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3日 星期二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接好历史递来的接力棒

2022-01-05 08:41:07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王昱

摘要:如果放在历史的坐标下打量,我们甚至会发现,社会对记者的期待也没有变,始终没有脱离“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范畴。

  回望即将结束的2021年,“建党百年”是个醒目的关键词。这一年,大量立足党史题材的红色报道集中亮相。对青年记者来说,许多闪耀的人物不单是报道对象,还是我们的前辈同行。他们中有不少人在写下颇具影响力的作品时,并不比我们年长——以独家报道《动荡中之西北大局》传递中共抗日主张的范长江,当年只有28岁;只身前往卢沟桥报道“七七事变”的方大曾,当年只有25岁;远赴俄国,成为唯一采访过列宁的中国记者的瞿秋白,当时只有22岁。

  按年龄算,他们都是“青年记者”。细细梳理这些红色报人的职业生涯,不难看到跋涉千里的求索、不惧硝烟的勇气、以笔为匕的胆识、肩担道义的责任、深刻厚重的思考。时过境迁,两代“青年记者”间隔了近百年的光阴。面临的时代主题、挑战压力已全然不同,这些带有鲜明历史烙印的精神在今天是否还有用武之地?答案是肯定的——虽然国内国际环境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虽然媒介形态从曾经的铅印报纸变成了今天的网页与移动端,但记者要满足人民信息需求的职责没有变,“为社会存正气”的使命没有变,凝心聚力的重任没有变。如果放在历史的坐标下打量,我们甚至会发现,社会对记者的期待也没有变,始终没有脱离“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范畴。

  读懂这份跨越百年的期待,或许不能直接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但可以让今天的青年记者以更厚重、更理性的眼光看待自己,以及所处的职业环境。在当下的新闻工作中,我们拥有着前所未有的舒适和便利,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诱惑与冲击。层出不穷的概念与新技术、爆炸式的信息传播、自媒体的竞争、舆论环境的复杂……似乎不容易,但从前人的足迹里可知,任何一个时代的记者,尤其是站在浪潮前沿的青年记者,都要面对形形色色的难题,今天的我们并不比民族危亡下的范长江、瞿秋白们更特殊。看似新鲜的问题背后,包裹着不变的必修课——担起时代赋予记者的社会使命,留下经得起时间推敲的作品。这是对老一辈“青年记者”的总结,也是对新一辈“青年记者”的要求。

  2021年是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年份,在它即将成为历史之际,我们有必要提醒自己:红色精神的传承没有完成时。只有把写在学习笔记本里的精神价值带到日常的采写编评中去,用一次次义无反顾的出发、一场场扎实深入的访谈、一篇篇精心打磨的报道,接好历史递来的接力棒,“传承红色精神”才不会成为口号与空谈,当我们骄傲地把那些熠熠生辉的名字称为“同行”时,才能问心无愧。

  (作者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导)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1年第24期】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