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青记观察丨疫情信息传播见证新闻专业精神的不可替代

2020-05-06 09:03:53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王钟的

摘要: 疫情报道凸显了专业机构媒体的价值,也给新闻从业者以信心,更充分证明新闻专业精神在融媒体时代的不可或缺。

  春节前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扩散,打乱了许多人休假的节奏,也打乱了各类媒体原有的节日报道计划。

  令人欣慰的是,在此次疫情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机构类专业媒体从一开始就扮演了重要角色。无论是一开始新型冠状病毒发现和扩散的过程,还是对疫情之下普通人生活的关注,以及对防控疫情工作的批评监督,机构类专业媒体的表现可圈可点。一些媒体记者放弃休假时间,主动请缨前往一线从事报道,赢得了外界的赞誉与肯定。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以后,人们迫切期待获知更多信息增量。专业机构媒体具备成熟的素材收集能力、调查采访能力、信息呈现能力,相比之下,以往在单一事件中较为活跃的自媒体此次“退居二线”,未能提供更多让公众感到“解渴”的信息。疫情报道凸显了专业机构媒体的价值,也给新闻从业者以信心,更充分证明新闻专业精神在融媒体时代的不可或缺。

  以武汉“封城”为标志,疫情防控的应急机制被充分激活。但是,由于交通中断造成的信息隔绝问题,人们迫切地期待看到武汉发生了什么、武汉人民正经历着什么。只有脚踏实地的采访,才能还原疫情发生地的真实情况。如果说医务工作者向疫区“逆行”,体现的是一种救死扶伤的专业主义精神;那么新闻工作者向疫区“逆行”,同样体现了媒体发掘真相的新闻专业精神。

  新闻专业精神首先体现在对舆情的掌握与回应。节前很多媒体预先准备了假期刊发的内容,有的媒体尽管休刊,也计划通过网络渠道发布围绕过节的内容。然而,随着疫情形势趋向于严峻复杂,继续刊发喜庆氛围浓郁的报道已经不太合适。富有专业精神的媒体,理当及时调整发布内容,回应公众对疫情的关切。我们看到央视春晚临时加入“未经彩排”的朗诵,更看到一些媒体记者在除夕当天紧急奔赴武汉。

  随着疫情传播渠道的打通,各种真假未辩的信息进入公众视野,专业媒体要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传染病的治疗与防控牵涉到诸多科学知识,针对同样的问题也可能存在不一样的专业观点。媒体机构要加强辨识能力,有些时候,即便是“专家”的观点也并非经过科学验证。如果缺乏辨识能力,媒体可能不知不觉地为某些利益背书。最近发生的中药“双黄连”抢购潮,一些媒体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媒体不是研究机构,很难独立对消息的科学性作出判断,多信源求证才是合理的报道方式。一些记者平时经常由报道对象提供通稿,也为了抢时效,习惯了单一信源式的新闻报道,结果在复杂多变的疫情报道中暴露问题。这些经验和教训提醒新闻工作者,从事报道要坚守媒体人的初心和使命,更不能遗忘新闻报道的专业准则。

  此次疫情发生以后,财新、《三联生活周刊》等几家媒体的表现尤为突出,几乎每篇报道都很快在新媒体平台获得大量转发。但我们也要注意到,个别在传统媒体时代带有光环的媒体,在此次疫情报道中表现平平,这恐怕与近年来媒体人才的流失、专业精神的断层有着一定联系。一支关键时刻能够冲到前方打硬仗的报道队伍,才是媒体立足于竞争激烈的传播市场的根本。

  疫情发展让人们感到紧张和焦灼,公众需要畅通的信息传播渠道,也需要权威媒体的发声建言。此次疫情报道中,人民日报“人民锐评”、新华每日电讯、中国青年报“中青评论”等主流媒体密集刊发评论类文章,敏锐观测疫情中的民情民意,为疫情防控和相关应急管理措施的出台提供了有益的意见建议。

  有别于“非典”、H1N1流感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背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时代。纸质媒体停刊的消息层出不穷,一些在传统媒体时代表现出众的人才也转向自媒体写作。在变化的时代中,危机灾难的检验让人更加清醒。事实证明,不管传播的形态怎么变,满足公众对准确详实信息的渴求,依然是媒体从业者立身的根本,做出优质新闻产品依然离不开新闻专业精神。

  (作者为中国青年报评论部融媒主编)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