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记者要善于从网上“挖”题

2022-10-13 08:25:45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赵思维

摘要:记者要学会辨认“网友”的身份,交叉核实信息的真伪,让证据意识贯穿采写全过程,切莫因为求快、粗心大意而导致新闻失实,甚至做出虚假报道。

  互联网的即时便捷重塑了传统的新闻采编生产过程,一方面,信函、热线、来访等传统新闻报料渠道不再是编辑部新闻线索的主要获取途径;另一方面,社会和受众的需求使得新闻生产的时间、采访写作的节奏愈发紧张,“又快又准”成为对记者的要求之一。此时,从网上发现隐藏的新闻信息,成为记者的必备技能。

  一是练好“新闻嗅觉”,从官方发布的信息中捕捉线索。记者要下“笨功夫”从各类党政机构的官方账号发布的推文中寻觅线索,如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等。此类信息大多为工作动态,但真实性有保证,有些推文则具有鲜明的新闻性。记者如果养成每天浏览的习惯,处于时刻“运动”的状态,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对某个领域敏锐的感知力,说不定哪一刻一个信息就会激发自己,串联起以往浏览的多个碎片化、毫无关联的信息,形成一个逻辑链条。

  比如,曾有一位长期关注生态环境领域的记者,分门别类关注了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部门的官方微信公众号达上千个,用了多个微信账号,每天他都会花时间浏览最新出现的官方推文。一次,某地级市生态环境局的官方公众号上出现一篇局领导讲话,称“要打击当地存在的盗挖泥炭土的违法行为”,他眼前一亮,翻阅该公众号后发现,此前也出现过强调打击此类违法行为的推文。他敏锐意识到,当地可能长期存在该类违法行为,便前往深挖调查,做出了精彩的报道。

  二是用好各类社交软件,从犄角旮旯找线索。目前的年轻记者更具有“网感”,深谙各类应用程序的特质、玩法。

  2021年7月20日郑州发生特大暴雨后,下午一些市民被暴雨围困、自救的视频广泛传播,当大多数记者都在第一时间寻找暴雨中的当事人、目击者时,有媒体记者通过某短视频平台私信了发布现场视频的博主、评论用户,及时快速获取了现场的关键信息,完成了一场高效的采访。在全民视频化的时代,“随手拍,随手传”成为很多人的生活场景,即时、便捷、互动的短视频平台成为记者,尤其是视频记者第一时间获取素材,找到新闻事件关联方的有效渠道。

  一位长期关注各类黑产地下市场的调查记者经常浏览基于兴趣主题聚合的中文互动社区,在浏览包括“香料”“失眠”“快递”此类主题小社区的网帖时,发现了罂粟壳、精神药品、快递信息非法买卖地下市场的线索。他潜伏进这些网络社区,扮演“买家”和“卖家”双重角色,取得对方信任,线下见面交易验证,一步步深挖,做出了在全国有影响的调查报道,警方依此抓获了一大批违法分子。此类社区如早些年的主题论坛一样,具有垂直性、聚集性,记者容易在各类网帖的互动中学到行业“黑话”,在相对封闭的行业圈子中找到可以进入非法交易群体的“引路人”,打开突破口。

  当然,记者要学会辨认“网友”的身份,交叉核实信息的真伪,让证据意识贯穿采写全过程,切莫因为求快、粗心大意而导致新闻失实,甚至做出虚假报道。

  (作者为澎湃新闻记者)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2年第17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赵思维.记者要善于从网上“挖”题[J].青年记者,2022(17):1.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