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青记观察丨网络新闻是病句集中营吗

2020-09-10 08:48:53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时统宇

摘要:大型新闻网站也错字连篇、病句不断,这是大问题。

  又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评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的时候了,遴选入围的论文中有一篇《网络新闻语言的特征、失范及成因》(作者张颖炜、张玲),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该文虽然没有引经据典的高深,却直指司空见惯的普遍性问题——网络新闻更多关注和追求新闻的及时性、时尚性和受众的点击量,忽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鲜明的问题意识是该论文的突出特点,并且这种问题经常演变为习惯成自然,甚至还有“创意”的味道。

  关于网络新闻语言的失范,该论文归纳为汉字失范、词语失范和语法失范。我以为这些失范中最具娱乐性的“创意”是谐音导致的失范,所谓趣味性颠覆了新闻的规范和准确。比如,文中列举的某新闻网中出现的“甜馨笑得是辣么的开心”,这里的“辣么”替代了规范词语“那么”,如果是在微信的朋友圈,你甚至能读到“开心”变成了“开森”,让你感到港味和大碴子味混搭在一起。而词语失范中最常见的是外语词和生造词的滥用。比如“final季,学业压力确实会成倍增长”“人nice好相处”,这里的“final”是毕业,“nice”是好的意思。也正是在毕业季,“拿到了offer”大概最为常见,“offer”是录用通知的意思。这些多少年前被讥讽为“洋泾浜”“假洋鬼子”的东西,今天已经披上了时尚与趣味的盛装,打着与国际接轨的招牌招摇过市。

  我所忧虑的是论文提供的这样的统计资料:在对五大新闻网站连续三个月的跟踪调查中,这种中英混杂的外来词滥用现象最少的有9处,最多的高达65处。而“去哪里玩很高端很嗨皮”这样的表述只不过是一个“雅错”,因为像“屌丝”“TMD”“傻×”这样低俗恶俗的词语,在上述的调查中竟然出现了45次。

  语法失范是网络新闻又一个典型的不讲究,需要修改的病句基本上是中学语文水平,还没有达到高考语文识别病句的水平。除了“的”“地”“得”的使用混乱、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常见的问题之外,今天的网络语言中,动宾式离合词带宾语呈上升趋势。比如,“人民日报点赞直播答题模式”应该是“为直播答题模式点赞”;“他约我见面,我就在晚上见面他了”应该是“和他见面”。再如,“给我们母女三人带来了很重的精神压力”中的“很重”应该改为“很大”;“购票大厅中都是密密麻麻的人群”,这里的“密密麻麻”形容的是人,而“人群”是一个集合名词,不受“密密麻麻”的修饰。

  网络时代修改病句过时了吗?带着这个问题,我搜出了1978年高考的语文题,与近几年的高考语文题进行了简单比较,结论是:修改病句不仅没有取消,而且难度在加大。比如:“从大量的统计资料看,吸烟能导致癌症是无可疑问的”。这是1978年高考语文试题中修改病句的一个小题,答对可以得3分。而近年来高考中出现的修改病句试题,则多见4选1,也就是说一个小题中有四句话,其中只有一个不是病句,或者其中有一个是病句,这明显增大了试题的难度。

  如果是自媒体,如果是朋友圈,出现一些语言的失范不足为奇,因为本来就难以用传统的文字语言规范去要求。况且读图时代青少年的直观、简洁、快捷、诙谐的表达需要,也在客观上提供了语言出位甚至越位的社会基础。但大型新闻网站如果也错字连篇、病句不断,这就是大问题了。我们引述的是一篇学术论文,但论文作者跟踪调查得出的“五大新闻网站几乎每天都会在新闻语言表达上出现错误”,这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

  今天还有多少人听说过报纸的“第一读者”?他们先于所有读者,在报纸印刷出来后的第一时间阅读,简称“一读”。他们常年披星戴月,“黑白颠倒”,仔细阅读,严格把关,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他们体现了媒体这个职业的“工匠精神”。今天的新闻网站没有“一读”这个岗位吗?真的是“萝卜快了不洗泥”?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0年9月上】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