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7日 星期三
首页>编读网来 > 正文

青年记者2015年5月上评刊

2015-06-11 10:57:57

来源:   作者:

摘要:1 本期的前沿报告《新闻:快与慢的纠结》讨论的问题,是新闻媒体工作者随时遇到的课题,大家的认识也都是家常便饭,谁都有这样的经历,谁都

    1.本期的前沿报告《新闻:快与慢的纠结》讨论的问题,是新闻媒体工作者随时遇到的课题,大家的认识也都是家常便饭,谁都有这样的经历,谁都能说上一套两套的大道理,问题是再遇到此类“快与慢的纠结”时自己究竟怎样作出决断,予以准确地把握和处置。报告中的十一篇文章都讲出自己的感受和相应的理论依据,读者也心领神会,点头称是。作者的体会、经验以及所得出的结论应该是合理的、站得住脚的,给读者的启示颇多。特别是文章的标题都很醒目、画龙点睛、一针见血,如《抢新闻重要,求证新闻更重要》《快新闻时代的慢新闻》《快在一箭封喉,慢在闲庭信步》《秒新闻时代如何沉淀好报道》,都具有强烈的吸睛效果和专业感召力,为文章增色不少。围绕这期报告,封面设计也简洁、巧妙,田径跑道两端的铅笔和鼠标,寓意新闻竞技场上快与慢的角逐,与报告的主题相对应,很值得玩味、三思。
    2.《青年记者》经常刊登一些业已退休赋闲在家的老记者、老编辑的回忆文章,他们在那些难忘的、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艰苦创业、拼搏在新闻战线上的动人事迹让人感动。孙汝纯先生的《六十年代的记者生活》亦是一篇回忆录佳作。看到当年孙记者及众多老前辈一心扑在新闻事业上,采访和写出了那么多在当时闪耀着时代光彩和印记的新闻稿件,散发着浓浓墨香的剪报应该成为今天新闻新兵的宝贵财富和生动教科书。对于当年的峥嵘岁月和光荣历史不应该不屑一顾,不以为意;而应该经常回顾,取其精华,发扬光大。《青年记者》的“经历”栏目文章功不可没。“八年了,别提它了”这种想法可要不得!
    3.展江老师的文章从一篇“古董”级假新闻案例的介绍和讲述中给我们新闻媒体人又上了生动和触目惊心的一课。“假新闻”人人都深恶痛绝,新闻人嗤之以鼻,并唯恐躲避不及。可是仍有相当多的同仁接二连三在制造和编写此类假新闻,总结教训,批评和处罚当事人必不可少,但也需要深刻研讨假新闻层出不穷、个别人乐此不疲的深层次动机和缘由。假新闻获奖的事例屡见不鲜,追回奖杯、开除造假者就完事大吉了吗?编辑部制定的许多上稿任务、计分标准、考核硬指标等相关规则,无时无刻不是束缚记者、编辑的“紧箍”,谁不想多写稿、多计分、多拿钱、多出名啊!想当初,那些“假新闻”被老总们如获至宝般捧在手上,出了事也不能把板子都打在干活者身上。
    4.本期“国际媒介”的稿件内容丰盛,很有看点。几篇文章各有特色,都抓住国际媒介领域时尚热点和新开发的先进技术展开论述和研讨,内容前瞻性很强,应具有一定的学习、实用和研发作用,参考价值极强,如“无人机新闻”的评述,让同仁们眼界大开;《新共和》危机的总结和善意提醒,警钟敲得十分及时;BBC节目的启示和经验都让受众耳目一新。有了国际媒介的参照和借鉴,我们的路子会走得更稳健和成熟些。
    本期的文字差错发现有这样两处:
    P34二栏:“文化检察部门取缔了一个家庭黑网吧”。
    “检察部门”令人质疑。正确的表述应为“文化、检察部门”因为“文化”和“检察院”是两家单位。或者是“文化检查部门”、“文化监察部门”。
    P39一栏:“几个佩戴红袖章的文武卫者”
   “文功武卫”是典型的望文生义,应该是“文攻武卫”,此乃文革时期特定的群众组织的名称。
    以上意见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特约评刊员 李惠东
    2015.5.30

来源:

编辑:卢文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