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青记观察丨媒体智库实现专业化突破的路径探讨

2021-06-25 08:35:01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门丽丽

摘要:着力打造深度内容的持续生产能力,是智库媒体建设必须主抓的方向和补强的弱项。

  深度内容的持续生产能力和新闻内容的广泛传播能力,是建设媒体智库的两大核心要素。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其普遍优势在于后者。而深度内容的持续生产能力,要求具备深入的行业实务经验、扎实的知识基础和独特的行业见解,传统媒体在这一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因此,着力打造深度内容的持续生产能力,是媒体智库建设必须主抓的方向和补强的弱项。

  2020年6月,粤港澳大湾区信息资讯中心揭牌仪式暨产品发布会在广州举行。粤港澳大湾区信息资讯中心由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省统计局、省港澳办、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省委党校担任支持单位,珠三角九市大湾区办协办,是政府机构与媒体单位合作共建的媒体智库机构。粤港澳大湾区信息资讯中心致力于打造信息、研究、宣传、产品应用等四大平台,为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提供决策信息服务、宣传推广服务和决策咨询服务。本文分析影响媒体智库研究产品专业化水平的三个因素,将结合粤港澳大湾区信息资讯中心建设实务经验,阐述其如何解决相关难题,并探索性提出媒体智库如何实现专业化突破的三方面建议。

  影响媒体智库研究专业化水平的三个因素

  高品质、专业性内容的持续输出,是衡量媒体智库水准的关键。媒体智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一大特点,就是不仅具备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更需要给出有深度、有见地的分析及建议。由于媒体智库在专业细分领域的实战经验积累、专业人才积累、深度资料积累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其研究内容输出的质量和水准往往不尽理想,出现“智库不智”的困境。笔者通过分析主流媒体智库建设并结合自身建设经验,发现制约媒体智库研究产品专业化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研究人员专业性稍显薄弱。首先,媒体智库开展专业研究,受行业工作性质影响,往往缺乏专业度和深度。媒体智库脱胎于媒体,具有捕捉时政敏感信息的思维惯性,其研究更多是跟随时政或社会热点来确定选题,导致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程度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且,其研究内容多属于资料“二传手”性质,限制了深度内容的持续挖掘。其次,当前媒体智库的研究人员多由媒体记者兼任,专业背景多是新闻学传播学等学科。资深记者虽然可以第一时间了解行业的动态事项,但是对事项的深度研究和挖掘不够,尤其是针对行业复杂性问题,缺乏一定的行业理论基础,存在“广而不深”的问题,存在“蜻蜓点水”的现象,很难触及深层次问题进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或者提出的意见建议不具备可操作性,过于理想化表面化。最后,媒体智库的研究人员由于从业背景相对单一,多是一直从事媒体行业,缺乏专业领域的实战经验,对研究对象行业理解不深入,导致研究过程与结论出现偏差,提出的意见建议过于“外行”。

  二是研究方法充足性有所欠缺。媒体智库在开展研究过程中,研究方法较单一,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多以零散个案研究为主,缺乏系统全面的深度研究。众所周知,媒体具备采访权,开展采访调研是其天然优势,在开展某一主题研究时,对典型的代表对象进行采访调研是首选的研究方法。这一方法属于个案研究法,虽可对个案进行深入了解,但个案观点是否具有一定代表性,还需要考究,容易导致以偏概全。其次,多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研究支撑。媒体智库通过个案采访调研,凭借研究人员的主观经验进行判断,从而得出研究结论,缺乏全面系统的数据统计与分析支撑,会导致研究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最后,多以转述为主,缺乏深度分析。媒体智库在研究过程中,多是客观转述采访调研对象的观点,缺乏自主性的深度分析,导致成为浅层次的信息传导者而非信息深度分析加工者。

  三是研究对象多样性略有不足。媒体智库的研究对象广义包括研究的研究资料和人物对象等。研究资料方面,受行业基础资源影响,媒体智库研究资料多以文本类资料尤其是新闻稿件为主,但这一类型的资料多数十分零散、不成系统、质量不高;而对于行业专业数据库、文献资源等更为客观真实、全面深入的重要研究资料使用,则较为缺乏。因此,容易导致研究浮于表面,缺乏专业支撑等问题,进而影响研究成果质量。人物对象方面,媒体智库开展研究容易选取主观愿意接受媒体采访调研的人物群体,对于对象是否具备代表性的考虑是其次的。而这些主观愿意接受采访的对象,除部分乐于客观地分享观点之外,也存在部分研究对象利用媒体宣泄个人情绪,夹杂个人的利益诉求,利用媒体来实现个人意图等情况,导致表达观点失真,其结论的客观性、科学性难以保证,这就对研究人员的辨别力提出要求。

  媒体智库如何实现专业化突破

  补强短板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媒体智库需加强自身研究人员专业素质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坚持“资源整合,为我所用”的原则,从多方面下手,全面提升媒体智库专业化水平。

  一是引入“专家外脑”,提升研究内容深度。媒体智库在开展研究过程中,会涉及多个细分领域的研究主题,需要相应领域的专业人才支撑。这些细分行业领域的资深研究人员多在高校、研究机构等单位执业,靠媒体自主培养则需要大量的时间、资金等资源投入,短时间内很难实现。那么,要快速补齐研究产品专业性的短板,引入“专家外脑”支持就是十分重要且切实可行的途径之一。具体来讲,可通过建立与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专家学者等的常态化合作机制,购买专业服务,根据研究需要由相应领域专家在重点问题上提供专业的指导意见,助力媒体智库得出更加权威精准的研究结论。如在成立智库研究机构的同时,组织成立专家委员会,聘请相关专家作为其研究顾问。除此之外,还可采用直接与智库机构合作的模式,利用专业智库对政治、经济、社会等问题研究比较专业的优势,与其建立合作机制,共同开展研究,实现数据共享,专家共用,从而实现研究内容紧跟社会需求、研究依据具有科学性、研究结论具有指导性等多重效果。粤港澳大湾区信息资讯中心在成立初期,就建立了粤港澳大湾区方面的专家库,通过与专业领域专家建立常态化联系,来补足自身研究人员特定领域专业性的短板,重点主题研究由媒体研究人员与自身专家共同开展,包括商定主题方向、研究方法、调研访谈等,使媒体研究人员与资深专家能够相互补充,共同推进主题深入研究。

  二是多种研究方法并用,提升研究成果精度。首先,要综合使用多种研究方法,相互补充完善。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既有其优点,也有不足之处。媒体智库开展研究仅仅依靠采访调研是不够的,要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践考察相结合、宏观分析和中微观分析相结合、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等多种研究方法,多措并举综合开展主题研究。如,对于系统性的研究主题,需要利用比较分析法结合个案分析法,通过对不同事物的比较,寻求其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通过综合利用多种研究方法,再结合采访调研,媒体智库才可弥补其研究方法单一的短板,增强描述整体情况的客观性和结论建议的科学性,进而提升研究产品的质量。其次,要注意在不同研究阶段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如,开展新兴领域的研究时,在选题阶段,对于新概念新理念,首先要通过文献分析方法,弄清研究主题的内涵,切不可出现概念理解与研究内容实质出现偏差的问题,需找到研究主题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支撑再进行下一步研究。在具体调研阶段,则需要个案研究法结合其他方法具体开展。因此,科学研究通常分阶段进行,不同阶段应该选择不同研究方法来完成相应的研究任务。粤港澳大湾区信息资讯中心在开展研究过程中,充分做到多种研究方法并用,针对研究主题需做充足的文献研究,再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下一阶段的研究方法,最后得出研究结论。

  三是扩充信息来源渠道,提升研究对象广度。首先,媒体智库要扩充研究资料的来源渠道。媒体智库在开展主题研究的过程中,利用新闻素材开展研究属于“就地取材”,但存在内容品质不高、内容散乱等问题。因此,要扩充研究资料的来源渠道,通过补充专业数据库、文献库,尤其是专业行业领域内的专题数据库和文献库,获得大量客观的数据研究和文献研究,实现深度研究内容高品质输出。媒体智库需加强此方面的资源配置,让研究人员有充足的研究素材和支撑资料,才能增强研究产品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如,粤港澳大湾区信息资讯中心成立后,随着研究内容的积累和沉淀,建设了为我所用的专业数据库和文献库,尤其是可针对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甄选数据资料和文本资料,建设专题数据库,并且进行常态化更新维护,打造既符合媒体智库需求又能够博采众长的数据资料库,为后续研究提供良好的数据资源基础。其次,媒体智库要提升研究人物对象的代表性。人物对象作为媒体智库的重要研究对象,其代表性是十分重要的,要争取在有限的样本中做到最具代表性。在人物对象选择上,要充分研究样本的覆盖程度,并重点分析该对象的出发点,切不可被情绪化人群所左右,被其误导,影响研究结论。同时,对于人物对象的研究,还要对其观点进行验证,将事项进行全面还原和逻辑推理,涉及重点问题要去相关的部门组织实际验证其真实性,将个人的观点条理化、科学化和客观化。

  (作者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新闻网经济新闻中心总监助理)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1年第11期;原标题为:媒体智库实现专业化突破的路径探讨——以粤港澳大湾区信息资讯中心建设为例】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