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3日 星期二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澳大利亚地名的报道错误溯源

2022-04-14 08:40:37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陈效卫

摘要:国际新闻涉及澳大利亚地名的报道错误主要包括主观臆断、张冠李戴和背离客观等三大类。

  从中国移民、留学生和游客数量以及两国的贸易额来看,人口2500万的澳大利亚在国人最熟知的国家之列,但遗憾的是,中国媒体报道中涉澳重要地名的错误不断,如主观地将澳大利亚命名为“澳洲”“土澳”,将该国首都数次任性地“迁”至悉尼等甚至用中国的地名“卧龙岗”译写该国地名。

  问责地理老师:“澳洲”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国际新闻报道中对澳大利亚地名的报道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严重的是将其简称臆造为“澳洲”,如2013年某报《感受盛夏澳洲风》等文章。

  澳大利亚联邦自1901年独立以来,使用的简称一直是“澳大利亚”而不是“澳洲”。一些报道用“澳洲”代指澳大利亚,有多方面原因。澳大利亚面积达769万平方公里,自身就被认定为一块大陆,尽管是最小的大陆。洲是大陆与周围岛屿的合称,早期的中国移民将二者杂糅,创造了“澳洲”这一口头俗称。目前,在澳华人以及我国台湾、香港、澳门、部分广东省居民仍沿用这一说法。从交流的便捷程度来看,澳大利亚在世界知名度较高的国家中不仅国名字数最多,而且都是去声,读之令人感觉沉重和劳累。比较而言,民间的简称“澳洲”在字数和音调上的优势则不言自明。

  究竟是严守标准还是遵循约定俗成原则,已越来越成了媒体头疼的问题。如严守标准使用繁琐的“澳大利亚”,“澳洲”二字就不应出现在报道中。但这个历史悠久、频繁使用的简称早已深入人心,要彻底清除其影响也并非易事。如坚持约定俗成,就应统一规定“澳洲”为澳大利亚的简称。不过,这又产生了新问题:“洲”字属于凭空捏造,与原名没有任何联系,而且“澳洲”越位担负着辖区达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洋洲”的别称,从而形成了名称上的“乱伦”。诚然,澳大利亚是大洋洲中的“老大”,但澳大利亚再“大”,也只是大洋洲中的一员,二者是种与属关系,绝不能错位。我国的各级教科书和各种样式的标准地图中,只有“大洋洲”而没有“澳洲”。《人民日报》2004年7月7日也专门刊文《澳大利亚称作“澳洲”不妥》进行了纠正。

  因此,权宜之计是取消“澳洲”这一简称,沿用繁琐的“澳大利亚”;一劳永逸之策则是用“澳国”代之。这不仅解决了澳大利亚自身的简称问题,也惠及其他简称冗长的国名。在世界190多个国家中,简称含“国”字的迄今只有中国、韩国、泰国、孟加拉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刚果(布)、刚果(金)等。除了澳大利亚外,还有很多国家的简称等于甚至超过4个字,如中美洲的哥斯达黎加、大洋洲的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等。这种多字简称不利于交流,也导致了官民不一致:官方使用繁琐简称,民众则以简便为准则,使用“哥斯”和“密克”等不合规范的简称。随着中国与各国交往的日趋频繁,使用两个字的简称已势在必行。因此,对于凡是简称等于或超过3个字的国名,都应统一使用原有简称中的首字加上“国”字(而不是原有国名的首字,否则南美洲的“多民族玻利维亚国”就会被简称“多国”)。如此简单易行,对新闻报道和双边往来都可达成事半功倍、一劳永逸之效。

  连续两个月说错澳首都,这简直是“虐哭”堪培拉的节奏

  2019年某报文章《有人吹弄香港的火,却烧了自己的胡子》称:“一个名叫‘反对灭绝’的环保组织近日启动‘全球性’抗议活动,在伦敦、柏林和悉尼等西方国家首都进行‘香港式’占领,导致交通瘫痪、秩序混乱。”这里的“悉尼”并不是澳大利亚的首都,当改为“堪培拉”。

  悉尼混入“西方国家首都”之列,也许是作者“一时糊涂”。但单独提及澳大利亚首都时,媒体仍执迷不悟。每日经济新闻2008年4月3日提到某媒体在2008年春节至3月底的2个月时间内,2次把澳大利亚首都说成“悉尼”,这简直是将真正的首都堪培拉“虐哭”的节奏。

  如此荒谬的错误,其根源究竟在哪里呢?客观上,堪培拉自身影响力确实有限。作为单纯的政治中心,堪培拉是澳大利亚两大名城悉尼和墨尔本妥协的产物,人口仅约40万,不足最大城市悉尼的1/12。这样的首都,在本国也不受重视。官方将其定性为“澳大利亚首都领地”,是尚未获得独立州地位的两个一级行政区划之一。无论是经济、交通还是文化、体育、旅游等,堪培拉在澳大利亚都默默无闻,被华侨华人和常驻人员戏称为“堪村”,也因此导致澳首都常被以歌剧院和2000年奥运举办地闻名的悉尼“冒名顶替”。

  与弄错首都城市相类似,任性地用中国地名代替正规译名,本质上也是一种张冠李戴。在2014年某网站《澳大利亚卧龙岗市向投资者打开大门》和2019年某网站《澳大利亚卧龙岗市兴建“中国龙岩友谊花园”》两篇文章中,“卧龙岗”都应改为“伍伦贡”。

  到过澳大利亚的人想必都知道这个“似曾相识”的地名,很容易与“我本是卧龙岗散淡人”的智圣诸葛亮挂上钩。实际上,该地名与诸葛先生八竿子都够不着。它源自当地原住民语,意为“五岛”,即从该市海岸线上可以看到五座岛屿。

  这个错译大行其道,有三个原因:一是原名“Wollongong”的发音与“卧龙岗”非常相似。早期中国赴澳掘金的移民文化水平不高,难以读对当地地名,遇到发音与汉语专名接近的外国地名时自然会直接“拿来”。更何况,卧龙岗在中国大名鼎鼎,尽人皆知。二是该市知名度高。伍伦贡是新州第三大城市和澳大利亚第九大城市,拥有海崖横空大桥、“钢铁城”、澳“硅谷”和名校伍伦贡大学等。所有这些,加上120万华人、20多万中国留学生以及每年150万的中国游客,使得该地名在国人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三是中国驻澳使领馆(网站)采用了这一“亲切”表述,如2021年3月23日《驻悉尼总领事周立民拜会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卧龙岗市市长布拉德伯里》等。但说到底,这一地名的错用还是媒体自身的责任。毕竟,各类地名词典、地图以及《英汉大词典》等采用的都是标准的译法“伍伦贡”。

  与“卧龙岗”相比,把“西澳州”说成“西澳洲”则犯了臆造和混淆的双重错误。在2006年某网站文章《海鲜PARTY 西澳洲吃虾蟹》中,“西澳洲”明显是“西澳州”这个一级行政区划之误。同样,2015年某网站《外媒:澳大利亚南澳洲发生30年来最严重森林火灾》,指的也是“南澳州”这一个州。

 

  “土澳”不“土”,别称易被视为贬称

  比弱化首都更糟糕的是,有的报道还使用了超越地理概念的贬义词——“土澳”替代官方名称澳大利亚,从而背离了新闻报道必须坚守的客观性原则。这样的报道,内容有正面或中性的,如2017年某网站文章《土澳处处是神奇:惊人雷电宛如电影特效》;也有负面的,如2020年某网站文章《土澳撕毁“一带一路”协议的前前后后》等。至于在私下交谈、个人微博、朋友圈中,“土澳”的表述更是比比皆是。

  与中国过去崇洋时使用的“洋”字表述相反,“土”字更多寓意着落后、粗俗、不合潮流。“土澳”作为一种别称,带有明显贬义。

  澳大利亚明明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在个别报道中怎么就沦为“土澳”了呢?

  有一种说法:“英国是美国的农村,而澳大利亚是英国的农村。”澳大利亚地广人稀,每平方公里仅3.3人(中国为145人),干旱、半干旱地区占该国总面积的70%,很多地方都未开发,整体上如同“天地广阔”的大农村,连堪培拉都有“丛林首都”之称。在大部分城市,没有太多的高楼大厦,更没有高铁和动车。这里的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比较随意,不太讲究。受土著语言的影响,澳式英语也有些“怪异”“粗俗”。与各大文明古国相比,澳大利亚只有200多年历史。原住民历史虽有数万年,但并未发展到文明阶段,没有文字、青铜器和城市留于世。作为英国的“罪犯流放地”,澳大利亚不仅“祖上未曾阔气过”,而且让一些人觉得“丢脸”。在这里,因失去天敌而进化迟缓的有袋动物也被殃及。如荣登澳国国徽的国宝袋鼠,就时常被人诠释为“傻乎乎地向前跑,不知后退变通”等。

  事实上,澳大利亚作为南半球仅有的两个发达国家之一,人均GDP是中国的5倍,其最低时薪也长期傲居世界榜首,农场等临时工更是高达25.41澳元(约合125元人民币),其科技(14项诺奖)、航空、体育、教育、医疗、各种福利和公平程度,在全球都居领先地位。

  因此,“土澳”之说是肤浅的以貌取人。当地汉学家认为,“土澳”如同世界各地华人尤其是粤籍华人使用的“鬼佬”一样,贬明显多于褒。

  当然,“土澳”一词也有积极的一面,在某些方面表达了澳大利亚的独特气质:自然、环保、安逸,随性、舒适、佛系。客观上,在世界知名度较高的国家中,澳大利亚的国名冗长繁琐,使用两个字的“土澳”也更为简洁省心。

  即便如此,“土澳”这一表述仍属不妥。鉴于中澳关系的一波三折,低谷时该词更易被理解为贬义词。更何况,中国媒体的这种称谓已被澳大利亚人“发现”。早在2017年6月,澳主流媒体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即刊文《中文流行语“土澳”是对澳昵称还是贬称》。因此,中文媒体哪怕是痛斥澳大利亚,也当用其中性的正式国名。总之,民间和私下使用“土澳”时可以“任性”,但官媒则不可,央媒尤需慎之又慎。

  (作者为人民日报澳大利亚分社社长,高级记者)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2年第7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陈效卫.澳大利亚地名的报道错误溯源[J].青年记者,2022(07):42-43.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