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青记观察丨未看到的洪灾新闻与分发中心化

2020-07-27 08:36:00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詹新惠

摘要:分发中心化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平台的强势话语权,使头部力量具有左右用户的强大影响力,导致内容传播的偏颇和失衡。

  作为长江边长大的离乡人,对家乡的洪水灾害自然很关心。但奇怪的是,我能看到的洪灾新闻寥寥,朋友圈、推送也难见洪灾新闻的“踪影”。

  看到多篇网络文章,《1122万同胞受灾,媒体为何集体失声?》《南方水灾176万人受灾,为什么不关注?》《这场消失在新闻良心里的南方暴雨洪灾……》,似乎都在质问媒体为什么不关注洪灾。当然也有文章质疑,《关于洪灾,媒体到底有没有集体失声?》《为何有人感觉水灾报道媒体集体失声?》,究竟是媒体集体失声,还是出现了其他状况?

  综览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报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每天都有各地洪水灾害的新闻,人民网、新华网、中安在线等多家中央和省级重点新闻网站设有“防汛抗灾”专题。另有文章统计,从6月1日到7月5日,财新网的“2020年南方暴雨洪灾”专题包含16篇水患日记,13篇图片报道,从6月22日以来基本每天一篇水灾报道;中国青年报官网与洪水有关的报道一共有22篇,新京报官网一共有9篇与洪水相关的报道。由此看来,媒体并未失声,洪灾新闻的内容生产其实并不少。

  但是,再看看聚焦公众热点的各种榜单,微博热搜、话题、头条热榜、百度热词、夸克热搜等,都甚少看见洪灾新闻进入榜单、成为话题或热词。微信公号文章排行中,洪灾新闻也难以获得10万+的阅读量,倒是以上质疑的文章,有两三篇超过了10万+。从这个角度说,洪灾新闻确实不在公众的视野之中,看不到洪灾新闻的现象真实存在。

  主流媒体的洪灾新闻报道为何不能被看到、被送达?谁在主宰着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当下,信息海量过剩,渠道类别多样,用户希望能用有限的时间在熟悉的平台里快速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选择性接触成为必然。算法推送、微信推送、朋友圈分享、社交媒体平台和各种新闻榜单,是目前用户最常接触的渠道。若主流媒体的洪灾报道没有进入这些范围,传播力、影响力不足以“打动”这些渠道,那么用户看不到洪灾报道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些渠道,现在已经成为分发的中心节点,左右着用户的议程,决定着用户的阅读取向,改变着网络的舆论、舆情。这甚至可以看作分发的中心化。

  互联网本质是自由开放、去中心化,但分布式的技术特性并未改变内容生产、渠道分发的中心化逻辑和架构。直到Web2.0技术和大量UGC内容生产出现后,去中心化的内容生产逐渐打破精英垄断、大众传播单一主体的模式,真正冲击到原有内容生态系统。

  但是,在渠道层面,中心化的模式依然存在。PC时代是门户网站主宰分发;算法技术出现后,算法霸权主宰了分发;社交平台崛起后,各种话题、热搜、朋友圈话题主宰了分发。当主流媒体的报道不被算法推荐,当主流媒体的讲述不被朋友圈分享,当主流媒体的议题不能契合话题需求,被分发的几率就大大降低。特别是算法推荐采用冷启动模式,完全主宰了内容分发。所谓冷启动,即内容进入资源池第一次推荐后,若没有获得一定的关注热度,就不再被启动推荐。这对媒体报道的选题、叙事和角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洪灾新闻为例,主流媒体的选题和角度主要在抗洪救灾、正面宣传,这样的内容如果不能赢得用户的点击、浏览,缺少热度,就不会被算法再次启动并推送。

  中心化分发的形成,一方面是平台方或者极少数人组成的特殊群体决定了所有流量的走向,一方面是大多数用户的阅读选择和分享决定了中心化的内容,基于这一点,甚至可以说,是我们自己拒绝了洪灾新闻。因为我们的不选择、不分享、不评论,导致这类新闻不能够成为话题和热点,冲不进热搜榜单,不再被热启动。

  分发中心化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平台的强势话语权,使头部力量具有左右用户的强大影响力,导致内容传播的偏颇和失衡。同时,中心化分发模式更易于形成商业闭环,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和价值。6月微博热搜榜暂停更新一周事件,揭示的恰恰是中心化分发的利益收割问题。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0年7月下】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