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青记观察丨面对“反转”的媒体定力

2021-11-04 09:07:38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沈彬

摘要:逆风飞行中,媒体不能丧失叩问真相的勇气,而是要拿出“有竞争力的真相”,赢得自己的影响力。

  “反转了!反转了!”这似乎成了舆论场里的标配,事件到中盘之后,只要有了新的发展,就有人忙着喊“反转”,吸吮着流量红利;也有受众打心底里期待着“反转”,证明心中那个先验的确信。而“反转”对于媒体人来说,往往成为一种尴尬,乃至对职业的迷茫。我们的报道经得起“反转”的考验吗?

  在后真相时代,不妨把“反转”看成构建真相过程中的一环。多信道的舆论场里,媒体不可能垄断真相,更不必迎合“反转”的网民情绪,紧紧握住手中调查采访的权利,奔赴一线,提问当事人,拿出沉甸甸的报道,梳理出细细的红线,向公众提供“有竞争力的真相”。这是媒体安身立命的本事,也是媒体存在的价值所在。口水太轻,观点太多,情绪太浓,一线的采访永远有着厚重的力量。

  似乎,如今人们已习惯于蓝底白字的“官宣”,但哪怕是司法机关认定的法律事实,也没有穷尽事件的多样性,“官宣”是事件本身在行政、法律维度上的投射,而事件还有着公权力“存而不论”的空间,更多维度的真相需要被询问、探索。

  所谓“反转”之争,就是对真相的阐释权之争。对真相的阐释、追问的权利,不应该拱手让人,媒体应该扛起新闻责任,打造“有竞争力的真相”作为新闻产品。当事人在哪里?他有什么故事?他为什么这么做?离奇的事实背后,可能有着一条朴素的感情和成长线索。小小的新闻,像一枚三叶虫化石那样忠实地记录着时代的剖面。社会成员有权知道更多,媒体也应追问更多,而不是把一星半点的事件进展嚷嚷成“反转”。

  新闻事实、法律事实和客观事实,并行于同一个宇宙。需明白,无论是充当发布渠道,还是“迎来送往”“穿靴戴帽”,都不足以构建媒体公信力的根基,只有扎实的新闻调查报道才是。

  “凡观物有疑,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吾虑不清,则未可定然否也。”面对暧昧的事件、混乱的信源,恰恰是媒体彰显价值观的机会,用什么样的“价值之锚”在波涛振荡中厘定是非、去伪存真?答案是:站在弱者的一边,也站在证据的一边;站在法律的一边,也站在无助者的一边;站在理性的一边,也站在温度的一边,总之,站在推动社会向上向善的一边。执着而不偏执,冷静而不冷酷。不苛责“完美受害者”,不偷懒地把新闻带入“故事套路”,不站队,不屈从于口水。老老实实遵守新闻规范,去采访当事人,复盘现场,回归新闻工匠精神。

  做好了这些,当别人喊着“反转”的时候,我们才有定力。逆风飞行中,媒体不能丧失叩问真相的勇气,而是要拿出“有竞争力的真相”,赢得自己的影响力。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1年第18期】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