完善的市场筛选和评价机制,造成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最终失去了消费者。对此,张洪忠建议,“VR的创业者要脚踏实地去研究市场,在VR的硬件生产、内容创作、开发者平台、社区打造等产业链上下游找到自己最擅长的环节,持续关注和攻关,把握好创新节点,才能分享到VR产业发展的红利。”(张玉玲)

  新闻出版广电报:VR技术与标准问题有待突破 融合新方向加速大众化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03-30

  在3月23日下午召开的“VR&AR视频融合发展论坛”上,来自VR设备商、VR视频内容生产商的分享,让业界冷静思考如何拓展VR视频这一领域,技术装备与内容制作同步推进,有助于VR视频加快脚步走近大众用户。

  技术与标准问题有待突破

  “现在还是VR的蛮荒阶段,远远没有达到爆发、普及的阶段。”虽然嗨镜创始人王集森正致力于推出个人化、移动化观影用的头戴显示设备,但他仍然要吐槽目前VR领域的过度火热。从目前看来,与传统行业工业化制作不同,VR视频还没有好的制作方法,内容非常缺乏。这一领域的创业者需要思考的是,用户在休息、娱乐时,是否愿意接受需要摇头晃脑、上蹿下跳配合包括视频与游戏在内的VR内容。“创业者要从需求出发,围绕某一个单点,解决现实中的某个痛点,让用户为此买单。”王集森提出的这一观点获得了在场观众的认同。王集森目前已推出的嗨镜被他称为观影中的Walkman,对传统娱乐内容进行升级的同时,也支持VR视频内容,希望使用者能通过穿戴装备获得影院级感受。

  深圳市掌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孙其民认为,沉浸感、交互性与想象力是VR的3个要素。VR视频的主要呈现方式是全景视频。孙其民提出,全景视频目前存在着包括采集、合成、传输和播出等多方面的技术问题:面向专业性或者是达到影视级水平的采集还是比较困难,主要是硬件性能有待提高;高质量全景视频的实时合成还是难以做到;在线播放特别是直播全景视频,因受网络传输速度影响而比较困难;人们同时看一个视频源的角度不同,对视频传输、远程交互以及如何实现,还没有很成熟的概念。

  谈到VR未来发展,孙其民认为,首先应从产业链思考,很多与VR相关的企业在纷纷介入这个行业,都在制定自己的VR战略,未来需要产业链的整合,形成联盟机制;其次,标准非常关键,能够解决内容和设备不兼容,一个个封闭系统的问题,国内应该在标准这块做得更早;再次是核心技术,内容制作技术仍在探索中。

  深入挖掘有沉浸感内容

  虽然目前在VR视频制作和播出方面仍有一些技术问题有待解决,但这一领域仍然被业界视为遍地是宝的新市场。在VR视频制作方面,既有具有传统电视行业背景的新媒体公司,也有专门为VR视频创业的新公司。那么,它们选择什么样的视频内容扬帆启航呢?

  上海东方明珠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规划了“VR内容原创-云平台生产和传输-BesTV APP终端展现”的发展路径,最新的BesTV APP启航版已于3月22日发布,内设VR专区。“VR视频做新闻、纪录片很适合,因为VR视频内容沉浸感强,可以展现场景和气氛。”上海东方明珠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唐柯表示,有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以及SMG旗下幻维数码的VR拍摄和3D建模能力做基础,东方明珠在VR点播、直播、3D拍摄、剪辑上都进行了积极拓展。与此同时,东方明珠云平台解决了VR内容高带宽、低延迟的传输问题和内容压缩问题,并通过东方明珠BesTV APP移动客户端解决移动终端VR展现问题。

  在热波科技的全景视频平台“热播”上,有科技、美女、运动、冒险、科技、先锋剧场6个频道。作为一位从传统电视行业转向做VR视频内容的先行者,热波科技首席执行官张庆浩主张业界将精力更多地用于做产品、做研发,探索解决VR影像语言与传统影像语言的差异。关于VR视频的发展方向,他提出3点思考:一是要制作演唱会、明星探班、话剧等具有现场感与沉浸感的内容;二是要注意利用动作捕捉技术,实现分支剧情等交互效果;三是VR视频应该通过用户付费获得成长。华策影视3月23日发布公告,拟向热波科技增资640万元,双方将联合探索围绕华策的IP(知识产权)资源和艺人资源进行VR内容领域的商业模式创新。(李明远)

  VR新闻有未来吗?

  人民日报媒体技术/2016-03-30

  奈特基金和今日美国网络公司在3月27日发布了一个报告,报告宣称:2016年对于虚拟现实新闻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年,更多的新闻机构将会尝试使用VR这种形式,因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虚拟现实的巨大潜力,尽管关于这种形式的长期自生能力仍存忧虑。

  潜力之下的隐忧

  内容边界+设备普及+质量把关

  大多数虚拟现实内容生产商对于VR在新闻领域的使用前景还是乐观的,但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和忧虑仍然存在。

  报告说:“这些忧虑主要集中在虚拟现实新闻生产的边界、VR设备的普及性和内容的质量三个方面。他们同样也考虑到人们的新闻消费习惯是否能真正拥抱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以及如何追踪广告等。”

  去年九月,研究者调查了十家使用过VR技术的新闻机构对这种技术的印象。尽管调查提供了一些关于新闻机构如何看虚拟现实技术的洞见,但这项研究也强调“现在几乎没有对于非典型受众的测试,浸入式的体验还在初期,讨论点依然大部分建立在早期表达和一些概念性的演绎上。”报告由作家 Patrick Doyle,甘尼特数码产品副总裁Mitch Gelman,以及奈特公司学习与影响方面的副总裁 Sam Gill等撰写。

  更情绪化的新闻体验

  业界仍在摸索VR“收视指标”

  最近几个月,许多新闻机构开始制作VR报道。去年秋天,《纽约时报》配合周日班的报纸分发了100万个谷歌眼镜,CNN播出了虚拟现实版的总统候选人辩论,而就在上周《华盛顿邮报》发布了一个360度交互视频,可以把读者带到火星表面,视频中甚至包含原生广告。

  报告称,用户对VR报道的反馈显示,“这样更易引起发自肺腑、情绪化的反应”,“VR推倒了由记者建立起的那堵中间墙,让读者离事件更近”。

  但是,今日美国网络公司的科技应用主管Niko Chauls告诉研究者,他们仍然在寻找最好的方式来获得虚拟现实的收视指标。

  “有趣的是,人们对我们生产VR作品的经历感到惊奇,无论是乘坐着直升机降落在一个农场,还是在古老的哈瓦那的大街上行走”,Chauls说,“但是从更多的经验指标上来看,我们已经知道目前的视频指标并不适合VR,需要一种新的报道方式。”

  市场仍处初级阶段

  内容入产出比“不划算”

  尽管受众的评价总体上是积极的,新闻机构仍然在寻找呈现VR内容的最佳方式。许多人在看CNN总统竞选辩论VR的时候,发现三星GEAR对于观看长视频来说太重了。

  尽管新闻机构在探索最好的操作方式,但技术还是太新了,以至于一部作品的生产周期很长。这就给缺乏资本的新闻机构提出了难题。

  技术投产还未就绪,后期制作的过程太缓慢,但是我们可以开始理解这种趋势将会带来价值。BBC未来媒体商业发展主管 Cyrus Saihan如是说。“现在还处于这种技术发展的初期阶段。”

  相比于视频,VR 媒介增加了空间的维度,能够传达更丰富的信息内容。新的更高效的媒介补充之前的媒介,会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VR市场继续“发烧”,尽管还面临诸多内容和设备的限制,但是,VR场景下“情绪化”的体验视角将颠覆即有新闻生产规则,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这片被资本追逐的热土,将迎来真正爆发,还是“泡沫”一场?就要看各家媒体是否真有“大动作”了。

  VR概念骗融资大行其道?头盔企业超70%已倒闭

  《新闻记者》/2016-03-23

  过去一段时间,一批VR企业相继获得融资,迅雷CEO邹胜龙日前表示,VR是下一个能出现几家百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的风口。目前迅雷不仅已经投资大朋VR,还成立VR消费者体验实验室。

  布局AR/VR领域的大企业越来越多

  今年3月17日,阿里巴巴宣布成立VR(虚拟现实)实验室,首次对外透露集团VR战略,而之前阿里还领投AR增强现实企业Magic Leap的7.94亿融资。

  腾讯则于2015年底公布Tencent VR SDK及开发者支持计划,系统阐述腾讯在虚拟现实领域的规划;小米之前宣布成立探索实验室,第一个项目就是虚拟现实(VR)。

  就在最近,Facebook CEO马克?扎克伯格在华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年会”时也表示,2016年会成为消费级VR年。Facebook旗下虚拟现实设备制造商Oculus很快就要发货。

  不过,AR/VR如此被看好,也需要冷静对待。小米CEO雷军就表示,在一些极客人群和垂直应用领域VR技术方兴未艾,未来2-3年会迎来爆发式增长,但VR技术普遍应用还需5-10年时间。

  AR/VR是下一个风口

  2016年2月,Facebook CEO扎克伯格突然出现在2016年世界移动大会三星发布会现场。现场参会者正戴着三星Gear

  VR眼镜沉浸在虚拟现实世界,对从一旁走过的扎克伯格浑然不知。

  这种照片迅速火遍网络。可以想象一下,若干年后这张照片或许成虚拟现实(VR)元年标志性的一张照片,再过更长的时间,或许这张照片会进入博物馆,成一张著名的历史照片。

  AR/VR正成为下一个风口,孕育出新的产业机会。曾投资京东的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对腾讯科技表示,很看好人工智能和VR行业。

  “人工智能、VR及行业应用长期来看,都大有可为。”张磊透露,高瓴资本已投了很多这方面项目。

  中泽嘉盟投资基金董事长吴鹰表示,VR想象空间大,是各项技术发展到今天的综合表现。

  吴鹰说,“半导体技术的发展,计算能力速度的提升,成本的下降,包括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VR和AR到了一个具体应用的阶段,游戏只是其中一个非常小的部分。”

  前新浪联席总裁兼CTO许良杰也表示,AI、VR是下一代很大的风口。“我觉得AR/VR领域的泡沫肯定会有,但任何新潮的东西出来,肯定有一个时间发展和沉淀。”

  “迅雷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考虑如何布局VR风口。看了一圈VR领域的创业公司,感觉我们有点晚了,也不够专注,做不了VR风口的猪。”邹胜龙说,对比了一下号称要做“养猪场”生态平台的几家友商,感觉自己体量也不够大,所以,迅雷决定不做“猪”,也不做“猪场生”态平台,迅雷要做(VR行业)“猪饲料”公司,做上下游联盟。

  AR/VR普及仍面临挑战

  大批资金正疯狂涌入VR/AR领域。赛富亚洲基金首席合伙人阎焱则认为,行业存在虚火。

  “其实20年前就有AR,不过现在的计算机处理速度大幅提高,图象更清晰。”阎焱对腾讯科技表示,VR和AR会给人带来影响,但不会影响那么大。

  现实挑战是,VR/AR非常烧钱,尤其是VR。纪源资本合伙人于立峰曾对腾讯科技表示,VR公司动辄估值10亿元以上,但产品都处于相对的早期,纪源资本对不少项目保持观望态度。

  深圳创新谷合伙人余波表示,这个时代创业者很容易忽悠钱。“我有一次在北京参加一个VR/AR大会,来参会的投资人比创业者还多一倍以上,稍微有点样子的VR项目都能骗到钱。”

  余波话锋一转,“但是骗行家是很难的,真正有眼光的投资人都是挑最好的VR/AR项目。每年要做总结、交账本,还有分析项目的来源。”

  据余波介绍,投资人一般分析VR项目核心来源是社会关系网络,仔细分析自己家的账本后,可以发现,真正给自己带来最好回报的案例,基本是靠大家在业界相互网络的推荐。

  VR/AR在用户体验方面依然需要提升。道同资本创始合伙人张醒生指出,VR要直接到C端,让用户有极佳体验很难。张醒生体验了各种头盔,但发现很头晕,看时间长了人不舒服。

  深圳威阿科技董事长刘宛平也表示,目前影响VR推广的最大问题是体验会头晕,行业想要进入爆发点时,需要解决两大问题,第一在硬件端解决眩晕问题,第二解决内容问题。

  ARM执行副总裁吴雄昂指出,VR/AR产业链层面,硬件的基础优化还没有真正到位,标准没有统一,这使得体验存在局限。未来还需要一年多后,才能出现基于新业态优化的系统。

  VR行业走热归因于沉浸感提升,深圳超多维光电子创始人戈张总结说,目前市场上的产品强调沉浸感和互动性,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轻薄和无线传输问题,也包括丰富的应用。

  基伍智联科技总裁张武学则认为,VR设备眩晕的问题已经在解决,即通过欺骗人类的视差来让眼睛找到适合自己的图像。

  VR头盔企业超过70%倒闭

  “VR产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最轻,就是用手机加眼罩的方式;第二个层次是做头盔;第三个层次是发烧友才会买,对设备的计算能力要求高。”基伍智联科技总裁张武学认为。

  不过,设备太贵也制约行业发展。扎克伯格承认,对主流消费者来说,600美元虚拟现实头盔Oculus Rift定价过高。Oculus Rift成本实际上远高于600美元,因为需强大PC支持。

  Facebook并非唯一受价格困扰的科技公司。HTC的Vive起售价高达800美元,也需要强大PC支持。微软发布了首版HoloLens开发者套件,售价则高达3000美元。

  相对而言,谷歌Cardboard和Gear VR售价便宜,需依赖智能手机,或更受主流消费者青睐。

  前新浪联席总裁兼CTO许良杰表示,2014年中国共有200多家做VR头盔的公司,2015年只剩下60多家,“VR头盔公司今年也会有一批死掉。”

  美国一份报告预测,到2020年整个AR市场规模是1200亿美元,VR只有300亿美元。许良杰表示,AR会比VR更快增长,因为AR能把现场事物跟虚拟产品无缝整合到一起。

  在VR新闻的时代,媒体会活得好一点么?

  36氪/2016-03-29

  放眼全球,“VR+ 新闻” 已经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未来到底能有哪些玩法呢?这些问题我们也很好奇,于是系统梳理了目前国内外进军 VR 界的媒体及其进展,并做了些小总结。

  一、“VR+ 新闻” 正被广泛试点

  进入 2015年,纽约时报、BBC、ABC News、美联社等知名传统媒体也纷纷试点 “VR+ 新闻” 的模式,普遍发布了自己的 360 度全景视频内容,甚至推出了 360 度全景视频平台。

  1、纽约时报

  对于 VR 的探索,毫无疑问,纽约时报可以算是先锋了。从下图的梳理不难看出,纽约时报不仅在做,而且还推出了自己的平台,并在积极探索商业模式。

  媒体目前进展内容展示形式商业模式推广

  纽约时报2015年11月,纽约时报就推出了一款名为NYT VR的App,已经可以在App Store以及Google Play中下载。 据说,下载次数已经超过50万次。 目前,Google Play上的下载量是在10-50万这个区间。目前该款App中已经有11段影片上线,另外还有4段广告影片。 其中,最知名的一部是《流离失所》。以三个孩子的视角,来展现他们的周围环境--一间千疮百孔的教室,一片知名的沼泽,年轻的流亡者在辛苦地劳作等,从而揭示全球难民状况。据说,有130万人观看过这部影片。 NYT VR的应用纽约时报还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商业模式,有点类似原声视频广告。 13段影片内容之外,还穿插了4部360度视频广告,分别有Mini、 GE、 Hillton、 TAGheuer付费赞助,具体费用没有对外公布。 以Mini为例,它赞助了Real Memories这部视频,两位主角坐在MINI车中开车。观众“坐在”后排,透过镜头可以近距离观看车的一些情况。目前来看,广告业务的增长应该还挺快。应用刚刚上线时,只有3部影片+2部广告片,三个月的时间内,又新增了2家广告主。免费赠送Cardboard: 在2015年11月7日,纽约时报给每一位纽约时报的订阅者送了一个Google Cardboard眼镜盒,同时数字版订阅用户通过邮件获得了Google Cardboard的兑换码。

  2、BBC

  BBC 很早就尝试过用 360 度视频的方式做新闻。目前,在 “VR 新闻” 方面的产出也比较多,具体可以参加下表。

  媒体内容及目前进展展示形式商业模式推广

  BBCBBC早在2011年就尝试过360度全景视频。当时播放了一段名为Blue Peter的视频,深受儿童喜爱。 2014年,BBC曾经推出了一款应用War of Words,是把Siegfried Sassoon的诗歌内容做了VR化处理。 2015年,BBC公司曾与REWIND工作室合作,制作了一档以360度全景VR技术拍摄为噱头的真人秀节目Strictly Come Dancing,在当时大受观众欢迎。 2016年2月,BBC制作了关于大型草食性恐龙“无法龙”的360度教学片,采用了VR技术,可以让观众和这一庞然大物零距离亲密接触,甚至还可以在“透视”状态下感受恐龙的心跳。 2016年3月,BBC宣布将在一档旗舰性科技栏目Click (《点击》)中发布360度视频。2016年3月,BBC公开宣布,他们正在拍摄一部虚拟现实纪录片,Easter Rising :Voice of A Rebel (复活:一个反叛者的声音)。纪念1916年爱尔兰在复活节周末对战英国军队的历史性起义一百周年。相比于纽约时报推广自己的VR平台,BBC给自己的定位还是内容制作方。观众可以在YouTube、 Facebook360等平台观看其提供的内容。暂无暂无

  3、ABC News

  早在 ABC News 推出 VR 频道之前,ABC News 就已经尝试利用 VR 为自家的网剧做 PR 和宣传了。ABC News 最近为犯罪剧《Quantico》制作的 VR 短片《缉凶》,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次沉浸式体验,还巧妙地将赞助商雷克萨斯的新车广告完美结合到了剧情中。

  媒体内容及目前进展展示形式商业模式

  ABC News2015年5月,ABC News在《Stichers》第一季开播时推出了一款虚拟现实体验。 2016年,ABC 为犯罪剧《Quantico》(《谍网》)创作了一段有剧本的虚拟现实VR短篇《缉凶》。 2015年9月,ABC News开通了一个名为“ABC News VR”的频道,这个频道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观众带到新闻现场。ABC News的VR内容是与Juant VR合作制作的,分发还是通过Jaunt应用。广告植入:ABC为犯罪剧《Quantico》制作的VR短片《缉凶》,为观众提供了一次沉浸式体验的同时,也巧妙将赞助商雷克萨斯的新车完美结合到剧情中。

  4、美联社

  在推出360 度全景视频的专属频道外,联社还涉足了全景直播,用全景的方式报道了《星球大战》的首映礼和人民选择奖红地毯。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美联社美联社还与 AMD 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AMD 会为美联社提供 Radeon 图形处理器、硬件和 LiquidVR 软件方面的技术支持。

  媒体目前进展内容展示形式商业模式推广

  美联社美联社发布了VR360门户频道,目前已经有9部作品,其中包括了纪录片、娱乐新闻等类型。 美联社 360度全景视频与直播结合,报道了《星球大战》的首映礼和人民选择奖红地毯。 美联社还与AMD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AMD提供Radeon图形处理器、硬件和LiquidVR软件方面的技术支持,美联社负责内容的编辑制作与发布。美联社上线了VR360门户频道,目前已经有9部作品,其中包括了纪录片、娱乐新闻等类型。 其中最知名的可能算是《套房生活》(The Suit Life)。展示了目前全球比较知名的豪华套房,让你体验“顶级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这个内容做成了一个单独的应用,可以在三星的Gear VR上使用,它也支持在浏览器中查看。目前,主要的内容还是通过VR360门户频道来呈现。暂无暂无

  5、其他国外媒体

  媒体内容及目前进展

  经济学人2015年12月,《经济学人》推出了自己的VR实验室,他们的第一个项目是“复原”伊拉克的博物馆。在这个6分钟的视频里,展示了被毁坏的摩苏尔博物馆中的部分文物,包括石狮子、神像和图腾。这个视频内容已经登陆三星Gear VR平台,并且在今年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做了展示。

  Vice2015年1月,Vice采用VR的形式,报道了纽约百万人大游行。使用360度摄像系统,Vice通讯记者Alice Speri在报道中使观众可以从中间位置沉浸式看到抗议的场面。 Vice的这段百万人大游行报道由Chris Milk和Spike Jonze一起创作完成,现已在VRSE app上提供体验。

  USA today2016年3月,USA today已经采用了360度视频报道。该网站目前已经有50段视频,包括描述美国家庭农场之变的《丰收之变》,以及《美国科罗拉多州韦尔滑雪锦标赛》等。

  体育画报今年《体育画报》的泳装特辑将发布iOS和Android应用,其中将提供新闻、照片、视频,以及可通过配套设备体验的虚拟现实视频片段。

  洛杉矶时报2015年10月26日,《洛杉矶时报》发表了一篇非常有意思的“新闻”,而这个新闻更像是一个3D游戏,它是利用3D场景模拟火星上的盖尔陨坑表层,来进行科学探索。读者可以在网页上根据导引进行游览,也可以通过自主运动来进行探秘。

  华盛顿邮报《华盛顿邮报》也开始招募视频人才,据报道,该报的视频团队目前也已经开始试验虚拟现实视频报道和360度场景视频。

  VRT Nieuws(比利时)这个用荷兰语直播新闻的VRT刚刚搭建完成了自己适用于360度视频直播的、全新的“newsroom”。

  NHK(日本)日本的NHK电视台也在自己的官网上开通了VR报道的页面,并且已经有了20个采用了360度视频技术拍摄的报道,包括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报道、“缅甸总统选举”、“纽约新年倒计时”、“台湾大选”等。

  6、中国媒体的尝试

  其实,中国的媒体中也有不少已经发现了 VR 这一媒介,并已做了相关尝试。目前已知的包括:

  电视台方面,诸如 CCTV、东方卫视、深圳卫视等,都与 VR 内容团队合作录制 VR 电视节目。

  官方媒体方面,人民日报和新华社都成立了新媒体部门,方向之一是 尝试 VR 新闻。

  非官方媒体方面,财新传媒成立了自己的 VR 团队,已经制作了多部 VR 新闻、VR 纪录片。

  门户网站方面,新浪上也出现过全景视频新闻。

  以财新传媒为例,自 2015年 初起,就开始推进 “VR+ 新闻”,并在年中与联合国、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合作,启动了 VR 纪录片《山村幼儿园》。目前,已经多次运用 VR 进行新闻报道,并在拍摄几部 VR 纪录片。

  目前,中国的 VR 内容以免费为主,还没有商业化的探索。不过,财新 VR 的负责人邱嘉秋告诉 36 氪,未来优质的内容也不排除会收费。

  二、“VR+ 新闻” 会不会产生新的商业化合反应?

  对于新闻媒体来说,VR 这种沉浸式的展现方式,会将观众天然地、自然地带入场景中,降低实现 “临场感” 的难度,并带来新的、更客观真实、更富感染力冲击力的内容体验。很可能改变未来新闻的展现方式。

  如果将人类社会的行为简单抽象为 “交换信息的过程”,那么信息交换的过程一直是向着更高效的方向发展的。以承载信息的介质为例,从文字向图片、视频的演变过程中,媒介所承载的信息量是指数型增加的。相比于视频,VR 媒介增加了空间的维度,能够传达更丰富的信息内容。新的更高效的媒介补充之前的媒介,会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作为对信息最有诉求的媒体,采用这种新的媒介方式,合情合理。未来,更多的媒体接纳、采用这种新媒介,也不会是什么新鲜事。

  对于本来钱就不多的媒体而言,进军 VR 的尝试还需要不少钱支撑。以财新的《山村幼儿园》为例,这部 VR 纪录片的国际版的费用可能达到上百万。BBC 拍摄的那部恐龙的纪录片花费了 4 万小时。在现阶段全球 VR 用户有限的前提下,大举进军可能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或者像纽约时报、ABC News 一样初期即尝试商业化也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

  1、VR 新闻能不能产生新的平台?

  媒体擅长的是内容的生产、信息的传播,在这种趋势下很可能成为内容的提供商,很可能失去广告分发的基础。所以,像纽约时报一样推出自己的客户端或许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做出一个可以播放 360 度视频内容的播放器,还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但这个门槛未来肯定会降低的,就像现在做网站、App 已经基本可以 0 基础了。

  2、VR 新闻内容收费会不会更容易?

  在 “VR+ 新闻” 时代,媒体的社会价值或许会得到进一步提升。目前各大平台上,影响力大的还是 VR 纪录片,身临其境,会产生更强的冲击力;实时记录现场的 VR 新闻,将会更真实的呈现事件本身。

  VR 新闻内容中,很可能产生更多精品内容。付费内容被接受的程度也会增加。说不定也能产生新的收入来源。

  3、VR 新闻会不会带来更大的广告投放价值?

  一直以来,媒体都是经济价值地域社会价值,最常见的商业模式是广告。在 VR 的行业里,这种商业化模式的困境可能还会重演。但是,广告这种模式带来的营收却可能会增加。在 VR 这种媒介里,广告的形式会更多样,曝光效果也会提升。

  在早期阶段,内容缺失,优质的 VR 广告内容,也会获得足够的关注。比如纽约时报的 NYT VR 里,四则广告都有不错的点击。体验式的内容,植入式广告的效果也会提升。如果有足够的用户,厂商的投放意愿会增强。

  如果 VR 新闻媒体的广告投放价值增加,会不会产生新的广告聚合平台,就像现在基于互联网内容、移动互联网内容兴起的广告平台?

  4、全民 VR 媒体的时代会不会来?

  就像 Twitter、微博会分散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一样, 基于 360 度视频领域也很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目前正在兴起的便携式全景一体机很可能会推动这个趋势。当然,如果手机厂商的双摄像头全景方案能够普及,或许这种趋势还会来得更快一点。

  (本期责任编辑:蔡笑元  姜玲)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