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说说:非常·一大早·第一时间

2022-05-18 08:44:42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朱殿封

摘要:新闻报道讲求真实准确,新闻语言要做到最大程度的准确,不可过于笼统。

  非 常

  大概已经有20多个年头了吧,看电视新闻,从中央电视台到省、市、县(区)电视台的记者们,出镜口播现场新闻时,经常不约而同随口而来一个词语:非常。

  比如:

  南方地区刮台风了,现场报道的记者说:“现在我所处的位置是……这里现在的风力有八九级,非常非常大……”;

  北方地区下雪了,现场报道的记者说:“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现在的天气非常非常冷……”;

  中部地区下大雨了,现场报道的记者说:“……刚才雨下得非常大非常急,马路上积水,你看我现在站立的地方,积水没过了脚面……”;

  某地有大项目开工典礼:场面非常热烈;

  某地农村赶大集:前来赶集的人非常多,物资非常丰富,购买商品的人群非常踊跃。

  有一次我看一个现场新闻报道,那位女记者每说两三句话就用一个“非常”,从我注意开始到她口播结束,在一两分钟的时间里,使用了不下十来个“非常”。我听着又好气又好笑,哎呀,你能不能换个词语表达呀?

  如开头所说,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段里,打开电视收看新闻,随时随地都能听到“非常”。我不只一次地想:大多数人平时说话都有自己的口头语,“非常”,是不是成了电视新闻中记者、主播们的口头语了呀?

  电视新闻要看,口播新闻要听,无奈,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想听不想听,当他(她)说“非常”的时候,你还得硬着头皮听。

  啥叫“非常”啊?我怀疑自己对“非常”的意思理解有问题,便去查《新华词典》,词典上对“非常”的解释是:1.属性词。异乎寻常的;特殊的:非常时期/非常会议。2.十分;极:非常光荣/非常高兴/非常努力/他非常会说话。

  “非常”词义的主要意思有这些。

  哦,看来主要不是我对“非常”的理解有问题,是电视新闻记者们的口头语问题。从上到下各级电视台新闻记者都泛泛地滥用“非常”,使我想到了另一个词语:上行下效。

  我对记者使用“非常”这个词语有看法,不是这个词语本身有什么问题,也不是“非常”曾经对我有过什么刺激和伤害,而是认为,这个词语在多数情形下使用者使用得不恰当,常给人一种言过其实、虚张声势的印象。

  根据词典释义,我认为上述举例中的情形没有达到“非常”本义的程度。台风初到,刮八九级风固然不小,但是,常刮台风地区的人都知道,这还不是“非常”的程度和状态;入冬后下大雪,天气虽然冷了,在北方地区可以说还不是最寒冷时节。如果这种程度就是“非常”了,那台风中心经过地区、三九严寒时节呢?大概那才是当地当时“非常”的状况。有些词语使用失当,会损害所述新闻事实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再就是给人一种“词穷”的印象。汉语博大精深,叙述同一件事情,可以有多种方式,可以有多个同义词、近义词供选用,为什么非要用“非常”不可呢?

  不知道朋友们注意到没有,近年来,“非常”词语的出镜率、出口率从上到下大量减少甚至消失。我不清楚这个变化原因何来,但对于净化语言环境,避免词语滥用,可真是个大好事情。我在不知道内情的前提下,姑且视为物极必反吧。

  一大早

  如同电视新闻记者、主播的口头语“非常”一样,从上到下的许多报纸也普遍不约而同地有其口头语,比如表述早晨这个时间概念,他们统一的口头语是:一大早。

  比如:

  ×月×日一大早,××公司全体职工在广场集合,乘车前往……;

  ×月×日一大早,×××兴冲冲地走进厂长办公室……;

  那天一大早,杨大爷赶到镇上,见到镇党委书记,上前紧紧抓住他的手激动地说……;

  第二天一大早,刘大哥来到大集上……;

  ……

  报纸上的新闻中这样表述早晨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可以说比比皆是。

  早晨是个时间词,一般指从天将亮到八九点钟这一段时间。在这一段时间里,大体分为出太阳之前和出太阳之后。“一大早”该是个什么时间段?估计多数人以为是日出之前,我亦这样认为。日出之后“太阳都晒着腚了”,还不起床的人会被打屁股了,就算不上一大早了,不是有句老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吗?那种安然状态出行做事、打道回府是一种正常生活状态,可以说不存在“一大早”或披星戴月。

  如此说来,写新闻表述一个人或团体的活动出行比较早,“一大早”使用在日出之前比较合适。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有些活动的起始是在“一大早”,有些活动就不一定是在“一大早”,而事实上也不是在“一大早”,如果通用这个“一大早”就不贴切不准确了。如上所述,你如果“一大早”走进厂长办公室,赶到镇上找党委书记,到集市上买东西,正常情况下你找不到厂长,见不到镇党委书记,买不到物品(早市除外)。因为去这些地方时间有点偏早了,厂长、镇党委书记还没有上班呢,商家还没有开门、出摊呢。所以,写新闻时想要突出强调行动得早,用“一大早”表达还是需要区分情形的。

  本人也多年摆弄文字,其间无数次遇到“一大早”问题,不是自吹自擂,翻遍所有我执笔写的底稿,保证找不到使用“一大早”这个词语。有的文章,编辑在编发时将我写的清晨、清早、早晨之类的词语改成“一大早”,也很少。我抵触使用“一大早”这个词语,我理解使用者是为了加强“早”的程度,但觉着“一大早”太笼统,不分情况地使用“一大早”是对文章的不够认真,是对读者的不够尊重,使用“一大早”许多时候是懒人之需。摆弄文字的人大概都知道,“一大早”的太阳出来之前这段时间,又有凌晨、黎明、拂晓、破晓、清早、早晨等表述,也是时间段的一种大体区分,如果你对所写事实发生时间了解得很清楚,又不想用小时、分钟表达,完全可以使用这些词语中比较接近事实的一个词语,没必要笼统冠以“一大早”。太阳出来前后为清晨,如果事实是在太阳出来之后的早晨,有朝霞、日始、旭日、朝阳等词语可以表述大体时间段,更用不着“一大早”了,这时,“一大早”已成为过去时。

  有意思的是,“一大早”这个词语,目前在报纸刊登的新闻中的使用好像正处于盛期。“一大早”不是不可以用,是应该尽量适度使用和准确使用。一说早晨便是“一大早”,千篇一律地用,用滥了,使用者自己烦不烦说不准,反正读者会烦的。

  第一时间

  近些年来,有一个新词语广泛使用,也基本到了被使用泛滥的程度,这个词语就是:第一时间。

  语言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每个时代都不断出现新事物,随之创造出表达这些事物的新的语汇,语言变化与社会进化相适应,这也是语言的生命力之所在。像如今人们使用的“第一时间”,就是其中之一。

  “第一时间”这个词语在古代、近代是不是就有,如果是现代新创造的语句,是谁创造出来、由谁最先使用,我未曾考证。我第一次从报纸上看到它时,觉着挺新鲜,是个新说法。

  “第一时间”是个什么时间?目前统一的解释是:指事情发生后的最早时间。

  出乎意料,“第一时间”这个词语生命力十分旺盛,如今铺天盖地地使用起来。

  比如:

  某地发生火灾事故,消防队员第一时间赶到……;

  某地发生车祸事故,交警第一时间到达现场……;

  某地发生人员食物中毒事故,120救护车第一时间赶到救援,医院在第一时间接收抢救,警方第一时间介入调查,当地领导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指挥救治……;

  某市某日第一时间召开全体党员干部大会,传达贯彻上级╳╳会议精神……;

  2022年4月14日,上海市某区卫健委发布的一个“声明”中说:“我委已第一时间上门对其家属表达慰问和关切……”;

  还有,“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出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

  不难理解,在许多重要场合、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信息发布中,都不约而同地使用“第一时间”,无非是想证实(还是用表明吧)高度重视、立即处置,行动迅速,显示一种十分的主动状态,没有比“第一”更“第一”的了。

  上述事例使用“第一时间”说得通,但是用得滥。并且,目前“第一时间”几乎成了许多政府部门新闻发布、情况通报上的常规辞令,成了新闻报道中强调“时效”的代言词。这样,“第一时间”的原意是不是会被扭曲了?既然“第一时间”是指事情发生后的最早时间,那么,就拿中毒事故为例吧,120救护车赶到、医院收治、警方调查、官员慰问等,这个“第一时间”都是当时的几点几分?如此笼统地用“第一时间”,怎么觉得“第一时间”说辞好像有点糊弄人呢,怎么好像是没有“第一时间”到达,而拿“第一时间”来掩盖、做盾牌呢。

  说来挺有意思,“第一时间”这个新词语,如今越来越多地走进了反映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中,使得古人、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人、改革开放之前的人,开口闭口都说“第一时间”。我看电视剧时,“第一时间”这个词语,我从扮演明清臣子黎民的演员说出的台词中听到过,我从扮演民国早期著名文化人、革命先烈的演员说出的台词中听到过,我从扮演上世纪五十、六十、七十年代的干部、知青的演员说出的台词中听到过。

  大家知道,词语、语言有其时代性,有其时代特征,都有其那个时代的语境。如果将后世产生的词语生硬地移植到前人嘴里去说,那是不合时代、不合身份、不合语境的。在过去时代里“第一时间”发生的事儿,时人也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但他们就不是用“第一时间”词语来表述。这是个基本常识,咱不知道使用者是怎么想的,非要把它往古人嘴里送。

  “第一时间”呀,你何时才能不会被当下的人这么宠爱呢?

  (作者为大众日报资深记者)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