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从《两会夜话》看新闻报道的创新与传承

2022-04-12 08:59:06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詹新惠

摘要:新闻报道的创新是必要的且必须的,尤其是每年都要开的两会,更需要“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人民网推出的《两会夜话》就是一档创新创意、破圈出圈的视频报道。

  《两会夜话》始于2020年,因当年受疫情的影响,两会会期缩短,上会记者减少,发布会、记者会的采访都以远程视频为主,迫使媒体机构对传统的、熟悉的报道方式进行变革与创新。《两会夜话》探索了线上云访谈、云对话的模式,依托新技术、新应用将演播室与远程现场无缝对接。在节目的内容与形式上,打破了固有的主持人、嘉宾一对一的模式,打破了短视频“一统天下”的格局,设置了主理人、助播、现场嘉宾、飞行嘉宾、UP主共同参与的新样态,设计了小故事、青年话题、轻快的话语表达方式及中视频的报道形式。更显著的“破圈”在传播渠道,节目不仅分发到人民网及旗下的领导留言板、人民视频、人民健康、人民好医生等多个客户端,还和哔哩哔哩平台合作,B站年轻群体及UP主的融入扩大了节目传播的覆盖面和到达率。

  在2021年的第二季和2022年的第三季节目中,依然能看到《两会夜话》创新的尝试与努力。第二季“把青年人的视角放在C位”,增设《伊伊的两会夜话Vlog》系列短片,第三季增设了“夜话小剧场”“主播说夜话”,还引进大学生策划团及大学生观察团加入节目策划及录制的全过程,通过大学生的视角丰富、拓展节目内容。

  近些年,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研发与普及运用,推陈出新的新闻报道源源不断。仅以今年两会为例,就有新华社的“2022年全国两会融屏访谈”《天地融屏|王亚平代表在太空讲述履职故事》,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首个AI超仿真主播“AI王冠”及《“冠”察两会》节目,有多家媒体机构推出的各种AI主播、AI助手、虚拟演播室、云连线等,还有内容、形式的各种创新,如“说唱两会”“诗画两会”“数说两会”“Vlog看两会”等,不一而足。

  创新固然时不我待,但“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坚守是发展的根基。AI智能应用花样繁多,报道样态形式琳琅满目,但这些都要有“源头活水”,要有对品质内容的坚守与定力。《两会夜话》以“季”的形式制作、推出至今年第三季,关于创新与传承,给出了它的诠释。

  “季播”模式,更多见于综艺娱乐节目,长的已有十多“季”之多,而新闻报道、电视新闻节目鲜少运用“季”之称号。“季播”模式在综艺娱乐领域的效应已经显现,新闻节目引入“季播”,更可以在传承与创新上“比翼齐飞”。

  其一,有了“季”的约束,内容品质需要保持与坚守。一档节目,往往第一次制作都是用心、用情、用力,制作精良,打造精致,力求精品。但是,到了第二次制作,就会有所懈怠,有些松劲。从三季的《两会夜话》看,总体上坚持着节目的主流价值导向,坚持着与青年群体的对话,保持着优质、深度、精品话题的追求。用“季”来约束,是一种刚性的约束,也是主动接受市场、受众、口碑检验的一种约束。

  其二,为了“季”的声誉,创新思变、出奇制胜是通则。《两会夜话》目前仅做了三季,第一季是全新的创意与策划,第二季、第三季都在寻求细节的、环节的、流程的,或是场景的、人员的、设计的突破与创新。创新是对内容的培固,是对品牌的维护,有了创新才能稳固市场,有了创新才能黏住用户。

  其三,冠有“季”的称号,才能实现IP效应。在综艺节目中,有一个行业通识:季播节目,第一季赚口碑,第二季赚广告,第三、第四季做IP。而“得IP者得天下”,一个成熟的、有特色的大IP,意味着品牌效应的溢出,意味着优质社会资源的青睐,意味着公众影响力的持续,更意味着一个长久生命力的存在。媒体机构还没有打造新闻节目大IP的意识和理念,更无运作、运营大IP的经验和方法。《两会夜话》已做到第三季,或许从现在开始可以尝试走一条自己的IP之路了。

  创新与传承,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进入新媒体时代,我们或许可以借鉴他山之石,换个角度、换个理念去思考与实践了。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2年第6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詹新惠.从《两会夜话》看新闻报道的创新与传承[J].青年记者,2022(06):125.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