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新媒体环境下的语言传承与创新

2022-07-14 08:20:50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白寅

摘要:媒介创新带来语言创新,是符合语言发展自身规律的。但它同时也对语言传承提出了新的挑战。

  媒介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语言。在“敬惜字纸”的时代,书写并非易事。笔纸之间,没有删除、复制、插入、粘贴等工具指令,“信口雌黄”的代价是很高的。那时的书写,必先在腹中织就锦绣话语,发言才有金石之声。因此,谨言慎行的发言伦理,文约旨远的写作美学,言辞雅驯的人格魅力,一直是我们标榜推崇的语言传承。

  然而,键盘使文字删改、文序调整等成为不留痕迹的“举手之劳”,过去“意在文先”的写作秩序变成了“文意并行”甚至“文在意先”。社交媒体把面对面的交流与文字表达融为一体,口语与书面语的界限不断模糊,低互动语境下追求精确达意的字斟句酌,变成了高互动语境下可即时更正的率性发挥——因为可以随时在互动调整中圈定适当的意义;人们对语义模糊表达更为宽容,这种宽容也鼓励了将图片、视频嵌入文本甚至词句结构中,逐渐发展成“多模态”语言,在破坏传统的文字表达审美范式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表情达意的手段,建构了新的表达美学范式。

  媒介创新带来语言创新,是符合语言发展自身规律的。但它同时也对语言传承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社交媒体中的在线交往方式改变着传统的言说方式:多元文化的频繁交流侵蚀着民族语言的纯洁,而交流时空的无限扩张和人际关系的弱化导致语义情感的稀释。其次,沉浸式传播的“去社会化”侵蚀着约定俗成的共同语认同:语言社群化使小社区的“网络俚语”层出不穷,对新兴符号与表达方式的理解依赖于极少数人创造的“梗”。最后,视频的广泛使用改变着传统的语言审美观:对声色快感的追求高于对文字典雅的欣赏,文字表达、线性理性的符号思维被视听传达、多维感性的“全觉体验”所取代……

  如何在这语言迭代创新的时代坚守我们的语言传承?首先,要加强语言美的熏陶:增加基础教育中文言文与典范白话文的分量,通过经典阅读与吟诵体会中文之美;普及视听美学教育,提升民众音乐美、视觉美、语音美的鉴赏能力;倡导语言行为的荣辱观,以语辞雅驯为荣,以言谈粗陋为耻。其次,要强化民众的媒介伦理教育:媒介行为主要是言语交际行为,媒介中的言语表达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因此,要使民众确立语言规范意识,坚决抵制语言失范行为。最后,要培养民众的中华民族共同语意识,倡导民众自觉维护民族共同语的纯洁,把民族共同语的推广和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

  当然,特别重要的是,要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媒体语言研究,以科学的眼光看待新词汇、新构式、新语态,明确哪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哪些是对语言传承的破坏;探讨新媒体语言与社会文化构建的互动影响,明确新媒体语言的规范标准和治理方略;创新融媒体时代的语言学和语言美学,建构适应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语言学范式;推动和指导语言教育传承实践,提升全民的新媒体语言素养。

  (作者为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2年第12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白寅.新媒体语境下的语言传承与创新[J].青年记者,2022(12):1.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