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青记观察丨多些问题意识,少谈职业倦怠

2021-11-19 08:48:35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王文志

摘要:一个敏锐感知、观照现实,致力于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记者,必然拥有职业的光荣与梦想,会在责任感和成就感的驱使下甘之如饴,何来的倦怠呢?

  适逢第22个记者节,我们要抒发理想和情怀,也要直面现实问题。诸多行业的人都在谈论职业倦怠,我所接触的不少新闻同行,也在纷纷以“新闻民工”自嘲。这些自嘲背后似乎反映了职业吸引力在消解,职业抱负在降低,采写激情在减弱,新闻敏感在钝化。

  记者产生职业倦怠,确受一些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但要说“不容易”,哪个行业是容易的呢?

  大谈职业倦怠的记者,往往忽略自身专业素养、发展格局、业务积累、知识更新等个体因素的不足,倾向于归咎为环境因素。但事实恰恰相反,职业倦怠往往源自“能力恐慌”,根源是缺少职业理想和为之奋斗的决心。

  有的同行当了多年记者,文字就不曾生动深刻过,遑论推动社会进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平庸的文字,“谁写谁看、写谁谁看”, 如此只能造成自戕式的伤害。

  有的则忙碌于“赶场子”和“隔窗看景”,津津于靠网络搜索凑素材,靠剪贴书面材料写稿子,如果记者只是为“稻粱谋”,何来职业荣誉感和成就感?

  不追求个人职业成就感,看不到媒体的社会价值,久而久之,不产生职业倦怠才是怪事。而这种倦怠,往往又成为自身平庸的借口。

  消除记者的职业倦怠,需要媒体组织进行积极干预,尽可能建立进一步解放新闻生产力的体制机制。从记者自身来讲,更需要自我调节、自我矫正,做好能力增量。

  笔者认为从“做有意义的事情”中,发现或创造职业兴奋点,重新激发从业热情,不断变旧“我”为新 “我”,多一些“问题意识”,这是拒绝平庸、走出倦怠的关键所在。

  秉持“问题意识”,就会少一些同质化的报道,多一些求解新闻,让作品烙刻上个人风格,承载思想力量,进而影响社会发展,推动时代进步。

  比如,对于大家普遍感觉难度较大的舆论监督报道,可以开拓的空间远远大于已经使用的空间。所以,不必一味强调舆论监督有多难,应首先自问:我真的努力过了吗?有没有自我设限、自废武功?

  即使正面报道,也一样需要“问题意识”。善于从个性中找到共性,关注更为规律性、普遍性的东西,这样产生的正面效果,会比苍白无力的肯定要大得多。

  范长江说过,“一个记者要有抱负”,“这抱负就是穷毕生精力研究一两个什么问题”“为了解决一方面的问题而不避艰险地工作”。

  一个敏锐感知、观照现实,致力于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记者,必然拥有职业的光荣与梦想,会在责任感和成就感的驱使下甘之如饴,何来的倦怠呢?

  (作者为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编委、调查报道室主任)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1年第21期】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