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青记观察丨媒体欲转型智库,记者需去“民工化”

2020-08-19 08:59:23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彭 进

摘要:一言以蔽之,具有专家水准的记者团队,才是媒体转型智库的关键。故而,当前媒体努力的重点,应是想方设法提高智库团队的素质和能力,让新闻民工变成智库专家。

  沉舟侧畔千帆过。这是媒体人最焦虑的时代,人人谈转型,家家谋变革。

  不难发现,一些优秀媒体已把智库作为重要的转型方向。2015年,财新智库成立;2018年,南方都市报推动全员智库化转型;2019年2月,新京报智库频道上线……从媒体到智库,从报道到研究,承载了太多媒体尤其是纸媒涅槃求生的梦想。这种转型路径,似乎具有水到渠成的优势。毕竟,做新闻报道与做课题研究类似,都是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力图解决问题。

  媒体型智库的发展方向,从服务对象来看,不外乎三大类:政策智库,定位服务政府;商业智库,聚焦服务企业;公益智库,主要服务读者或个人用户。不同类型的媒体拥有的资源不同,故而用力的方向也不同。当前,服务政府和企业的更容易获得市场。

  遗憾的是,大多数机构往往雷声大雨点小。简单地把记者名字改名为智库分析师或者研究员,换个马甲,并不意味着立刻鸟枪换炮,不能实现机构与个人的华丽转身。

  如何衡量一个智库的价值?有人愿意买单和使用的智库才是真智库,否则便属于自说自话。现在,真正能靠智库产品实现盈利的媒体,市场上还寥寥无几。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记者“民工化”,能力不足,本领欠缺,媒体及其团队尚未打通智库化的任督二脉。

  记者转型为智库分析师,工作方式需要从报道向研究升级,需要形成标准化和有一定深度的智库产品,这考验着个人与团队的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媒体智库的研究员,某种程度上就是业界多年来一直在呼唤的专家型记者。专家型记者或智库研究员不再是简单地采访别人,而是要双向输出数据与观点,他们本身就必须是最懂行的人。毫不客气地说,当前许多媒体的大多数记者,往往并不具有这种双向输出能力。在大多数媒体,专家型记者往往凤毛麟角。而越来越多的年轻记者处于“新闻民工”状态,在浅尝辄止的会议报道与资讯快餐式报道中丧失了对深度研究的兴趣与诉求。

  如何突破这一困局?媒体在薪酬制度、能力培训、人才结构、产品设计等多方面,都需要创新乃至试错。没有严格的训练,文科生记者很难写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分析报告;缺乏优秀的分析师,智库报告根本无法成型;缺乏深度有吸引力的报告产品,媒体靠智库实现经营转型的梦想就是镜花水月。

  一言以蔽之,具有专家水准的记者团队,才是媒体转型智库的关键。故而,当前媒体努力的重点,应是想方设法提高智库团队的素质和能力,让新闻民工变成智库专家。

  记者告别“民工化”,智库才有希望。

  (作者为南方农村报编委)

  【文章摘自《青年记者》2020年8月上】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