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青记观察丨没有分寸感,或是言说的灾难

2021-07-12 09:04:46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姜 赟

摘要:分寸感,绝不是一种语境下的桎梏,而是检验观点成熟的标志。

  大千世界,任何事物都离不开“分寸”二字。观点阐发、评论言说亦是如此。往大了说,思潮的形成、舆论的走势、时风的塑造、民情的变动,莫不与各方面的言说有关;往小了说,是非曲直、毁誉忠奸、见识判断、情绪波动,都受到各种言论的影响。越是重要程度大、影响范围广,就越需要强调分寸感。没有分寸感,或是言说的灾难。

  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流沙一般的信息、观点扑向人们,大众反而感到身处信息沙漠的莫衷一是。不仅如此,由于网络传播的无远弗届,那些偏狭、片面甚至充满恶意的言论有了全时空、面对面的传播机会。这背后往往浮现的是,平台算法推荐的茧房效应,一些自媒体无分寸的“带节奏”,引发多维度的偏激共振,使得卷入其中的人们往往情绪失控、随波起伏、闭眼开腔。撕裂感已成为人们对舆论的普遍感知。

  应对撕裂感,要呼唤分寸感。拿捏分寸、掌握火候,理应是公共领域发声的基本伦理。有学者研究指出,信息交流演变成充满戾气的恶意指责,甚至谩骂,原因在于这种交流失去了分寸感,它标签化、脸谱化对方,朝着妖魔化对方的逻辑演进。截断这个进程,就需要有人将理性认知、冷静分析体现在有分寸感的笔力之中呈现出来。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体现质量辩证统一;又是一个实践问题,考究对质变临界点的掌控。

  对于一个真相迟迟不能浮出水面的事件的报道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立场。一事未明之前,义愤填膺者有之,恶意谩骂者有之,待到反转时,尽皆偃旗息鼓,只留当事人独自舔舐精神的伤口。批评是容易的,训斥也不那么难学。但在公共平台发声,决不能把问题简化成“真空中的自由落体”,各种空气阻力、扰动通通忽略不计,有时候需要学会宽厚的批评、有节制的赞赏,时刻保持深刻的自省。

  分寸感,绝不是一种语境下的桎梏,而是检验观点成熟的标志。知分寸、掌火候不等于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更不是束缚思想、缺少创新动力的借口。强调分寸感,只是因为一个问题的背后,往往存在过去多种情况的累积、现实多元利益的交叠、未来多样路径的考量,需要言说者深刻洞察事物运动变化,敏锐捕捉矛盾双方动态平衡,练就把握评论指向与分寸的能力,防止舆论生态在人为的“乱砍滥伐”中被破坏,当好躁动时代的静思者和理想价值的守望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们乐见更加活跃的舆论氛围、更加丰富的舆论生态,但无论谁在公共平台发声,都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观点可以不同,看法可以各异,但应共同遵从法律法规,恪守伦理道德。那种为流量所诱、为吸引眼球而故作惊人之语的言行,不值得提倡;那种先入为主、固执己见、以势压人的做法,不值得提倡;那种极端情绪化、用谩骂和挖苦损毁别人名誉的举止,不值得提倡。论是说非、臧否人物,要有分寸的丈量。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1年第12期】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