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垂直与破圈:都市报向文化传播服务机构的转型

2022-11-02 08:19:23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彭健

摘要:在既有路径之外,都市报转型能否走向垂直化、专业化、分众化,这样的转型之路又能否行稳致远?

  都市报转型聚焦“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当今时代,文化成为全球性资源配置的重要内容,成为国家发展中最具决定意义的力量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在2035年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1]为提高城市竞争力,发挥文化作为城市发展“双引擎”之一的功能,各国已开始制定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战略,并以此刺激城市的复兴与发展。[2]

  经过多年发展,深圳文化产业已成为四大支柱性产业之一,202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2500亿元,同比增速超过15%,位居全国前列,占全市GDP比重超过8%。而自2011年以来,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近15%,远高于同期GDP增速。全市文化企业10.2万家,从业人员103万,规模以上文化企业3157家,打造了文博会、文交所等多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发展平台。[3]结合国家战略和深圳实际,在文化之于国家和城市的意义日渐凸显的大背景下,垂直深耕文化领域,是深圳都市报转型的战略选择之一。

  都市报转型聚焦“大文化”的视野和内涵

  在当前的媒介生态下,都市报转型聚焦“大文化”方向,需要有更宽广的视野,并为“大文化”注入更丰富和更具时代特征的内涵。

  晶报在转型过程中,对于“大文化”作出了清晰的界定:一是人们熟知的传统文化领域,包括文学、影视、演艺等。二是“文化+”,即从文化出发通往生活、通往世界,或者说,是文化+一切,文化是一个巨大的连接器,是方法、道路与视野。三是“+文化”,通过以文化“物”,关注城市文脉;通过以文化“城”,塑造城市品格;通过以文化“人”,滋润市民内心成长。

  同时,作为立足深圳的地方媒体,深圳晶报转型聚焦“大文化”注重体现三个面向,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在世界的聚光灯下讲好深圳故事;面向未来——深圳的未来和以深圳为代表的未来,英国著名学者麦克法兰将深圳称作“未来之城”,晶报向“大文化”方向转型的使命之一,即是通过文字、声音与影像,让未来提前抵达;面向现代化——现代化是物质的,也是观念的、思想的、文化的,晶报向“大文化”方向转型的另一指向,是集结一切可能推动城市和国家进步的现代化力量。

  此外,这里的“大文化”,亦包括深港文化。深圳与香港不仅现在有着十分密切的地缘关系,历史上亦同为一家,均为广东新安县(今宝安)所辖;在文化上属于同一体系,都属岭南文化。[4]作为深圳本地媒体,聚焦“大文化”领域,重点关注“深港”文化是题中之义。

  都市报转型聚焦“大文化”的路径与实践

  在向“大文化”方向转型的初期,晶报主要推出了三款内容产品,分别是“元故事”“聚光灯”和“观文脉”。

  “元故事”每篇约5000字左右,以大文化视角切入。这一内容产品有别于以往的深度报道,也不同于过去的报告文学、纪实文学,而是一种非虚构写作。作为一种独特的跨界文体,非虚构作品通过情感化呈现,实现了对写作对象个体意识的主观表达,从而转换了传统意义上新闻报道的“客观化”视角与规范,并由此形成了突出的情感化特征。[5]以非虚构写作为支撑的元故事,指向的是在“全球视野、国家战略、广东大局、深圳特色”四维空间中,撑开文化定义边界,努力开辟一个深圳故事叙述的“新纪元”。迄今为止,晶报打造的“元故事”已稳定推出数十篇,涉及人文、科技、生态等诸多领域,包括深圳先锋新锐文化生活方式、深圳青年文化潮人、深圳新的文化地标、深圳文化市场、深圳文化历史,以及珠三角文化传统、深圳社区文化、中外文化交流、中国改革开放文化、香港人在深圳等在内的十多类“文化”主题故事,引发外界关注。

  “聚光灯”以多元空间、深圳话题为直播背景,邀请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泛文化领域学者、专家、行业领袖、“元故事”主角等嘉宾,在“聚光灯”下畅谈关于文化、艺术、科技、电影、体育、文旅、元宇宙等话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奖章”获得者、深圳读书月组委会总顾问王京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徐扬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等一众大咖,已先后走到了晶报的“聚光灯”下。

  “观文脉”是一款以“图片+诗歌”融合呈现的产品,图片以无人机航拍为主,观察深圳文脉,用独特的视角展现深圳历史文化地理,以及城市独特的文化味道与风情。

  这三款产品除了纸质版面的刊登,更注重通过长图、海报、金句选摘、诗朗诵、短视频、动漫视频等图像模态、色彩模态、声音模态、影像模态的整合和升级,通过声与画的结合,包括声音影像模态在内的多模态话语表达,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传播力。在多模态话语表达中,作为话语实体的文字模态是表情达意的主要载体,也是信息传播的基础。这三大主打产品,要求文字模态的话语表达具有“文化”功底,体现在标题上要求简洁、凝练,指向明确又内涵丰富,体现在文本上要求不断提高写作技巧。

  都市报转型聚焦“大文化”的破圈与拓圈

  一直以来,都市类媒体都致力于大众传播,挺进“大文化”领域,探索垂直细分内容,亦须避免“小圈子化”和传播能力弱化,唯有打破“圈地自萌”才能够“跑马圈地”,开拓更远的边界。因此,如何在探索垂直的同时破圈和拓圈,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说“破圈”本质上是与新对象发生关联、建构起新的关系,那么“拓圈”就是要加强“破圈”的记忆点、延伸“破圈”的影响力——“拓圈”就是一种既破又立的创新精神。

  在电视领域,与文化相关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已作出有益探索。从“小众”到“大众”、从“分众”到“泛众”是传统电视文化类节目“破圈”传播的本质,其内在逻辑在于其“在建构小众圈层内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通过关系激发突破圈层壁围,实现大众层面的文化传播和认同”。[6]近年来,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衣尚中国》《中国考古大会》以及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舞千年》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类节目,以创新手法激活传统文化,因打通各个年龄层、知识层、审美层和话语层的观众圈层而获得普遍共情,实现了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破圈”传播,引发了全社会的传统文化热、国潮国学风。[7]在推进媒体融合的现实语境下,都市报向“大文化”领域转型,亦可参考借鉴广电类节目运作经验,探索更多破圈与拓圈路径,突破“小而美”,实现“大而和”。

  (一)建立城市“文化联盟”。都市报向“大文化”领域转型,可依托机构媒体优势,联动区、街道以及各类文化场馆,建立“文化联盟”,通过组织机构的互动和互通,带动内容生产,进而为跨界、破圈和拓圈奠定基础。目前,晶报已经开始探索与深圳各区、各街道联动,共同运作文化项目、生产文化内容。

  (二)与大型新媒体平台合作。机构媒体与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在内容和运营等方面开展有效合作,有利于“借船出海”、借势发展。目前,众多电视节目与大型新媒体平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例如《唐宫夜宴》《祈》和《只此青绿》等节目因其小体量、片段化,被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病毒式传播”,均引发全网轰动。这样的合作不是传统媒体简单、无偿地向新媒体平台输送内容,而是在以我为主的前提下实现共赢。

  (三)借鉴成熟产品的商业运作模式。目前,包括“真实故事计划”等依托非虚构写作建立起的商业平台发展势头良好,且建立起了较为成熟的市场化运作模式。都市类媒体向“大文化”领域转型,须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打磨产品形态,使之更能与市场对接,包括“真实故事计划”实行的UGC生产模式等,都值得借鉴,同时亦可探索推进跨平台内容生产和运营合作。

  (四)对接文化产业。对接文化产业是推进媒体融合的题中之义。都市报向“大文化”领域转型,在生产内容和设计产品的同时,即应留下对接文化产业的接口。譬如河南卫视《唐宫夜宴》“破圈”后,郑州等地的旅游人次大大提高,并迎来了一波又一波“博物馆体验热”。河南广电旗下唐宫文创公司更是依托“中国节日”系列节目IP大做文章,2021年开发口罩、盲盒、汉服、游戏等文创产品200余种。都市报向“大文化”领域转型,应该且可以与文化产业产生更广泛的连接。

  参考文献:

  [1]刘维兰.新时代文化战略与文化强国实践策略[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6).

  [2]胡卜文.纽约文化战略的经验及对广州的启示[J].中国会议,2019(10).

  [3]马璇.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近15%[N].深圳特区报,2022-06-14.

  [4]关志钢.香港文化特点及其对深圳的影响[J].特区理论与实践,1996(05).

  [5]许莹,程贺.非虚构写作情感化传播的作用与边界——对微信公众号“网易人间”“界面正午”“真实故事计划”作品的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9(08).

  [6]覃晴,白迎港.从价值转向到文化破圈:垂直类综艺节目的文化传播路径探析[J].传媒,2022(01).

  [7]张国涛,欧阳沛妮,江虹.传统文化类节目“破圈”传播的内在逻辑[J].中国电视,2022(07).

  (作者为深圳报业集团晶报社全媒体评论中心总监)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2年第17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彭健.垂直与破圈:都市报向文化传播服务机构的转型——以深圳晶报的实践为例[J].青年记者,2022(17):73-74.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