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7日 星期三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青记观察丨被微观化的真相是谁的新闻刚需

2020-05-19 10:27:10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张灿灿

摘要:我们缺的不是媒介,而是真正的新闻。

  “本来,天灾人祸是人间常事,然而一旦落到头上,人们就难以相信是真的。世上有过鼠疫的次数和发生战争的次数不相上下,而在鼠疫和战争面前,人们总是同样的不知所措。”

  鼠年春节,读小说《鼠疫》,看电影《传染病》成了很多人的过年节目。这场疫情毫不留情地横插直入每个人的生活中,也毫不客气地给很多人一记耳光——向着那些忘掉历史的人,不尊重科学的人,漠视生命的人,德不配位的人。

  更多的是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搞得不知所措的芸芸大众,钟南山院士的一锤定音瞬间冰封了其他新闻,为疫情信息的传播生造了一条直通大道。海量信息涌入所有形式的媒体,留下错愕的人们在里面挣扎。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17年前的“非典”时期,人们恐慌于疫情瞒报、信息不对称,17年后,这两个严重的Bug依旧没有修复好。只不过相对于瞒报情形的惊人相似,信息不对称的情景则是冰火两重天的区别。现时段的人们,不是着急于信息的匮乏、接收渠道的单一,而是淹没在海量的信息里,游走在形形色色的媒介中,要依赖自己的信息搜集、甄别、整合能力勾勒疫情的轮廓。

  处理信息的高能力在岁月静好的日子里可以成为生活的点缀,让你思想更丰富、视野更宽广,或者化为投资、发展的前提,为你盈利成功铺垫。但在疫情凶猛的生死存亡关头,这些能力就是救命稻草,就是转危为安的良机。早一点看到疫情的人,早做了预防准备,就可能少许多被传染的危险。早一点看到辟谣的人,就不会被看似科学的谣言蒙蔽太久,避免了采取错误行动的可能。总之,真相在大难临头时,比空谈比金贵的希望、信心,要金贵百倍。获知真相,才能在纷乱四起的疫情战中多一分镇静和心安,就如现在专家认同的理性恐慌也好过无知恐慌。

  然而,真相不是唾手可得,而是无比稀缺。即使相较于17年前,新闻传播发展到了人人皆媒的智能化时代,即使17年前“非典”时期的一大遗憾是媒介多样化还处在低级阶段,如今那些传播困难早已不复存在,仍然拯救不了真相缺席和难寻的局面。质次量高的信息无处不在,四起的谣言还能频获官媒的转发。恐慌——谣言——恐慌——辟谣——平息——谣言——恐慌……试问这一个多月来,谁能一条谣言没传播过、没听信过?想知道传播源在哪儿,武汉疫情的真实情况,瞒报事件始末,大把疑问在众人脑中积压,试问有几人从新闻信息中找到了确切答案?恐怕寥寥无几。当然,公共卫生事件特性可能让谣言传播更具条件,但在万媒当道的时代,技术发达的时代,期待一个更优化的传播生态,不是理所应当吗?

  本质是,我们缺的不是媒介,而是真正的新闻。人人皆媒体,说起来很完美,然而信息处理能力一般的普通人很难拼凑起一个接近真相的图景。我们到处去搜寻真相,一天16个小时沉浸在信息的世界,但获得的更多是琐碎的枝节、重复的数字、个体的故事、极端的观点。能为我们描绘全景式真相的媒体,能真正辨析真假及挖掘医学科学规律的新闻,已经少得可怜,甚至只是年轻人、中产者的特供渠道。哪怕大量优秀专业医学研究者的观点完全公开于众,信息获取渠道窄的人也无从得知,没有专业底子的人仿佛读天书,连专家之间的认识分歧都很轻易让普通人迷失方向,“神仙打架,凡人遭殃”而已。没有专业解读的新闻,没有质疑追问的新闻,专业的观点与普通人之间有知识的壁垒,其价值大打折扣。信息或许就在那里,真相也在不远处,但又和我们无关。

  “全体国人都在承受媒体死亡的代价。”一篇爆款文章如是说。这个结论,用在平时可以说夸大其词,但灾难是试金石,试出了新闻价值所在,试出了新闻专业重要性所在。只是十几年里,本来该在这波疫情中大施拳脚的媒体们、记者们大批量静静消亡了。

  黑格尔说,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非典”流行已过去十几年,我们依旧没有学会珍惜敢言、真言、善言的媒体。被多样媒介微观化的真相满足不了真正的新闻刚需,以致人人都在搜寻真相,但拿着手机、电脑夜以继日地翻阅,最后可能对真相依旧一无所知。因为兜兜转转,无媒可依。

  (作者为检察日报记者)

  【文章摘自《青年记者》3月上】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