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青记观察丨“新闻付费”的一种新尝试

2021-11-10 08:42:57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窦锋昌

摘要:无论是“知识付费”还是“新闻付费”,要让读者花钱去阅读,一定要走“精品路线”。

  关于“新闻付费墙”,这两年我写了不少文章,一个基本的结论是:“付费墙”是个好东西,它让不少媒体摆脱了对“二次售卖”模式的依赖,尤其是让《纽约时报》等媒体找到了网络时代的新商业模式。但是“付费墙”模式在中国媒体的转型中没有形成趋势,至今采取此种模式的只有财新、南方周末等少数几家媒体,就连澎湃新闻、新京报等影响力很大的媒体也没有建立“付费墙”。

  要建立“付费墙”并不容易。首先需要内容过硬,值得读者花“真金白银”付费去阅读。就此而言,大部分媒体所提供的内容还没有达到要求,有的甚至不如自媒体上所发布的内容有可读性和专业性。

  在此背景之下,国庆期间一部音频小说在澎湃新闻的售卖引起了我的关注,这部音频小说是号称“销量仅次于《圣经》”的经典童话《小王子》。澎湃邀请著名配音演员童自荣与其外孙一起“声情演绎”,售价为19.9元。这是澎湃新闻在“自制付费内容”方面的首次试水。在澎湃新闻客户端上,之前也有其他付费内容上线,比如“费勇的《金刚经》修心课”“刘心武的《金瓶梅》讲解”“冯唐的《成事心法》”等。澎湃的一位高管向笔者介绍,以往推出的这些付费产品属于“引进版权分销”,也就是说版权不在澎湃手里,但是《小王子》是自制的,版权属于澎湃;未来,此类自制产品会“逐步加大,多渠道扩大自制,扩大覆盖面”。

  目前,在澎湃新闻客户端上,付费内容产品还没有大规模推广,尚处于“试水”阶段。但是,窥一斑而知全豹,去年以来,澎湃提出“超越媒体”、构建“全链条内容生态服务商”的设想,并在商业合作层面布局模式输出、内容风控、大文创、内容付费等诸多新业务,内容付费早就位列其中。

  就澎湃的这一举动,笔者做以下三点解读。

  第一,澎湃在付费产品的生产上,选择了“知识付费”产品而不是“新闻付费”产品。如上分析,“新闻付费”模式至今难以成为国内媒体的主流商业模式,但是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近些年,“知识付费”在国内发展得异常火爆,涌现出“得到”“喜马拉雅”等一大批公司,也取得了不俗业绩。但是,大部分传统主流媒体没有涉足这一领域。其实,媒体机构推出音频小说并不“违和”。在传统媒体时代就有一句媒体人熟知的话,“报纸靠新闻吸引读者,靠副刊留住读者”,当时的报纸上也经常出现“小说连载”这样的栏目。音频版的《小王子》和当年的“小说连载”并无二致,都是媒体为读者提供的多元化内容的一部分。

  第二,无论是“知识付费”还是“新闻付费”,要让读者花钱去阅读,一定要走“精品路线”。互联网时代,信息海量涌来,良莠不齐,内容付费相当于是一个过滤机制,把粗制滥造的那一部分信息过滤掉,把优质的内容留下来,这是机构媒体应该做的事。澎湃的《小王子》就是奔着精品去做的,除了童自荣祖孙两人的联袂演出,还特邀了著名配音导演黄莺精心指导,用到了有声书领域极少用到的电影配音的录制阵容。作为合作方,上影文化也精心制作,搭配唱片级别的专业录音棚、电影级别的混音师和后期进行录制与剪辑。

  第三,在不断推出“知识付费”产品并探索出成功的商业模式之后,“新闻付费”值得期待,但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现阶段澎湃没有打算启动“新闻付费”的计划,这主要是基于现实的考量。澎湃当前的新闻主打的还是“短平快”新闻,追求的是信息发布的速度和数量,走的依然是传统媒体“发行优先”的路子(换成今天的说法,就是“流量优先”),在此基础上,通过广告、版权的销售回收成本和利润。这样的新闻生产方式和财新、南方周末等媒体比起来有比较大的差异。财新、南方周末推出的更多是原创性更强的深度报道,新闻的数量不是很大,但是可读性和必读性都很强,这样的新闻更容易支撑“新闻付费”的实施。

  因此,澎湃目前把付费墙设在“软新闻”而不是“硬新闻”领域,也是考虑到了自己产品的实际特点。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级记者)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1年第20期】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