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国内热点事件报道的“团队协作模式”

2022-10-17 08:19:08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刁明康

摘要: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 对突发热点事件的拼抢是市场化媒体不断强化的重要领域。

  关注全国、全球热点新闻,把握好热点事件的采、编、刊、播环节安全,在事件发生后率先发声、率先进入核心现场、接触核心当事人,是近年来全国各大媒体抢占舆论制高点,提升品牌影响力的普遍手段之一。客观、中立、真实、快速、专业的报道,一方面可以迅速向公众释疑解惑,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品牌的权威性,增强用户的信任和黏性。

  热点新闻的采编过程,大致可以用“快速反应”“团队协作”“发布策略”“发布要求”“角度选取”等几组关键词来进行概括。

  确立选题,快速组建采编和分发团队

  速度,是抢占热点新闻的第一核心要素。重大热点事件发生后,记者需要以最快速度抵达现场,并以最直观、最有效、最能真实反映现场状况的报道方式进行信息传播。

  目前,国内的头部市场媒体几乎都要求记者拥有基本的采、写、直播、剪辑等业务能力。但凡遇到重大突发事件,记者抵达现场后,在网络信号条件允许、充电设备条件满足的情况下,需尽快开启现场直播。后方的视频团队,第一时间搭建直播团队,整合挑选关键、核心信息,制作短视频进行二次传播。

  直播的优势是可以先于文字或视频,对现场情况进行全方位打捞,对细节进行360度跟踪和特写,比如关注某个点位最艰难的一场救援。同时,直播对于一个记者的日常知识储备、新闻素养、临场应变能力、亲和力等也是一种考验。

  一场合格的直播,不仅能以最快速度向公众传递信息,也能通过记者的业务能力体现一家媒体的专业度和权威性,增强用户的信任和黏性。2021年,全国瞩目的“孙卓被拐回家认亲事件”,封面新闻记者石伟提前详细了解案情、采访专家、摸底家属诉求,提前熟悉孙卓回家线路,在直播中全程抢占C位,客观、中立、充满温情地介绍现场情况和案件进展,成为当天直播的标杆。这场直播不仅获得300多万人次观看,还直接为封面新闻官方微博涨粉1.2万人。不少网友在评论中要求封面新闻给记者“加鸡腿”。

  在一个或一组记者直播的同时,抵达现场的另一个或另一组记者,需同时以图集、短视频或文字快讯的形式传回现场核心、关键信息。

  分工明确,前方采访后方支持密切配合

  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考验的不仅是一家媒体能否第一时间派出记者抵达现场,而且是抵达现场后,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将核心、有效信息整合成多种新媒体形态,通过各大平台推送给关心该起事件的受众。这考验一家媒体内部的沟通、协作和配合能力。

  以2022年3月21日东航客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藤县失事为例,事件发生几分钟后,封面新闻便快速成立报道群,多部门、多行业、多口线记者加入。

  首先,国内新闻采访中心和区域中心派出三路记者,第一时间从宜宾、广州、武汉奔赴现场。与此同时,国内新闻采访中心安排4名记者,远程核实网络监控视频、为前方赶路的记者挑选报道点和通报现场救援进展。

  其次,视频中心成立直播团队,搭建直播室,等待前方记者抵达现场后进行实时直播;青蕉社区派出多名视频编辑,部分人接收拍客视频进行核实、剪辑制作,一部分人负责处理前方记者传回的素材。

  最后,内容推广部门与国内多个平台快速沟通,畅通推广渠道,向关心、关注此事件的人群精准推荐;编辑部门抽调专人,组成编辑团队,进行原创稿件的编辑、审核、刊发和官方通报、央媒权威报道的整合。

  此次报道,封面新闻秉持人文关怀,以快速、专业、冷静、客观、温情的态度对事件进行全面、客观报道,体现了媒体的责任和担当。

  掌控全局,根据事件进展层层推进报道

  在碎片和海量信息时代,如果不是全国性的重大突发事件,或者事件本身不存在延续性,一般的热点新闻,其热度存在一个传播周期:最长一周,最短一天,多数在3天之内会被其他热点代替。这考验一家媒体的快速反应和突破能力、剪辑制作精品的能力。

  目前,国内多家头部市场媒体对热点事件的报道,一般都是采取“1+2+3”的报道策略,层层推进。

  “1”,即第一天,第一时间。事件发生的当天,派出记者赶到事件核心现场,通过直播、图集、短视频、文字快讯等形式报道事件现状、救援或解决进展。同时,突破和接触核心当事人,还原事件发生的过程。

  “2”,在第二天傍晚,通过核心当事人的还原、相关第三方的证实,推出第一条文字详稿,全面展现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或现状。

  “3”,在经过前两天的拍摄、采访后,第三天,推出精品视频报道,以某个瞬间或某个核心当事人为切口,徐徐推进,全景展现事件背后的成因和当事人对事件的揭秘,以及政府救援、帮扶所起到的正能量效果。

  严守底线,三方求证识别信息真伪

  纠纷报道讲究三方求证。在纠纷事件中,涉事方往往都会不自觉地对对方加以指责,描述事件的发生过程时缺乏基本的客观态度。记者在采访时,切忌偏听偏信,必须坚持书证、录音、录像取证和三方求证原则。只有在三方甚至是超三方的“对质”状态下,对事件的起因和发展过程的了解,才会尽可能真实和全面,才能给公众一个概括性的信息传递,给相关执法、处理部门提供一份客观、全面的反映材料。

  人物报道需要多方还原。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通过短短几十分钟、几个小时的讲述就得到彻底还原,更无法通过受访者本人的讲述完成客观报道。一个人的性格色彩、工作和生活经历、内心活动、梦想和心愿、日常的行为举止,只有通过5—8个他身边人的交叉印证和描述,才能给予定位和描绘。

  海量信息注意真伪识别。当前,各家媒体在热点事件发生后,基本都是通过前方记者奔赴现场,后方记者远程采访、整理、集纳信息的形式抢发报道。远程采访最大的难点,就是对谣言、假消息的甄别。海量信息的识别,不仅考验一个记者自身的知识储备、职业素养,也考验其求证核实的职业精神和新闻操守,同时检验一家媒体对报道规范的追求和管控标准。

  悲剧性事件报道需体现对当事人的尊重和对核心信息的正反对比。在对悲剧性事件的报道中,尤其考验一家媒体在采访过程中对核心信息的正反对比和行文时的态度担当。从采访角度来讲,要给予受访者最大的尊重和受访空间,不打扰、不追问、不引导、不挖坑,是基本操守;从行文和报道要求来讲,要字斟句酌,做到不伤害受访者、不欺骗受众。

  角度比拼,跳出常规模式寻求创新切口

  近几年来,重大热点事件发生后,常常会出现数十家媒体集体拼抢新闻的现象。大多数时候,各家媒体的报道思路、报道规模会有重复,甚至出现翻版、克隆现象。如何在报道中做到与众不同,尤其考验前方记者和后方统筹团队的眼光、发散性思维。

  跳出常规报道模式,另辟蹊径的前提是,除了对事件本身有全面的了解,记者在前方还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以2021年“大象北迁事件”为例,封面新闻在该事件的系列报道中,有一条深度视频稿件令人印象深刻。

  2021年,全国众多媒体“追象”几个月,在做了现场跟拍、专家采访、生态环境讨论等报道后,受众逐渐产生了阅读疲劳。在“人象冲突”的根本原因还没有讲透,亚洲野生象的脾气性格还没有被人们摸清、未来何去何从还存在分歧的情况下,封面新闻前方记者另辟蹊径,像记录一个人一样去记录一头象的一生——它的出生、成长、脾性养成、肇事经历、未来“象生”。记者找到了北迁象群家族的邻居,同在普洱的另一个象群,并通过饲养员、寻象员、村民、镇政府工作人员、保护区工作人员、大象专家,讲述了一头被逐出象群的公象的故事。该公象被取名“老三”,年少时与象群和谐相处,成年后因为要交配,在象群中多次打架斗殴,最终打斗失败被逐出象群,无奈之下将气撒到附近村庄的人类身上,多次毁坏农作物、汽车,并造成多人死亡。最终被捉拿归案,关押在保护区。透过这头象的成长经历,该微纪录片以个体故事讲述西双版纳野象群的发展,介绍大象的脾性养成,反映了人类与野象的生存冲突,公布了受灾群众的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并通过保护区政府的规划,描绘了人类保护野象的未来前景,在全网各大平台分发、推荐后,受到好评。

  (作者为封面新闻国内新闻采访中心副总监,调查记者)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2年第17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刁明康.国内热点事件报道的“团队协作模式”——封面新闻的实践探索[J].青年记者,2022(17):31-32.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