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8日 星期四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你真会提问吗?

2022-04-06 08:38:28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庄永志

摘要:如何问第一个问题?如何分析被采访者的心理?如何精心设计问题的构成?

  为什么有人拒绝接受采访,有人愿意回答问题?如何问第一个问题?如何问令人尴尬的问题?如何追问?要问的问题很多,如何分类?……上采访课的时候,关于提问,我要跟学生一起讨论这些问题,在名记者的经验中、在学者的分析中寻找可能的答案。

  比如如何问第一个问题,当年跟克朗凯特(Walter Cronkite)、丹·拉瑟(Dan Rather)一起随尼克松访华的有“采访女王”之称的芭芭拉(Barbara Walters),她从尼克松开始几乎采访过所有的美国总统和第一夫人,她写书介绍暖场问题:1.如果被困荒岛,准备带哪些书打发时间?2.如果住院仨月,又不是患真正的大病,希望谁是邻床病友(不包括亲属)?3.宴会上最愿意和谁坐一起?4.如果可以生活在任何地方(时代),愿意在哪儿(哪个时代)?5.如何能和历史上的任何人生活在一起,最想跟谁在一起?6.如果不想做现在做的事,最喜欢做什么?7.如果突然得到100万美元可以随便花,最想买什么?

  暖场之外,要分析被采访者的心理,通过提问获得适宜传播的信息,还要做很多专业的努力。

  第一,分析人们不愿接受采访的原因:1.保护隐私和其他利益;2.害怕担责;3.担心报复;4.认为记者想“曝光”自己;5.对记者和他所代表的媒体缺乏信任,怀疑其处理复杂、专业信息的能力;6.不愿抛头露面;7.紧张;8.没有时间;9.有法律规章限制。

  第二,探究为什么还是有人愿意接受采访:1.履行社会义务:像有的官员面对媒体;2.参与公共表达:比如有的知识分子点评时事,有的公民揭黑爆料;3.积累社会声望:像有的单位鼓励接受大媒体采访;4.实现自我辩白:比如借助媒体平冤辩诬;5.出于竞争需要:比如看到对手已经接受采访;6.迫于特殊压力:像“电视认罪”,像亲友说项;7.为了获取稿费:有的是付费采访;8.人际悦纳所致:比如出于对某位记者或某家媒体的好感;9.被纠缠不过。

  第三,精心设计问题的构成:关于问题的种类,很多人往往只注意少提封闭式问题(“是不是”“对不对”)、多问开放式问题(“如何”“怎样”)之类的经验,其实,关于问题的构成与组合,还有很多讲究——

  (一)我们的问题要自觉地包括四个方面,这样在写文字报道或编辑音视频报道的环节才有不同的素材可用:1.探究事实的提问;2.了解知识的提问;3.印证态度的提问;4.挖掘情感的提问。

  (二)我们还可以从主次的角度,提出三类问题:

  1.主要问题:所获信息像建筑的脚手架一样,有助于构成报道的主要框架;

  2.追踪问题:为了深入挖掘而问;

  3.探测性问题:为了补充、澄清一些信息而问。

  (三)从问题的走向考虑,我们要设计三类问题:

  1.开闸泄洪型:记者采访前所知不多,让关键当事人或专家放开说;

  2.干枝型:大问题套小问题,问题包括几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包括几种情形;

  3.河渠型:顺着一个主要问题充分追问——首先……然后……接下来呢……就算了吗……为什么不……

  第四,确定追问策略:1.重复;2.问矛盾之处;3.反问;4.问例外情况;5.问细节,问过程;6.从具体问题问到一般问题;7.有意唱反调。

  最后,我们再回忆一下唐绪军教授34年前介绍的一个体现记者提问的基本结构的通用公式:GOSS ——

  G 代表目的(Goal):你的目的是什么?

  O 代表障碍(Obstacle):遇到过哪些困难?

  第一个 S代表解决方法(Solution):怎么克服的呢?

  第二个 S 代表开端(Start):这些设想是什么时候、根据谁的主意开始的?如何开始行动?

  今天,这个公式依然适用。

  (作者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焦点访谈》前主编)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2年第6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庄永志.你真会提问吗?[J].青年记者,2022(06):128.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