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首页>编读网来 > 正文

青年记者2015年2月上评刊

2015-03-04 17:01:10

来源:   作者:

摘要:

    1.本期“刊首快语”《乐观地站在新的路口》,标题通俗鲜活,醒目直白,却一下吸引了读者的眼球。“媒体人自乱阵脚,慌不择言,盲目唱衰”的“纸媒黄昏恐惧症”,让李晓亮颇为不满和不屑。未雨绸缪不是坏事,肆意夸大,到处蛊惑人心,那就要认真分析,考虑考虑某些唱衰者的居心何在?正视现实、坚定信念、乐观面对、走好自己的路,前途自然光明灿烂。奋斗了几十年,思想应该是成熟了。现在牛奶有了,面包有了,地盘有了,经验有了,应该更有信心、更有魄力、更有实力去面对和战胜各种逆袭和凶险。“乐观”这个词让人很兴奋、很提气,在“刊首”出现,既显贵刊的态度,更显刊物的风格。

    2.《媒体发展新常态》的前沿报告,很有内涵,也很应景、时髦,各行各业都在认识和应对自己的“新常态”,新闻媒体能例外吗?报告组织的稿件不多,论述展开得也不是很全面很厚重,但作者的见解是有的放矢、有理有据的。他们大都为媒体的研究专家,结合我国媒体发展新常态的调研和探索,发表了不少很有新意、很有深度、具有指导性和建设性的观点和意见,读后很受启发。对于新常态的研讨,应该成为新闻业务专刊的一项长期任务,如何认识准确,应对自如,“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还需要更多业界同仁和高级别的过来人,随时研判,随时提醒,随时引领。在“新常态”的大潮中纵横驰骋,游刃有余。

    3.于文国先生久闻其名,他有图有文有真相,硕果累累,令人艳羡。他的自述文章,全部采用以纪实图片为导向,为读者解读一幅幅感人肺腑的照片形成过程、拍摄经历和图片的深刻内涵,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于文国的不辞辛劳、执著忘我、高超的抓拍技巧和捕捉灵感。看了于先生的照片就会让人情不自禁地落泪,看了他的讲述,更加令人起敬。现如今拍一幅照片太容易了,简直唾手可得,但能拍一幅内涵丰富、震撼人心、让读者过目难忘、回味无穷的优秀图片真是太难了,有功夫、有技术、有机遇,还得不怕吃苦、勇于牺牲。于文国的佳作和荣誉让多少业内人士眼红,他走过的路也应该成为有志者争相奔走的征程。

    4.《反腐报道娱乐化反思》一文有的放矢,针砭时弊,很有现实针对性,反思和对策都很有力度,说服力和实用作用都很强,读后既有感慨又有启示,很有观察味道和力促整改的效果。读者对文章所罗列的反思现象还觉得话犹未了,比如,许多本地的典型反腐案例,本地媒体装聋作哑,默不作声,对外地的腐败落马老虎却大炒特炒;是对本地反腐成果有意见有抵触情绪还是听命于主管部门的严厉监管集体噤声?!这种现象也着实误导了读者受众,是不是也应该正视一下并且好好改改了!

    5.上海外滩发生的踩踏事件在新年的新闻报道中成为轰动焦点,对这次踩踏事件的报道层面和事故的分析处置让许多人费尽了脑汁。“专栏”的两篇评论都涉及到这件事,足见此次事件的影响之大,同时也看到贵刊专栏文章的时效观念是这样强。令人感兴趣的还有时统宇先生在评论中提到了复旦大学成为“负面新闻高发区”这一敏感话题,而张涛甫先生正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他也正在自己的“张望”中对外滩踩踏事件侃侃而谈。两篇文章都分析得很有理性,头头是道,但读者可能暗暗担着心。当两位教授级的作者拿到本期刊物,知晓了前后内容,是否会产生一些具有火药味的想法?会否产生一些更有看点的争鸣?高水平各抒己见一定会使专栏文章更有吸引力,当然,我们并没有唯恐天下不乱的初衷。

本期文字差错极少:

P29二栏:“让沿线所有的护路工们像电影明星一样给我签了名”,此句似乎漏掉一个字,应为“像电影明星一样”才通顺些。

P67一栏:“琼斯不以为地说……”  “不以为然”应为“不以为意”

P30一栏:“大约在中午13时左右,啦一声”  “滋啦”应为“刺啦” 

以上意见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特约评刊员 李惠东

2015.2.26 

                 

来源: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