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推进媒体融合不妨先从融媒体工作室开始

2022-08-24 08:12:18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詹新惠

摘要:融媒体工作室是对媒体机构人员冗余能力的激发和释放,是对媒体机构编辑部机制的一种互补和协同。

  近期,看到三则与媒体内容工作室相关的消息:一是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以自主申请、立项规划的方式在内部成立首批7个工作室,主打内容产品包括专题视频、短视频、专栏、访谈等多种类型,力图构建与媒体深度融合相匹配的工作室模式。二是上海报业集团6月启动“融媒工作室赋能计划”,从旗下270多个账号中遴选20个作为首批融媒工作室“种子”,在运营、技术、培训及激励机制等方面给予支持。三是一篇网络文章《腾讯裁员 内容人的大撤退》提及腾讯新闻旗下部分生产原创内容的工作室将被裁撤,其他一些工作室也面临被裁撤的困境。

  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一进一退的不同举措,似乎是走上了两个不同的轨道,对工作室有着不同的认知和对待。但就工作室及其机制本身而言,这一模式恰恰是人人都是生产者时代机构类媒体应对市场的一种选择和路径。

  先说腾讯新闻工作室的裁撤。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腾讯新闻旗下有六大工作室,分别在社会人文视频、纪实、文娱、财经、资讯等内容领域深耕原创,一些有社会影响力的栏目品牌如“十三邀”“谷雨实验室”“棱镜”都出自这些工作室。可以说,腾讯新闻的原创内容能力、品质和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些工作室。裁撤也许无关工作室模式本身,而出在其他方面。

  说到融媒体工作室,其实这对于媒体机构并不是新鲜事。传统媒体推进媒体融合之初,就在探索采用工作室的方式进行内容供给侧改革,以生产出符合新媒体平台特点和规律的内容产品。融媒体工作室从本质上看是一种类似项目管理的机制,一种与传统媒体机构编辑部不一样的内容生产和传播运营机制,它的功能价值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具有更强的专业内容生产能力。能够设立融媒体工作室的,一般都是媒体机构内拥有某方面优势或某种特色的团队。比如人民日报的麻辣财经公众号,运营者就是人民日报长期从事经济报道的跑口记者,有很强的新闻敏感。《新民晚报》新民眼打造的“Bund视频”主打法治和时政类内容,一年中诞生了不少百万级甚至千万级爆款作品。

  第二,具有更高效的团队协作产出。融媒体工作室一般是一个小的团队,团队协作的思想相比一般的同事、工作关系要明确,工作效率较高。此外,共同的目标也会让团队成员在工作方式、工作时间和工作进度上彼此迁就,最终相互成就。

  第三,具有“船小好调头”的灵活性和机动性。融媒体工作室是轻量级的“先锋艇”,易于随时调整定位和规划方向,甚至撤回、关闭。“先锋艇”的目的就是探路、实验、寻找,而通过一次次的探路和实验,总会找到方向和目标,也会慢慢摸索出规律和模式。

  第四,担当为媒体机构直面市场、留存用户的探索重任。融媒体工作室的内容产品是直接面向用户的,不仅能直接看到传播效果,而且能直接看到用户的反馈,甚至能与用户直接互动。在这一过程中,很容易了解到用户需求和市场规律,也能对自身内容产品及时做出调整,更有可能在与新媒体市场、用户的对接中摸索出新媒体的产品特质、运作路径和传播规律。

  第五,为媒体深度融合中的人员融合先行摸索。媒体深度融合最终要落地到人员融合,以工作室为试点,倡导小范围的、关联部门的自主融合,或许能探出一条跨部门合作、扁平化管理的新路。

  融媒体工作室是对媒体机构人员冗余能力的激发和释放,是对媒体机构编辑部机制的一种互补和协同,更是媒体深度融合推进的探索实践。融媒体工作室的成员要像那些头部的自媒体人精心耕耘自己的公众号一样,投入时间、精力和资源,致力于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进而产生品牌效应。媒体机构对待融媒体工作室,要解决激励机制问题,要将内容生产从媒体人早期的理想、情怀、激情的创作变成专业性、职业化和制度性的创作。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2年第14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詹新惠,推进媒体融合不妨先从融媒体工作室开始[J].青年记者,2022(14):125.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