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青记观察丨疫情之下的东京奥运报道故事

2021-09-30 08:15:54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刘占坤

摘要:如何准确预判,如何展现体育精神凝结的力量与情感,如何收获与众不同的瞬间,对奥运摄影记者是很大的考验。

  2019年,我工作了34年的中国青年报社规划了最初的全媒体报道2020东京奥运会的计划,决定派两名文字记者和一名摄影记者到日本,我是其中的一员。但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事情的节奏。国际奥委会和东京奥组委经过反反复复的研究,最终无奈地将本应于2020年举行的第32届夏季奥运会推迟了一年,为此他们承受了超乎寻常的舆论和财务压力。禁止观众入场观看比赛,是他们做出的最艰难的,或许也是最正确的决定。

作者在东京奥运会赛场。中国新闻社 杜洋/摄

  我本该在2021年1月退休,但为了采访这届被疫情推迟一年的东京奥运会,为了我喜爱的体育摄影事业,我向报社打报告提出了延迟退休的请求。

  防疫高于一切

  奥运会固然重要,但生命珍贵,防控疫情必须摆在第一位。出发前,我的准备工作比以往出差复杂了许多,按要求进行了出发前96小时和72小时的核酸检测,鼻子被捅得超级难受。提前下载了日本防疫健康宝OCHA,每天打卡登记健康状况。防疫用品几乎占了行李箱的大部分地方,最后一天还把一盏紫外线消毒灯塞了进去。

  记者们抵达东京,在成田机场进行长达数小时的防疫手续检查和核酸检测,入境后先要在酒店自觉隔离3天,核酸数据显示正常后才能去媒体中心及赛场工作。手机中的防疫软件必须每天逐条填写,14天无恙后才能由红码转为绿码,转为绿码后才可以搭乘公共交通。

  据统计,全世界共有16000名新闻工作者抵达东京奥运会进行采访报道工作,虽然这个数字比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25000名下降了不少,但依然可以感受到大赛前的新闻大战和防疫的紧张气氛。

  为了防疫需要,主办方绞尽脑汁陆续出台了多项举措,为保证运动员和奥运相关人员的安全,东京奥组委发布了适用于运动员、记者等不同人群的防疫手册,对相关人员的行动限制、接触限制、卫生习惯、核酸检测等做出明确规定。按规定,运动员不能离开赛场、奥运村等奥运相关区域,更不能私自外出观光旅游。

  辛苦付出与期待佳绩

  由于经费和疫情的原因,东京奥运会在媒体车辆的安排上有些捉襟见肘,不同比赛项目场馆之间没有媒体班车联动,记者们想转场,必须先回到交通中心乘车才能再去另一个场馆,有时要去的方向是相反的,媒体班车的数量也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虽然组委会给每个记者发了一些出租车代金券,但为了防疫不允许在街边拦车,只能通过电话预约叫车,预约电话经常打不通或者没人接听。中国记者们想多跑几个热点比赛赛场进行报道几乎是不可能的,大家在这些琐碎的事情和奔赴赛场的路上耽误了太多时间,苦不堪言。组委会每天接到大量投诉但无能为力。回想2008北京奥运会的时候,我申请了一个奥运车证,自己驾车行驶在奥运专车道上,有时一天能赶五个赛场,真是爽呀!

图1

  跑大赛,辛苦是家常便饭。只要中国队员夺金或表现出色,我们就几乎忘记了疲惫。7月23日东京奥运会开幕式拍摄、发稿结束返回酒店已经凌晨3点,先给服装、设备等进行消杀,再清理相机储存卡和为电池充电,眯瞪了一小会儿天就亮了,6点出门赶去射击场。我国00后小将杨倩不负众望,在女子10米气步枪的决赛中最后一枪逆转对手,拿到2020东京奥运会首金,也是中国代表团第一金。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化身“礼仪先生”,亲自为获奖运动员端起放奖牌的托盘。杨倩也同时成为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个戴着口罩领奖的金牌运动员、第一个在领奖台上自己把金牌戴上的运动员(图1)。我第一时间将照片传回中国青年报的收稿平台,后方迅速制作了首金的电子海报及全媒体上线,赢得了读者超高的关注度和点击率。这一天我又是很晚才返回酒店,但似乎也没觉得累。

  7月26日,我选了三个中国队有把握的夺金项目进行拍摄,一早是张雨霏的女子100米蝶泳决赛,可她以0.05秒之差获得了银牌。下午男子双人十米跳台决赛,中国选手曹缘和陈艾森输给发挥更出色的英国选手,错失金牌。晚上,首次进入奥运会的乒乓球混双比赛,中国队的许昕和刘诗雯打满7局后,最终不敌日本选手,获得了银牌。这一天,三金变三银,运动员失落,我也郁闷,之前定好的报纸一版大照片就这么“黄”了。

  到了7月29日,张雨霏的小宇宙终于爆发,先在200米蝶泳的比赛中一骑绝尘,获得冠军并创造出新的奥运会纪录,随后又与队友合作将女子200米自由泳接力的金牌收入囊中。现场两次升起五星红旗,作为在场见证的一名中国记者,我心里真是激动和骄傲。

  “无缝链接”的前后方合作

  如今的媒体运作方式早已不是2008北京奥运会时的模样,话题+流量,成为媒体考核成绩的标准。为此,中国青年报制定了#我在东京看奥运#的大主题,要求记者的报道在传统纸媒刊登的同时,要在中青报全媒体的网站、客户端、微信、微博,中青校媒(短视频)、快手……一股脑地上线。在现场,无论你有多忙采访多不易,后方领导和编辑都希望你每一分钟有照片传来。尤其是中国队获得金牌的内容,因为报道早一分钟上线就会赢得更多的读者。

  纸媒时代,我在拍照片前考虑的是“新”和“绝”,可如今网络时代编辑和读者需要的是“快”和“有”。真不知是读者改变了我们的拍摄方法,还是我们的报道方式引导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多年来,我始终追求一图胜千言的拍摄效果,但在奥运期间我要在拍好照片与抢发稿之间做艰难的平衡和取舍,有时因为操作发稿而错失了难得出现的精彩瞬间,也有时因延误了上线速度让后方的平台关注数据“不好看”。

  通过实战,这种平衡有时也是可以实现的。8月1日上午,东京新国立竞技场阳光明媚,对于中国媒体来说,第四次参加奥运会铅球决赛并具备夺金实力的巩立姣无疑是最大的关注点,我早早就钻入田径场的“摄影地沟”选择了“最佳”拍摄角度,北京编辑部的编辑提前就制作好了冠军海报的模板,就等巩立姣“一投定金”时我的好照片传来,文字记者提前写好了绝大部分的文字报道和图片说明,只差填写成绩。果然,巩立姣不负众望第一投就掷出19.95米的好成绩确立了领先优势(总共要投6次),其他多个国家的运动员也各有特色,我不停地拍摄着。第四投结束后,巩立姣的成绩依然在20米以内,通过以往对巩立姣的了解,最后两投她一定会爆发,为了之后能迅速传照片,我赶忙换上一张全新的照片存储卡。在第五投,状态饱满的巩立姣投出20.53米,刷新个人最好成绩,巩立姣高举双拳呐喊庆祝,我立马捕捉到这一组瞬间并立即拔出存储卡,插入手机读卡器挑选出最精彩的画面,通过微信传回报社,等候已久的报社编辑迅速完成了冠军海报的制作。随后,完全放松了的巩立姣再次发威,第六投成绩为20.58米并最终夺得冠军,同时收看电视直播的编辑立马将海报和图文报道上线(图2),“第一时间”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图2

  这次报道的成功,是前方记者通过以往积累的经验,在技术等多方面准备,后方编辑全方位配合下完成的,这种“无缝链接”的合作方式,被多次运用于本次奥运会报道中。据统计,此次中国青年报全媒体奥运报道的传播效果惊人,产生了大量有影响的爆款,以报社微博端的传播数据为例,奥运期间,有约20个奥运相关话题阅读量过千万,其中3个话题的阅读量过亿,最高达到4.3亿,还有3个话题的阅读量接近7000万。单条微博阅读量最高的一条超过1044万,28628人点赞。

  情感“超越”金牌

  过去,我在分享新闻摄影的经验时曾告诉别人,无论在多么热闹、复杂的新闻现场,摄影记者的内心一定不能被干扰,必须一门心思拍到该拍的东西,心无旁骛。我还总拿1993年9月24日凌晨北京申奥失利的那个终生难忘的瞬间当佐证,《9·23北京不眠之夜》这张照片被很好地记录在135黑白底片里,是因为当时现场的所有人都惊呆时,我保持着一个职业摄影记者的冷静。

  可在东京奥运会,我彻底不冷静了一回。8月2日,在女子排球比赛现场,中国女排虽然以3:0战胜了阿根廷队,但因为之前小组赛三连败,提前无缘晋级8强,结束了本届奥运会的征程。赛后,中国女排的姑娘们手拉手围在一起鞠躬感谢亲如妈妈的郎导,郎平满含热泪一一拥抱每一位姑娘,场上的DJ播放着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并以中文为中国女排送行。此时,几乎在场的所有中国记者都热泪盈眶,我更抑制不住感动,眼泪流进口罩里也顾不得擦,只顾着不停地按快门。

图3

  不一会儿,漂亮的女排姑娘9号张常宁拉着队友龚翔宇走向我们,笑中带泪,跟中国体育报女摄影记者刘亚茹说(也相当于跟所有在场的中国摄影记者说),“亚茹阿姨,我们坐下,您帮我们拍一张带奥运五环的(照片)”。我赶忙跟刘亚茹一起按下快门,而且按了好几梭子。我真心希望最大限度地满足她们此刻的这个小要求,将这美好瞬间化作永恒(图3)。后来,这张张常宁和龚翔宇普通又不普通的纪念照,在网络平台获得超高的阅读率、评论和点赞。读者们在留言中给了中国女排很高的评价,替她们惋惜的同时热情鼓励姑娘们,期望她们擦去眼泪,继续加油!

  为了后方的点击率,绝大部分中国摄影记者每天都要围着有夺金点的项目转,因此,这场中国女排东京奥运会告别赛,很多记者想来也来不了。但我笃定,精彩的照片不一定只属于胜利的时刻。

图4

  其实,在奥运赛场,每天都涌现着团结的力量和感人的瞬间。8月1日,在田径女子100米栏的一场半决赛中,位于第6道的牙买加选手汤普森,在奔跑中撞栏倒地痛苦不堪,随后9道上的匈牙利运动员卢卡也出现失误未能完成比赛,但卢卡不顾自己的伤痛和失落,赶忙去搀扶和安慰汤普森,赛道中上演暖心一幕。(图4)

  在男子跳高决赛现场,来自卡塔尔的巴希姆和意大利的坦贝里都跳过了2米37,两人都拒绝了裁判提出的“加赛”要求,共同分享获得金牌的喜悦;在女排比赛中,两名土耳其姑娘为了救球,嘴对嘴撞到了一起疼痛难忍,队医治疗时,其他队员围成一圈用爱守护队友……

  东京奥运会开幕前夕,国际奥委会把奥林匹克口号从“更快、更高、更强”修改为“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强调了人类社会在困难时期团结一致的必要性。

  30多年来,我采访过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体育赛事,每一次都能体会到体育精神下凝结的力量与情感,但这一次最为特殊、愈加强烈、更觉温暖。

  多“沉”一会,给你“好看”

  到东京奥运会采访,我是中国摄影记者中年龄最大的,但不一定是手段最多的,我积累了30多年的体育摄影和发稿经验,如今,有的能用上,有的根本用不上了,因为时代变了,读者需求变了,“拍摄+发稿”的技术手段也变了。不过,有一个经验始终让我收获良多,当一个比赛项目结束后,先别着急忙慌离开,在现场“沉”几分钟,是收获“与众不同”的绝佳方法。

图5

  8月4日,花样游泳双人自由项目的决赛结束后,我在看台上发稿,突然发现两名身着泳装的运动员在奥运五环标志下蹦蹦跳跳地拍特色纪念照,酷似展翅飞翔。我赶忙锁定这个精彩瞬间(图5),事后查资料得知她们是法国的夏洛特和劳拉,在比赛中仅获得第8名,成绩并没影响她们的心情,能站在奥运赛场上都是好样儿的!

  后来,中新社记者杜洋用此方法捕捉到中国游泳健儿张雨霏在五环下展示她在本届奥运会获得的“两金两银”奖牌的绝佳瞬间,也是中国摄影记者的独家照片,令我羡慕不已。

  8月8日,燃烧了16天的2020东京奥运会圣火在新国立竞技场缓缓熄灭,闭幕式结束后,工作人员们在场内与东京奥运会蓝色吉祥物Miraitowa(寓意充满永恒希望的未来)合影留念,这张照片同样是我用“沉”的方法等来的。

  (作者为中国青年报主任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摄影最高奖金像奖获得者,在国内外多项重大体育赛事一线从事新闻摄影采访报道工作36年。文中运动员照片均为作者拍摄)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1年第17期;原标题为:让岁月铭记这一回——疫情之下的东京奥运报道故事】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