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青记观察丨走向传播的共同体,还是信息茧房?

2020-06-11 08:47:37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智春丽

摘要:传统机构媒体的价值,不仅在于值得称道的公信力,还在于提供了一份认知地图,以相对完整的议程设置和框架,引导人们想什么、怎么想。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每天醒来先打开手机查看信息成了这段时间很多人的习惯。无论是方圆数公里内的社区动态,还是遥远异国的管控措施,都在不间断的信息流中几乎没有延迟地汇集到小小屏幕之中。这是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后遭遇的最严重全球公共卫生危机,无所不在的媒介直接塑造着人们对世界的判断和感知。

  疫情期间,国内外的调查数据都表明,人们对媒介的依赖程度明显增加。3月初,中国广视索福瑞(CSM)发布的报告显示,疫情期间用户媒介接触普遍走高,78.7%的用户比以前更多地使用微信,72.6%的用户看电视的时间更多,64%的用户“浏览传统媒体网站、客户端”的时间更多。美国公司GlobalWebIndex调查了4000名美国和英国的互联网用户,68%的媒介消费者上网主要是查看疫情最新信息,49%的美国人和39%的英国人表示他们使用社交媒体的首要动机是看疫情相关新闻。

  虽然信息在普遍抵达,但了解一个更全面的世界似乎并没有变得容易。比特可以瞬间穿越海底光缆,信息在人群中的传递却要越过重重障碍。这里面,既有根深蒂固的偏见作祟,也有新技术的藩篱。信息过载,注意力稀缺,获取信息如同盲人摸象,每个人接触到的都只是一部分。人们都在互联网上,却走进了不同的房间。

  吊诡的是,当人们在网络世界化身节点,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彼此连接,却前所未有地分散成一个个信息的孤岛,彼此在订阅的世界里远离。人们不再是被同一个频段、同一份印刷品凝结起来的传播的共同体,而是一个个远远近近的圈层。

  在大众传播时代,传播学研究早已揭示了人们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记忆的机制,目前的传播生态又带来信息茧房的忧虑。尽管学界在用实证研究方法试图解决信息茧房是否存在的争议,但近年来个性化信息推荐算法的兴起,普遍加重了人们对信息茧房的担忧。在网络传播兴起之时,个性化、窄播,本是作为显而易见的优势被强调的。时至今日,在以垂直化为运营技巧的自媒体江湖,窄播反而竖起了一道信息屏障。在客厅里一起看电视,曾经是作为一个家庭仪式而存在的,而现在,一家人在餐桌边各自看手机,成为更普遍的场景。

  教育学家杜威说:“社会不仅因传递与传播而存在,更确切地说,它就存在于传递与传播中。”信息世界正在发生的变动,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尤其是面临一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时,共识显得那么宝贵。传统机构媒体的价值,不仅在于值得称道的公信力,还在于提供了一份认知地图,以相对完整的议程设置和框架,引导人们想什么、怎么想。我们更愿意把目前信息的碎片化看作一个过程,一个走向更好的传播的过程。

  (作者为人民日报总编室编辑)

  【文章摘自《青年记者》5月上】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