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青记观察丨基于历程与新文科的新闻学专业反思

2020-09-15 08:36:12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于正凯

摘要:新闻并非“无学”而是“融学”,在历史与现实中其“新文科”特征日趋明显,学科融合、问题导向、落实新文科是新闻学未来建设的合理路径。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落实国家新文科战略,需加强对新闻学的反思。新闻并非“无学”而是“融学”,在历史与现实中其“新文科”特征日趋明显,学科融合、问题导向、落实新文科是新闻学未来建设的合理路径。

  “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与新文科

  2019年4月教育部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着力培养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法治人才、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教师、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旨在创造高等教育的中国经验、中国标准、中国方案。

  “六卓越一拔尖”作为系统工程的总体部署,目的就是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新工科是应对以虚拟现实、量子计算等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先手棋。新文科则是基于哲学社会科学与科技革命交叉融合的现实,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维护社会舆论与社会心理健康稳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需要。

  新闻学历程:从专业到新闻传播学科体系,新文科的典型路径

  (一)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新闻学延续报学

  新中国成立以后,复旦大学新闻学系作为历史悠久的新闻教育机构(1929年成立)经改造与充实,继续办学。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新闻系,由燕京大学新闻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划入整合而成。1959年,北京广播学院设立新闻系。此外,兰州大学1959年创办新闻系,暨南大学1960年复办新闻系。报纸是近代中国第一种大众媒介,新闻学在文学中生长、依托于报业,有其必然性。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新闻学沿袭传统,重点集中在“报学”。

  (二)20世纪80年代传播学引入:新闻学的范式调整、新文科拓展

  改革开放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办新闻学专业,而诞生于美国的传播学开始引入中国。传播学的早期登陆者是20世纪初的社会学芝加哥学派①,四大先驱中拉斯韦尔来自政治学专业,拉扎斯菲尔德来自统计学专业,勒温与霍夫兰则来自心理学专业。

  新闻学专注于大众媒介与内容,传播学则更加关注于传播的完整过程。传播学对于新闻学的影响在于学术范式的调整,即由新闻内容重点向传播过程关注;还在于新文科的拓展,即开始研究社会心理、社会舆论、传媒产业等,并引入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三)21世纪:从新闻系到新闻与传播学院,体系走向完备,新文科特征显现

  21世纪后,新闻学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高校大量设立,并迅速从专业、学系到新闻与传播学院。现在新闻传播学作为教育部设立的一级学科,下设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国内不少新闻与传播学院还设立了与传媒关联密切的艺术学科下的专业,如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等。从专业设置上看,广告学回应产业属性,广播电视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跟随社会主流媒介的发展变迁,播音主持聚焦于职业角色,广电编导关注于内容制作的技术环节。技术并非独立于新闻传播之外的纯粹工具,而是渗透于媒介内容、文化、产业的本身。以上的专业设置已充分显现了新文科的特征:文理渗透,人文、社科、科技交融。

  (四)路径选择与特色发掘中的新文科彰显:两个案例

  20世纪80年代国内一些知名高校增设新闻学专业,21世纪后新闻学专业在高校普遍设立。后发者如何取得优势?路径选择与特色发掘至关重要,而顺应新文科发展大势则是关键。

  1.文理渗透的特色发掘。1983年,以工科为主的华中科技大学率先开办新闻学专业,“应用为主,文理渗透”成为其初创路径的特色,其新闻学专业也较为罕见地开设“高等数学”“自然科学概论”“微机原理”等课程。之后,又进行了人文、社科、信息科学的大跨度交叉。

  2.跟随市场与媒介的路径选择。21世纪前后,新闻学专业大量设立,新闻传播学科体系开始走向完整之际,正是中国电视普及、传媒市场启动、互联网革命迅速勃兴之时。

  专业是对科技与市场的回应。我们调查的河南某大学是这样的路径:2001年和2002年分别开办广告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学,2008年开办播音与主持艺术(属艺术学科),2013年开办网络新媒体专业(国内首批)。这显然是跟随市场和媒介的特色路径,也具有竞争战略的意味:没有将以“报纸”为主媒介、强调“理论”的新闻学作为发展重点,避开积累短板,另辟蹊径,发挥后发优势。耐人寻味的是,2019年该校开设新闻学专业。

  新闻学的反思

  该校经过十几年的迂回,重办“古老”的新闻学专业,主要基于两点:一是经历互联网洗礼,新闻学作为基础性专业的特质愈发明显;二是新闻学因其理论性与政策性,成为政府与高校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桥梁性专业。

  (一)基于历史与现实的融合再认:“新闻融学”的新文科加速

  1.“新闻无学的历史”与网络冲击现实

  有学者专门就“新闻无学论”进行梳理,如“浅学论”“传播学化”等。②正视困惑,再思考“新闻无学”,对于新时代的新闻学反思不容回避,且具有价值。

  传统报业时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需要“文字”去描述,而其中的道理、理论、思想、精神等“形而上”的东西则需要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广泛交融与深入探究才能最终由“文字”去建构。描述与建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前者是一般文字能力得以胜任,后者则超越文字能力而跨越到各专业学科领域,二者都容易产生“新闻无学”的理解困惑——语言文字及传播的“元学科”特质使得新闻学很难归属于文学、历史学、政治学等某一领域,多知识汇聚、多学科融合是新闻学固有的学科特点,不是无学,而是“融”学。

  1995年传媒市场化改革启动,与此同时Web1.0迅猛生长。2005年Web2.0之后,市场红利与网络冲击呈现出此消彼长态势。③网络冲击造成报业经营形势严峻的现实,加之新闻学源于“报学”的历史事实与关联想象,“新闻无学”甚至“新闻学已死”的误解可能加重。

  2.融合再认:新闻学是以新闻、宣传、舆论为核心问题的“融学”

  融合是网络革命引发的产业趋势。产业融合必然引发知识与学科融合。麦克卢汉曾以“内爆”一词进行诠释:“人口爆炸”的真相是“人们的生活彼此纠缠,造成了极端的拥挤”,而“学问爆炸”的真相是原来彼此隔离的知识“相互关联而产生的转变”。④今天,新闻传播现象融入更多的科技、社交、人文的因素,新闻学与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科学发生更加密切的“相互关联”以至于“产生转变”。这种“转变”快速而复杂,令人一时难以应对。

  “新闻融学”并非问题泛化,而仍以新闻、宣传、舆论为核心问题,其价值取向应落实于服务人民的新闻需求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但今日核心问题的难度和复杂性在加大,研究内容与方法发生重大改变。择要言之,新闻的公民生产、社交传播、智能化,宣传的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自信,舆论的大数据网络监测、分析、引导等成为新重点。时移事易,问题导向,新闻学的新文科趋势与要求更加明显。

  (二)新闻学的新文科设想:学科融合、问题导向、落实文科

  1.学科融合:语言文字基础的“去媒介”猜想

  新闻学生发于报学,以语言文字为基础符号,优势在于逻辑性、信息深度、文学美感。表面上看,摄影、广播、电视、网络一次次媒介技术进步,分别以图片、言语、影像、新媒体复合的符号来“冲击与替代”文字符号。本质上讲,语言文字与人类思维同一层面,其意义呈现随时间推移线性展开⑤,实质就是人类思维“内嵌的”逻辑性的特征,它是图片、言语、影像、新媒体复合的符号传播的底层的、主控的逻辑。

  基于此,我们不妨提出“去媒介”猜想,即跳出报纸对应文字、广电对应音视频,以及报学对应新闻学的传统的“媒介对应式”的思维模式。“智能趋势的融媒体”是主流媒介,互联网思维是主导,语言文字为内嵌思维,以此加强学科融合,以全媒介新闻传播为研究对象,围绕“新闻、宣传、舆论”等核心问题。

  2.问题导向:融合质量的指标

  向新文科迈进,学科融合,并非易事。技术跟跑过程中,大数据、虚拟现实、智能媒体,新点热点不断,业界与学界都及时跟进,但追蹭热点、流于表面、浅尝辄止的情形也时常发生,落实于现实的新闻、宣传、舆论等核心问题,是检验融合质量的硬性指标。这就要求在教学上培养学生融媒体新闻业务技能,在科研上注重问题导向的学科融合,对公民新闻组织、有效性宣传、民意表达与舆论安全等新问题作出符合逻辑与科学,富有中国特色又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建构。

  3.落实新文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新文科不是将文科转变成理科,而是将人文、社科、自科的洞见加以有机整合、融会贯通服务于问题的解决。这些问题本质上是个体、社会、国家的互动中的人的问题,深抵人性与心灵,事关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安全与凝聚。在新时代,网络传播已经促成共同体实时在线,个人、社会、国家的意见充分互动与交流,新闻学应重视技术变革,作好多学科融合,以建构更好的人文和文化环境,为人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本文为洛阳师范学院校级教改项目“媒介融合发展中的卓越新闻传播教师培养研究”(编号:2018XJJJ023)成果】

  注释:

  ①黄旦 李洁:《消失的登陆点——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符号互动论与传播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年第7期

  ②唐远清:《对新闻无学论的辨析及反思》[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78页

  ③于正凯:《技术、资本、市场、政策——理解中国媒体融合发展的进路》[J],《新闻大学》,2015年第5期

  ④[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商务印书馆, 2000年版,第68页

  ⑤[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06页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洛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0年8月下】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