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青记观察丨读书是一件需要绕远路的事

2021-10-28 08:48:33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曹林

摘要:书单是私人读书的结果,不是可以绕过博览过程而直接享受的结果。

  常有学生让我帮着开个书单,他们觉得,曹老师读了很多书,肯定对书有一个排序,知道哪些是经典。

  书山有路,学海无涯,谁没有经历过那种迷茫的时候,我特别理解学生对好书的渴求,但我一般都拒绝了这种书单请求。两个理由:第一,一般指望别人开书单的人,都不会读书;第二,让人开书单,带着一种在读书上想走捷径的诉求,这不是读书应有的态度。读书是一件需要绕远路的事,偷不了懒,走不了捷径。书单是私人读书的结果,不是可以绕过博览过程而直接享受的结果。

  大学者讲课、写文章时旁征博引,休谟、海德格尔、王尔德信手拈来,是因为书单里有休谟和王尔德,或者写文章前读了海德格尔,才“拈来”的吗?靠的绝不是现学现卖,不是百度搜索,不是“碰巧记住了某段话”,而是绕远路的结果。读书时,根本没想着以后要引用,将来写文章时要用到某个论证中,某个场合用一下能凸显思想深度。开卷有益,博览群书,无功利、绕远路的海量阅读,形成了宽厚的知识塔基和灵敏的心智结构,让自己在输出时可以达到“知识自由”:不会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话到嘴边说不出的输出障碍。

  社会学家安德鲁·阿伯特把这种表达输出时的“知识自由”称为联想式致知(associative knowing),游刃有余地形成联想,将事物彼此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做到有效的联想式致知,你的头脑必须充满知识,与你看到的新事物联系起来:事实、概念、记忆和论证,它们像许多小钩子一样起作用,抓住你所面对的文本中的东西。这个钩子像触角一样,又能把新材料新知识“吸附”到既有的知识体系中,让大脑成为一部移动的百科全书,在公共事务上输出洞见。

  联想式致知这种强大的知识勾连能力,就是在长期绕远路的读书生活中形成的,无目的,无功利,不只是读今天的畅销书,而是从畅销书的文献目录中看到一个学科的经典,绕远路去读古希腊哲学家的书,绕远路去读一读古罗马史,知识的金字塔基越来越广阔,有一天就会发现,知识和思想是相通的,人性是连在一起的,今天不过是历史的延续,太阳底下无新事。读书经过绕远路的过程,有了积累,分析问题时才能形成联想式致知,从而起到“走近路”的效果。

  功利读书,书单读书,碎片读书,“有用”驱动阅读,这些由商业思维支配的读书,试图走捷径,实际上思维都被毁了。阿伯特是这么批评的,他说:“大部分我教的学生认为,知道一些东西就是知道一个网址。他们致知的主要模式是去‘寻找’(finding)。他们上网寻找知识的时间比在学校的时间要长得多。他们把阅读本身定义为一种寻找。也就是说,对他们来说,‘阅读亚当·斯密’意味着寻找每一章中真正重要的五六个句子。他们不明白,亚当·斯密其余的句子都包含着论点和论据,他用这些论点和论据来产生并捍卫这些学生划重点的部分。”

  这段批评太经典了。大学者写书,也是一个“绕远路”的过程,梳理文献、历史,与既往经典对话,然后用翔实的资料去论证。这个论证过程,比结论重要多了。而很多“走捷径”的读书,只是找结论,搜索结论,看前言推介,知道一个结论,好像就已经读这本书了,完全是买椟还珠啊。了解了那个论证过程、论据、所使用的逻辑和方法,阅读了丰富的历史,才掌握了思想的精华。了解一个学科和专业,最好的方法是先去读它的思想史,绕远路掌握它的思想地图,才能进入这个学科。

  绕远路,需要克服很多枯燥,然后才能达到思想顶峰。阿伯特说,如果你直接问这些学生亚当·斯密的论证,他们会给你一个要点列表。清单上的所有项目都是亚当·斯密说过的。列表上甚至会是亚当·斯密说过的重要内容,但是它们之间没有逻辑联系,因为学生并不真正把论证看成复杂的逻辑句法,他们把它当作一个清单。这也是我一般拒绝给学生课程PPT的原因。有些学生认为PPT似乎是知识的捷径,有了PPT就不用认真听课了,但课堂讲解包含着论证的过程,我反感这种捷径思维。

  少依赖书单和搜索,多绕点远路吧,读书,读一些“无用”的书。

  (作者为知名媒体人)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1年第19期】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