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青记观察丨微博热搜中严肃议题的把关分析

2021-11-22 08:36:15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高智晖 王振宇

摘要:本文从权力、资本和受众三个维度对“热搜”中严肃议题的把关机制进行一般性分析,揭示政治经济权力体系与媒介、受众之间关系的“最后一公里”。

  微博是我国用户涵盖范围较广的社交媒体,其中“热搜”这一模块是用户获取最新热点的重要途径。对于“热搜”而言,一旦该热点的语境由娱乐转变为政治、法律、道德等严肃议题时,其信息的把关机制就会受到多方面的制约。本文试图以某明星代孕事件登上微博“热搜”为例,从传播的政治经济学角度出发,来探索媒介技术背后权力、资本、受众如何巩固严肃议题的把关机制。

  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

  传播政治经济学是20世纪40年代逐渐在北美兴起,随后传播到第三世界的学术思潮。文森特·莫斯将传播政治经济学定义为:“关于社会关系,尤其是权力关系研究的学科,它们互相构成资源的生产、分配、消费,包括传播资源的生产、分配和消费。”[1]其中政治化、商品化、结构化是研究传播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路径。英国传播政治经济学家格雷厄姆·默多克按照主导权力的不同,将新闻的把关准入体制分为以下三种体系(如表1):第一种以“国家”为主导,传播主体来自国家官方的各个部门,信息传播作为一种公共服务,所有权为国家社会共有,价值观上提倡社会公平;第二种以“资本”为主导,主体来自企业性质的媒体,信息作为一种商品,以市场交换价值和受众注意力作为新闻价值的衡量标准,所有权强调私有,价值观以利润和信仰自由为主;第三种以“公民社会”为主导,传播主体为大众,信息作为一种娱乐性产品,以受众的个性需求和兴趣满足为价值标准,所有权强调公共分享,价值观上以满足猎奇心理为主。[2]默多克将新闻的把关机制划分为国家、资本、公民社会三个部分,三者相互交叉影响,在传播格局中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依附关系。

  微博“热搜”作为新闻热点的聚合地,沿用以上思路,其呈现也会受到政治权力、经济利益和公民社会的影响。从“热搜”的表面形成因素来看,它是微博用户积极参与互动的结果,其背后隐藏着互联网新闻内容形成的三重把关机制。

  “热搜”中严肃议题的政治经济动因

  2021年1月18日,某明星代孕事件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频上微博“热搜”榜且热度持续增长。该事件在本质上是一种严肃议题,它所强调的不是新闻的叙事、表达和形式特征,而是新闻内容所承载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具有影响社会风气的价值。[3]由于该事件触及国家法律、伦理道德等问题,受到国家部门、各路媒体、广大受众等各领域的持续密切关注,所以其背后有来自三方面的网络信息议程设置。

  (一)政治维度:政治语境与权力规训。在新媒体平台搭建的传播场景中,国家权力也在向媒介转型的业态中扩张。“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关系,特别是权力关系,这些关系相互作用构成了资源(包括传播资源)的生产、分配和消费。”[4]社交媒体所传递的信息与政治权力密切相关。“在民主社会中,权力和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对信息的掌握和有策略的运用。”[5]政府作为监管社会的主体,要想成功执政必须确定议程,而不能让媒体为它确定议程。政府权力对“热搜”中严肃议题的把关控制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作为国家官方机构,其本身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针对多样化的信息来源和参差不齐的内容质量,它有权力和义务对“热搜”内容作进一步的核实。二是在中国,有多部法律规定互联网媒体应遵循国家制定的相关职业道德,不得触及法律红线。所以“热搜”每天更新的实时内容要在法律规定之内方可发布。

  某明星代孕事件曝光后,由于该事件主体是公众人物,事件本身触犯国家法律和道德伦理,国家相关部门立即采取措施,引导公共舆论,规整社会风气。事件发生后不久,多条政府官方微博评论明星代孕事件登上“热搜”。这些高居“热搜”榜首的现象表明政府权力一旦干预微博“热搜”内容,就会产生巨大的舆论影响力,对热搜榜的内容进行规训和校正。

  (二)平台维度:利益驱动与商业价值。对于资本而言,追求利润是其最原始的动机和逻辑。新媒体业态的出现,受众的注意力经济成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新闻传播业的利润来源由有形的物质消费转变为无形的精神消费。换句话说,资本主导的商业平台和形成的竞争性传播系统已成为信息热点指数的中心指标。

  首先,“热搜”具有商品化属性。新浪微博作为一家企业公司,其收入主要来源于互动精准广告、实时搜索以及数字内容收费等。严肃议题作为“热搜”中的重要内容,其为企业获取注意力经济提供变现平台,吸引投资商注意,增强用户黏性。微博平台聚集了海量新闻媒体的账号,与微博平台相互作用,利用“热搜”来创建开放性资本变现平台。

  其次,“热搜”具有不断衍生受众注意力的可能性。从技术环节看,严肃议题中不同热点话题之间相互联系,通过对主体本身与其私人生活和公共社会之间的联系,从而生产出更多热点严肃议题,围绕着一个中心事件和人物不断发酵,吸引大量用户的持续关注。由此可见,“热搜”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已渐渐走上私有化市场经济的道路。在这个模式下,我们有理由怀疑“热搜”上呈现的严肃议题是否是社会的“痛点”和症结所在,是否是受众真正想了解和关注的信息。

  (三)受众维度:猎奇心理与商品价值。从社会媒体商品化的角度来看,迎合受众的喜好仍旧符合斯麦兹的“受众商品论”,即微博“热搜”的买家依然是受众。其主要原因是:“潘多拉效应”产生的猎奇心理。心理学中把“愈禁愈为”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为“潘多拉效应”,在传播学中体现为对某一事件产生强烈好奇心,属于一种自我强迫性的心理活动。在“热搜”传递严肃议题的过程中,猎奇心理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一是受众对社会消息确认的一种求知式心理,由于微博“热搜”对同一严肃议题的报道来源多样,受众急需寻找权威性媒体对该事件的持续性报道来满足自身对热点事件来龙去脉的掌握。二是新闻受众乐于了解奇闻逸事的补偿式心理,社会与生活压力迫使受众在娱乐化的新闻里满足个性化需求。尤其是当严肃议题违背常规公共事件逻辑时,更容易吸引受众的关注,聚集广大用户的广泛参与。

  “全天候受众”的商品属性。互联网时代也不乏虚拟的资本剥削现象,这主要表现为受众具有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角色属性,在信息互动过程中生产价值。从内容生产者来看,互联网受众是一种知识工作者,他们生产的产品主要包括在线内容和个人数据。由于网民对于严肃议题的意识和身份认同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具有不稳定性,严肃性和娱乐性的边界比较模糊,娱乐认同大于求知诉求[6],所以会大量生产关于严肃议题的衍生“商品”。因此,网络用户在媒介技术构建的赛博空间中,在获得自身满足的情况下沦为被资本操纵的免费“数字劳工”。[7]从内容消费者来看,受众每天接收的碎片化信息对公众业余时间的支配产生很大影响。无论何时何地,受众都可以打开微博“热搜”,沉浸在“吃瓜”和他人的互动中。这实际上反映了媒体对受众的隐性控制,完成受众市场价值的转换。

  结语:加强技术理性,审慎对待信息洪流

  从国家、资本和受众控制的本质来讲,微博背后的把关力量仍旧对严肃议题具有约束力,但受众需求仍然是影响内容把关的主要因素。“一份真正以读者的忠诚为靠山的报纸,才能成为真正独立的报纸,才能给现代新闻业提供经济支持。一个与报纸患难与共的读者群,其力量超过任何一家广告商,也足以打破广告商的合纵连横。”[8]从根本上说,三元结构中受众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理应审慎对待碎片化信息带来的无效价值,逐渐摆脱议程设置的束缚和控制。所以三种体系应相互配合,以公众为主要服务对象,构建网络把关机制新格局。

  参考文献:

  [1]文森特·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M].胡春阳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3.

  [2]姬德强.谁的权力场域?——“韩方之争”与微博的政治经济学[J].新闻大学,2013(05):38-44.

  [3]陈映.当新闻游戏遇上严肃议题:冲突与机遇[J].新闻界,2017(09):22-26.

  [4]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媒介研究的进路[M].汪凯,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227.

  [5]W·兰斯·班尼特:新闻:政治的幻象[M].杨晓红,等,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7.

  [6]曾昕.严肃议题的消解与重构——亚文化视域下的青少年政治社会议题传播[J].新闻春秋,2020(01):90-95.

  [7]李庆林,鲍精华.社交媒体向“社交工厂”的转变——基于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J].青年记者,2020(25):35-36.

  [8]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阎克文,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60.

  (高智晖: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王振宇: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1年第20期】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