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青记观察丨无采访,不新闻

2020-10-12 08:28:51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窦锋昌

摘要: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各类自媒体,都要对“新闻”二字抱有高度的敬畏感。

  最近,有两条“新闻”对我触动很大,觉得有必要在这个专栏里写一下,提醒现在不计其数的“自媒体”和“公民记者”予以注意。两条新闻都是在“今日头条”客户端上看到的,也顺便提醒一下平台方要尽到监管责任。

  第一条新闻是相对轻松的体育新闻。9月4日左右,头条上连续出现了多条类似于“广东好消息!朱芳雨成功当选主教练”这样的推送。我因为曾长期在广州工作,对宏远男篮的消息关注得比较多,看到这个推送的时候有点“震惊”,因为之前没有半点风声透露出来。打开一看,是一个四五分钟左右的视频节目,主播一个人口播,讲的都是宏远近期的引援问题,从头到尾,没有一句话指出“朱芳雨当选主教练”这条新闻的“出处”是哪里。借助于算法推送的强大威力,之后的一两天我又看到了两三条类似的推送。直到后来看到了朱芳雨本人的一条辟谣推送,说这两天深受上述虚假新闻的困扰,自己只不过参加了一个和篮球有关的娱乐节目,在节目里“客串”了一下主教练,就被说成“取代杜锋成为广东男篮的主教练”。

  第二条新闻出现的时间稍早,是一条严肃的时政和社会新闻。8月29日上午9时许,山西临汾的陶寺乡发生一起建筑坍塌事故,当场致多人被埋,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这是当天的一则重大新闻,各类媒体都给予了比较多的报道,有些媒体还进行了长时段的“网络直播”。因为新闻重大,我专门花了半个多小时看了几个直播,但是让我非常失望,因为这几个直播只能提供若干局部的“碎片化”信息,无助于我了解这件事情的整体情况。直到第二天,也就是8月30日,看了新京报特派记者的一则比较深入的文字报道,才让我对这件事情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

  前一个案例告诉我们,在目前数量巨大的自媒体中,有相当一部分缺乏起码的自律和操守。说“朱芳雨当选主教练”,而且把这句话打成主标题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是典型的“消息”式标题,这些自媒体的操作人也知道这是最吸引人的一个新闻点,因此把它做成标题并予以放大。但是,我们知道,一条消息的制作至少要包含采访和写作两个环节,一条长达四五分钟的视频节目,既没有采访也没有写作,就这么堂而皇之地刊播出来,并经过算法推送给了很多篮球迷,这样的做法给我们的新闻舆论场带来了非常大的“噪音”,让人真假难辨,甚至深受其苦。

  后一个案例告诉我们,无论传播技术怎么演进,但是读者最关心的最需要的是“有效信息”甚至是“知识”。没错,各种各样的“直播”技术很好,可以无限拉近读者与新闻的距离,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新闻现场。不过,“直播”镜头呈现给读者的绝大部分是片段化的“原始素材”,这些“原始素材”还不是“有效信息”,更谈不上是“知识”,要把这些“原始素材”提炼升华为“有效信息”和“知识”,还需要记者扎实的现场采访以及后续的加工整理。很显然,一个自媒体人拿着手机所拍摄的画面是很难达到这个程度的,哪怕他就在事发现场。

  在之前所写的文章以及演讲和授课当中,我无数次为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媒介技术革命“鼓与呼”,这是发自内心的。在移动互联网到来之前,“新闻传播”这件事只为一小部分专业人员所“独享”,其他人知道的事情再多、想法再多,也没有自主的渠道去表达。但是移动互联网改变了这一切,“新闻传播”的权利被无限释放,“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记者”,只要想说话,只要有话说,就有表达的渠道和平台。

  但是,当我们有了权利之后,我们有没有敬畏这项权利?有没有谨慎地去行使这项权利?还是随意去挥霍这项权利?这是摆在全世界网民面前的一个巨大问题。2016年,牛津词典把“后真相”收入进去而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反映的就是传播权利被分散之后所带来的这个“吊诡之处”,本来人人享有权利之后,我们更有条件直达“真相”,但是因为不负责任地对权利的滥用,我们反而失去了确定性。

  更深层次的问题有待于理论家们进一步的研究,但是在当下,我想说的是新闻传播权利是一把“双刃剑”,当我们人人手握这把利剑的时候,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各类自媒体,都要对“新闻”二字抱有高度的敬畏感,至少记住一句话:“无采访,不新闻”。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级记者,本刊学术顾问)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0年9月下】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