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青记观察丨监督就是防疫,致敬七大监督报道

2020-05-07 15:51:25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庄永志

摘要: 至少两周的全民抗疫让我们深深体会到:疫病应对中的舆论监督,是像口罩、防护服一样珍贵的消毒剂!

  如果从1月20日最高领导人作出指示算起,遏制新冠肺炎蔓延的全国动员已经两周,媒体的行动却至少从去年底开始。2月1日,《财新》推出封面报道《新冠病毒何以至此》,洋洋四万字,信息立体,追根溯源,涉及疫情变化、医疗救治、官方政策、科研进展、公众生活诸多方面,可以说是这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报道的集大成!印证了一句并不过时的话:关键时刻,深度报道还得看专业杂志!当然不止《财新》,还有《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和《财经》,还有《新京报》《中国青年报》和《北京青年报》,也有央视《新闻1+1》这样的栏目,更有“丁香医生”“大米和小米”这样的机构媒体和王立铭微博这样的自媒体。疫情还在蔓延,更加完整的梳理还待日后,至少两周的全民抗疫让我们深深体会到:疫病应对中的舆论监督,是像口罩、防护服一样珍贵的消毒剂!

  目力所及,这七个方面的监督报道尤其可贵——
 

  1.信息公开是否有迟滞

  “深喉”!“吹哨人”!“义人”!对早期疫情通报心怀疑虑的我终于听到一位知情者的声音。1月31日《新京报》记者刘名洋采访了武汉市中心医院眼科医生李文亮,从《对话“传谣”被训诫医生:我是在提醒大家注意防范》 可以了解到2019年12月30日下午5点43分,李医生在同学群里提到“华南水果海鲜市场确诊了7例SARS”,一个小时后在群里补充说“最新消息是冠状病毒感染确定了,正在进行病毒分型”;2020年1月3日李医生被武汉市公安局武昌分局中南路街派出所训诫。报道虽是对话为主,但读者能清晰地看到李文亮医生签名和盖有派出所公章的训诫书,还有李医生的手机截屏照片。事发近一个月后,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称8个被训诫的“造谣者”为“事前诸葛亮”:“这8个人是可敬的,他们是忧国忧民,有一定见解的。作为公共卫生专家,希望同他们对话,希望从他们身上学点东西。”

  李文亮医生因接诊感染,1月12日住院,24日才有机会做核酸检测,2月1日确诊为新冠肺炎。这位帮我们看见危险的好医生,祝他早日康复!

    https://mp.weixin.qq.com/s/S5z5jwSUr18pXexTFVa7uQ

 

  2.医疗救治是否有耽误

  《财经》记者房宫一柳等采访了十多位病患,多数全家感染,他们辗转各家医院难以住院,既不在“确诊”也不在“疑似”的统计中,有的已经去世。记者的调查不仅针对病患,还和志愿者一起梳理了武汉市三批定点医院的总床位、剩余床位、是否有核酸试纸检测等信息,几位记者不仅到医院和社区现场观察,还逐一拨打定点医院的电话,拨通的七家都回答没有床位;他们2月1日发表的《统计数字之外的人:他们死于“普通肺炎”?》让我再次体会到1月23日《三联生活周刊》张从志采写的《武汉肺炎重症患者:一床难求》透出的痛楚!

    https://mp.weixin.qq.com/s/S6oKrc_CbO7ywWiRYiqbfQ
 

  3.应急处置是否有疏失

  是啊,封城、隔离,都是为阻断传染,但这些措施席卷下的染病的和没染病的普通人的生活呢?1月23日,武汉封城当天,《新京报》十多位记者采写的《武汉“封城”首日》带我在汉口火车站、天河国际机场、定点医院、超市去感受或离开或留守的人们的惶恐、镇定与无奈。

    https://mp.weixin.qq.com/s/wsF9JFH2CayADLXqJIS1wg

  疫情来袭,残疾人更成了弱者中的弱者!1月29日,我通过公号“大米和小米”的《家人疑似新冠肺炎被隔离,湖北17岁脑瘫儿独自在家6天后死亡》,看到一则令人心痛的消息:当天下午,湖北黄冈农民鄢小文接到村委会通知,他17岁的大儿子鄢成刚刚死了;从1月23日起,鄢小文和11岁自闭症小儿子因疫情防控被隔离,独留患有脑瘫的鄢成在家中,托付村委会照料。2月1日看到新闻,鄢成所在镇的镇长书记被免职。

    https://w.url.cn/s/AzwYmYV

  动物要生存,生产也要继续,《三联生活周刊》记者杨璐、李晓洁1月31日发表的《湖北即将断粮的3亿只鸡》分析了有的乡村断路带来的影响。

    https://mp.weixin.qq.com/s/3p0wx4vwYeVefOPY2DmL2g
 

  4.物资储备是否落实不够

  口罩,口罩!《人物》林秋铭等四位记者问医院、问药店、问工厂、问卫健局:口罩为什么会短缺?(1月28日《口罩为什么会短缺》)

    https://mp.weixin.qq.com/s/VxH2jtybFOBDNfAGMOTOuw

  继续追问,《人物》记者易方兴、郑丹2月1日发表的《民间组织疯狂捐赠,为什么武汉的医院还缺物资?》讲述了一个近乎黑色幽默的故事:武汉大学北京校友会39个小时募集到校友捐款1600万元,校友会采购组有七个人,包括了在医疗集团、医院、制药公司、疾控中心工作的校友,他们把全国相关的医药企业都打了一遍电话,拿着钱买不到想捐献的医用物资;武大深圳校友会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们短时间内筹集到近2000万元捐款,“但也难花出去”。就算高价买到东西,还有运输的难题:且不说《紧急防疫保障物资运输通行证明》不好办,运货司机到了武汉就要隔离14天,“有去无回”!

    https://mp.weixin.qq.com/s/kwTrelshPSC6sedzK5yuhA
 

  5.慈善捐助是否有梗阻

  还是口罩!2月1日,湖北省红十字会表示,要收回已经发给天佑医院和仁爱医院超出其需求量的口罩,重新调剂到其他更有需求的医院。人们的质疑不仅指向口罩。

  《三联生活周刊》2月1日的报道直接提问:《湖北与武汉红会,物资捐赠卡在了这里?》,记者张从志探访了武汉红十字会位于汉阳的武汉国际博览中心A馆仓库,看到面对堆满一个足球场面积的物资,只有少量工作人员拿着A4纸和介绍函在办流程,完全没有已经发展多年的现代物流信息系统。记者感叹:各大医院亲自在社交媒体上呐喊物资奇缺,但全局性的缺口是多少,看不到可靠的统计;一场全球突发卫生事件,必须由红会来作物资协调方吗?红会出现严重的效率问题,难道没有更有效率的方法来替代吗?

    https://mp.weixin.qq.com/s/CcP9ECRX80nCKvJxcRMDXw
 

  6.防疫知识是否有误导

  1月31日深夜,两家权威媒体的微博前后脚发布“上海药物所、武汉病毒所联合发现: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2月1日一大早我的昆明老乡奔赴药店抢购双黄连口服液,空手而归。

  2月1日《新京报》记者李云琦、张兆慧采访了医院、厂家和专家,推出《一夜疯狂的双黄连:有中药企业大年初二就开始加班生产》:“双黄连口服液真的能抑制新型冠状病毒吗?有专家及医学人士提出了质疑:没有足够的公开数据能证明它在人体中‘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

    https://mp.weixin.qq.com/s/i93IabMRgRt7R3OXO6iq_g

  《腾讯较真》连发三问——双黄连口服液:真能抑制吗?值得激动吗?要不要囤货?较真直言:“‘可抑制’这三个字用得非常微妙,容易让人联想这个药对新型冠状病毒是有效的。但实际上,大家被媒体误导了。”

  疫情发生以来,《腾讯较真》粉碎了不少谣言。

    https://new.qq.com/omn/TRU20200/TRU2020020100050500.html

  公号丁香医生的标题就是《为什么不该用双黄连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https://mp.weixin.qq.com/s/hegdSPAAd6d0fcSq16lUaA
 

  7.世道人心是否要反省

  “发烧不说的人,都是潜伏在人民群众中的阶级敌人!”

  “老实在家不串门,丈人来了也得撵!”

  ……

  对这类不讲人情、挑动恶斗的标语居然有人叫好,还有人驱赶武汉人甚至湖北人,这些极端的言行让人觉得人心也会染上病毒。

  1月28日,真实故事计划的《武汉隔离:疫区、信息孤岛与一辆鄂A车的漂流》就讲述了一个隔绝人心的故事,其中一个细节相信刺伤了很多人的心:“在武汉和鄂州交界处的村庄,一辆鄂A车冒夜雨往前开,被什么东西挡住了路。父亲下车,回来时脸色难看:有人在路中间立了一块墓碑。‘他们怕我们是从武汉逃出来的’,父亲的声音有些激动,‘他们不想让我们从这边过’。”

    https://mp.weixin.qq.com/s/M-hVivF7NQmZHlu8YMnL_w

  在1月31日谷雨实验室和故事硬核发布的《被疫情封门之后》中,我看到了江苏淮安涟水县被金属管封门的那位户主通情达理的自述:

  “这个东西也没有绝对的对和错,淮安确诊的病例是在增加,他们工作人员可能也有很大压力,可能造成了地方上对武汉来的人就贴上了标签。”

  “在生死面前谁不为自己,都是自私的。举报我们这种行为,我还真不好说谁对谁错,只能说他们对疫情认知太少了,每个人的理解程度不一样,他们就是看见你这样人就害怕。对于害怕你的人,那你怎么说呢,人家为他生命着想,我也不能去恨他。其实我觉得这种人比我更难受一些,因为他整天担惊受怕,活得更累啊。”

    https://mp.weixin.qq.com/s/iVB2mcOtQfKwT_viEZqZ6g

  防疫还在进行,我们陆续看到以下这些措施的出台与改进,谁能说跟上面这七大类监督报道的推进没有关系——新闻发布会的定期召开、武汉集中隔离疑似患者、对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政策优惠、对医疗物资的加紧生产、红会系统三天一次发布的承诺、药品知识的进一步普及和各地对过激行为的劝阻?!

  寒假回乡,昆明防疫也紧,这七大报道让人如见春天!每天读十几二十篇报道,是出于对真相的渴求、对逃离新闻岗位的愧疚,更是为帮助有意以新闻为志业的小朋友积累案例。

  (作者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焦点访谈》原主编)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