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青记观察丨两会融媒报道,要闻版编辑需练什么功

2021-04-22 09:17:36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王素洁

摘要:两会融媒报道,要闻版编辑既要把“基本功”练扎实,也要练好“绣花功”,更要懂得“内外兼修”,让报道有内涵也有“颜值”。

  每年全国两会,几乎都是中国青年报总编室最紧张忙碌的一个时间节点。这不仅意味着工作量的加大,也极为考验要闻版编辑的各项“功力”。特别是近几年,两会融媒报道成为主流趋势,受众不断细分,报纸要闻版编辑如何守正创新、与时俱进,找准特色和突破点极为关键。笔者曾多次参与全国两会期间的要闻版编辑工作,通过梳理这些年的报道经验发现:两会融媒报道,要闻版编辑既要把“基本功”练扎实,也要练好“绣花功”,更要懂得“内外兼修”,让报道有内涵也有“颜值”。

  把“基本功”练扎实

  全国两会期间,中国青年报总编室夜班主要承担着要闻及每日新闻等版面的稿件编辑、版面编排等工作,为此,我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前期准备。

  比如,梳理两会的一些标准用语和规范提法。这些最基本的准则,往往容易被忽视,而这方面一旦出错就是“零容忍”的低级失误。随着自媒体的不断更新迭代,现在经常会有一些公号文章对相关规范进行梳理,可以适当收藏,活学活用。

  另一方面,可以翻阅过去5到10年两会期间本报的相关版面和报道,这对年轻编辑而言,看似笨办法,但很实用。通过梳理,会在脑子里装下样式各异的版面设计以及处理稿件的“招数”,慢慢形成自己的“编辑数据库”。

  把控稿件也是一项“基本功”,这常常让年轻编辑头疼。作为要闻版编辑,政治素养和大局意识是必须具备的,但年轻人积累少,经验不足,对一些敏感或者重要稿件的把控能力相对较弱,修改稿件时,要么“畏首畏尾”,要么删减过度。最可怕的是,如果因此出错,常常是“致命”的。

  如果没有把握,向资深老编们请教是很靠谱的做法,学习他们如何处理重要稿件和版面,并积极参与。这个过程中一定要用心,不然是记不牢的。

  虽然创新是最终诉求,但规范和模仿也至关重要,因为这会让你汲取前人的经验,底气更足。

  练好“绣花功”,把稿子编得细些再细些

  两会期间,本报稿件很多都是记者当天辛苦采写的,交稿也比往常更晚,留给编辑的改稿时间十分有限。但越是如此,编稿时越要细致。

  在编稿环节,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排雷”。“雷”埋得有深有浅,稿件第一遍浏览下来,编辑要对内容结构有所把控,并把“浅雷”先挖出去。比如,不规范的表述、格式错误、明显的错字等;对于“深雷”——结构混乱以及时间、地点、人名、引文等错误,要在编稿的过程中下大功夫,对稿件的一些部分进行改写、润色;同时,对引用的文件内容、相关数据、中央领导人的讲话和采访对象的身份等要认真核对。

  标题制作,是编稿的“重头戏”。好的标题应该像一双“大眼睛”,既精炼传神又意味深长。大标题最好不超过13个字,这样在版面的呈现上比较合适。当然,标题一定要准确,这是最基本的。

  笔者在标题制作上的一个心得是,浏览的稿件过程中就把主题、亮点词句以及新颖的表述等复制出来放在标题一旁,阅读全文后,对这些内容进行合理的“排列组合”,找到最佳的组合形态。

  标题的修改并非一蹴而就,可能不到值班领导签字付印的“最后一刻”,编辑们都还在讨论如何把标题做得更精炼、更恰当。

  其实,关于编稿这项“绣花功”,笔者感触最深的,是两位夜班编辑说过的话。

  记得刚进报社时,总编室的一位老师告诉笔者,改稿子绝不是“删成统一标准”,要尊重记者的劳动,编稿时要根据内容删减、修改或者添加,这是应有的基本认知。

  还有一位资深要闻编辑说过,心里一定要有个标杆,经你手的稿子要达到见报水准,不能“心存幻想”,觉得后面还有老师把关,对待稿子要用心和负责。

  “内外兼修”,版面既要有“颜值”还得有内涵

  版面编排需要“内外兼修”,既要有“颜值”,还得有内涵,这也是总编室狠抓的一项工作。特别是两会期间的头版,从稿件、图片的选取到稿件布局,乃至导读的运用,都更加讲究。

  对于中青报头版的编排理念,上了多年夜班的一位副总编辑曾总结过一句话:上半部分做精品,下半部分有特色。

  上半部分的精品,是指本报作为中央级大报,头版应该庄重、大气、有规矩,但同时对于一些重要规定动作,也不能简单地“一放了之”,要精心编辑。比如,把报道里的“干货”拎出来做成导读、摘要;根据内容重新制作标题;加强与美编的合作,在版面编排上有所创新等。

  下半部分的特色,则是本报作为青年报,版式和报道应该有自身的特点。比如,头版一直常设中青视线、中青评论、中青观察等特色栏目;对于主打稿件,此前常采用标题超粗黑字体,做成蓝反白的效果,近年来改版后,更换了字体,更注重利用线框、提要等元素丰富版面形态,同时加强在报网融合方面的探索。

  这些理念体现在两会的版面上,也是一贯的,但变化更多。

  一方面,两会的一些重要程序每年相对固定,像开幕闭幕、听取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以及“两高”报告、总理答记者问等。这些重磅规定动作在版面上的位置,每年基本是固定的,这是应有的规格,也是本报对这类稿件的价值判断,但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会有所不同,尽量作出特色,比如,走横题还是竖题,照片如何摆放,摘要该怎么做,等等。

  另一方面,两会期间本报会开设新栏目,刊登重头的自采稿件。每天两会报道组会给总编室提供一些稿件,其中一篇主打稿会突出处理;在照片的选取上,除了规定动作外,每天都会有自己的记者拍摄的照片,新闻性强和画面有冲击力一般是首要的选择标准。摄影部的编辑会介绍当天本报有哪些好照片“出炉”,大家通过沟通确定哪些照片适合上头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随着融媒理念深入人心,如何在传统报纸版面上展现更多新媒体元素,强化自身青年特色,也成为两会期间中青报要闻版编辑的发力点。比如,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中青报头版几乎每天推出一期“青小豹漫说两会”,用漫画的形式呈现代表委员的意见和建议;近两年全国两会期间,要闻版基本每天都会选用两三张融媒报道的海报以丰富版面元素。

  当然,有些“旧”的编辑理念始终没有过时——好的版面应该像个“美女”,五官端正匀称,这是版面布局上的一个标准。而要想端正匀称,就得注重“抠细”,比如,稿子不能放得太厚,否则密密麻麻会让人感觉很“压抑”,如果必须放得厚一些,可以用配照片、加提要等方法进行调整;还比如,竖题不宜太长,而且最好有副题或者肩题,这样看上去协调、美观……

  这些大大小小的“秘笈”,大都是一批批的要闻版编辑们总结归纳出来的,其中最核心的“一招”是:殚精竭虑,为稿件做出漂亮的嫁衣。

  (作者为中国青年报总编室夜班编辑)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1年4月上】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