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首页>新闻实践 > 正文

美中传感器新闻的实践与挑战

2016-06-21 16:07:41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6月中   作者:李文健

摘要:  传感器新闻在实践领域的应用还有巨大的潜力,同时,实现常态化的传感器新闻生产也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

  传感器新闻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新闻制作方式。从技术角度看,传感器新闻主要是指利用传感设备有针对性地搜集规模化信息,并通过数据计算、分析以及可视化手段,将信息的解析结果融入报道之中的一种新闻生产方式。可见,传感器新闻的特殊性集中体现在信息和数据的收集方法上,而在新闻报道的指导理念和核心生产环节,仍然是以数据驱动来聚焦专门信息、深度挖掘数据、可视化地呈现数据来合成新闻故事的思路和流程,因此传感器新闻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新闻报道门类,而只能被看作数据新闻的一种特殊制作方式。

  美国传感器新闻生产现状

  目前国外对于传感器新闻的实践应用越来越成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案例。这些实践案例以美国佛罗里达州《太阳哨兵报》的“超速警察”、纽约公共电台的“蝉群跟踪”、《华盛顿邮报》的“枪声监测”、《今日美国》的“工厂旧址铅污染”以及新闻网站“为了公众”的“海岸监测”为代表。其中,《太阳哨兵报》利用传感器监测警察驾车速度并通过数据明确揭露警察超速是造成该州交通事故高发一大因素的“超速警察”报道,获得了2013年度普利策新闻奖的公共服务奖。这篇报道发表后130余名警察受到处罚,佛罗里达州的超速违法现象减少了84%,显示了传感器新闻的强大社会效能。

  与此同时,美国还出现了一些专注于传感器新闻研究的学术机构,如2013年6月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院托尔数字新闻中心成立的传感器新闻工作小组。该小组发现目前美国将传感器应用于新闻报道主要有四种方式:一是借助用户身边普遍存在的传感设备如智能手机,以公众参与的方式收集信息和数据;二是使用各种社会机构已有的传感设备和系统;三是记者购买常见的传感设备,根据调查需要设计适合的简易传感器群组;四是媒体机构与专业研究团队合作建立自己的定制式传感系统或部门。

  从美国新闻业界传感器新闻应用的成功案例来看,美国媒体记者主要是在解释性、调查性报道中使用传感设备收集数据。无论是利用已有的公共传感系统的“超速警察”“枪声监测”报道,还是公众参与的“众筹”式信息收集的“蝉群跟踪”报道,传感器的使用都强化了报道的精确性和权威性。依据这些精确的传感数据得出的洞见性的调查结论,无疑增加了报道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此外,传感器还被应用于一些环境新闻或突发新闻的报道中,比如空气、土壤质量的实时监测或地震、地质勘探信息的播报等。

  国内对于传感器新闻的探索

  相较于美国对传感器新闻的广泛采用和研究,国内传感器新闻的实践应用和学术探讨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学界对于传感器应用于新闻传播领域的前景充满期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许向东副教授认为,通过收集、分析传感数据可以在碎片化的信息中发现常规信息处理手段不能发现的一些规律和趋势,不仅有助于提升数据新闻的意义和价值,而且有助于受众提升信息分享的积极体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史安斌教授也认为,传感器具有感知细微变化的灵敏性和海量数据收集的便捷性,可以广泛应用于环境新闻、调查新闻、公民参与新闻、无人机新闻等报道领域,传感器新闻或将成为数据新闻生产的一种“新常态”。

  国内媒体在传感器新闻生产方面,无论是报道范围还是设备本身的使用,都还相对有限。目前比较专业的传感设备主要应用于科研报告或调查之中,前者如2015年5月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公布的报告《中国自然观察2014》,就是基于遥感数据对中国森林植被变化趋势作出了可视化呈现。物联网传感器和可穿戴传感设备等更为复杂的技术手段,在新闻实践领域中的使用则更为鲜见。

  从传感器新闻的制作和传播现状看,国内新闻界在信息收集中使用较多的原始传感设备主要是智能手机,而报道范围主要集中在展示宏观面貌或趋势的解释性新闻中,特别是反映民生变化的报道。这当然也和智能手机本就是属于普通公众的便携终端紧密相关。

  2014年上半年,央视晚间新闻节目中推出的“据说”系列报道中首次较为完善地使用了传感器制作新闻。特别是春节期间央视播出的5期“据说春运”,依托百度地图过亿的装机量和其他使用率较高的手机定位APP收集民众位移数据,通过云计算和可视化技术向观众生动展示了2014年由2亿部智能手机持有者迁徙路线构成的春运宏大图景,不仅增强了报道的可信度和权威性,而且展示了“亲情流动”背后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这次成功的传感器新闻制作,也在新闻生产理念和流程上实现了由新闻中公布数据、以数据支撑新闻到数据中发现故事、以数据传递体验的成功转换。之后央视又制作了一系列“据说”“数说”节目,各地方媒体也相继推出过以“数说”命名的新闻报道,其中不乏出色报道。

  因传感器新闻强调的“迅捷”“精准”“参与”“开放”等特点和网络传播理念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因此网络媒体特别是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客户端在利用移动设备收集用户数据、向公众发布相关信息等方面优势明显。如在即时通信和社交媒体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腾讯,就在2015年10月23日举办的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首次公布了微信基础数据和用户使用偏好。就用户在不同时间段使用微信的情况,腾讯描绘了所谓“典型用户的一天”,直观反映了一般微信用户普通而普遍的生活方式。尽管这样的“一天”仍然是建立在对数以亿计的微信用户数据进行总体分析的基础之上,但比直接公布数字更具趣味性和贴近性。在这种以公众视角呈现的“数据故事”中,受众不再是新闻的局外人和旁观者,而变成了通过“共情效应”产生出强烈浸入感的参与者,从而在增强受众对新闻的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进一步吸引其持续关注事件的深层意义,这是传统的报道形式很难做到的。

  综合来看,国内传感器新闻的制作和应用表现出几个鲜明的特点:其一,复杂的专业化传感设备使用不多,自建传感器和传感数据分析系统的传统媒体少之又少;其二,传感器新闻的报道领域较窄,主要集中在反映民生变化的解释性报道之中,调查性的深度报道应用不多;其三,新兴媒体或融媒体平台对传感数据的使用要多于传统媒体,这也表明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依然任重道远;其四,相较于美国传感器新闻制作中常见的众包模式,国内传感器新闻中受众参与的程度较低。这些特点显示,传感器新闻在实践领域的应用还有巨大的潜力,同时,实现常态化的传感器新闻生产也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

  传感器新闻生产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传感器新闻的出现,无论在新闻理念上还是在新闻实践领域都是一次巨大的变革,特别是在实现公众广泛参与和打破数据垄断方面显示了先天的技术优势。然而在中国传媒行业的相关实践中,传感器新闻生产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1.数据资源较为单一,报道模式化问题突出。目前国内媒体制作的传感器新闻,其原始传感数据大多来源于社交媒体和网络搜索引擎,在数据的处理方面也主要运用某些网络应用提供的云计算服务,而缺乏采自其他公共部门的传感数据,自建自采的传感系统和数据分析系统则更加少见。数据源的单一也造成了报道本身的模式化,现象解释和趋势描述居多而缺乏洞见性的深入观察、预测或意义引申。

  实际上,除了社交媒体和搜索引擎,很多政府公共部门都建有完善的传感系统,如公共安全部门的“电子眼”、气象环保部门的“监测器”甚至无人机和卫星遥感设备,都是进行数据采集和深入挖掘的富矿。对这些传感设备的使用,不仅可以丰富传感器新闻的报道范围,也可以提供更多视野开阔、引人兴味的数据故事。

  2.传统媒体的人员结构难以适应传感器新闻的技术特性。传感器新闻的制作,首要的就是传感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工作。这就要求传感器新闻生产小组中,不仅要有经验丰富、“嗅觉”灵敏的专业记者,还要包括社会学、统计、互动设计、数据分析、绘图等方面的人才。而传统媒体的人员结构很难满足这一要求。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实现跨媒体领域的传感器新闻制作,不仅是对传统媒体人员结构提出的全新挑战,也是对记者角色的重新定义。利用技术手段挖掘新闻,将成为记者职业角色中的一项重要技能。

  3.公众和非机构性新闻生产者的参与和新闻职业化理念产生冲突。传感器新闻生产理念中自然具备的“公众参与”和“传受合作”的公民取向,要求传播者放弃对信息的单一掌控,并改变自上而下的以传播者为中心的新闻生产模式,甚至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应以“众包”的方式实现,从而达成传者和受众的平等对话和信息共享。这对于坚持“职业语境”的专业化记者和媒体而言,往往是存在认知冲突的。一方面,未经职业训练的公民记者其专业性确实值得怀疑;另一方面,完全交由公众采集的传感数据其精确性也难以保证,这都将影响到新闻本身的客观性和可信度。因此,公众和非机构性新闻生产者与职业新闻人在理念上的冲突,将成为传感器新闻应用的一个长期制约因素。

  4.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利用可能侵害公众隐私权。传感器新闻的制作需要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关信息,特别是对公共事务的考察,或者需要将传感器安装在公共场所,如公园、商场、广场、路口、街角等处,或者需要记者从公共部门采集已有的监测数据,这些都涉及对普通公民信息甚至影像、个人生存状况的收集。当公民个人对此并不知情时,也就无法阻止个人信息被采集和利用,隐私权就有可能受到侵犯。因此,在传感器新闻的制作中必须考虑法律或安全问题,这是媒体应负的责任。同时,也应在隐私权的保护方面明确法定义务和标准,规范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使用方式和范围。

  参考文献:

  ①刘胜男:《科技时代,新闻业可将传感器作为报道利器——访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托尔数字新闻中心高级研究员Fergus Pitt》,《中国传媒科技》,2015年第6期

  ②许向东:《数据新闻中传感器的应用》,《新闻与写作》,2015年第12期

  ③史安斌 崔靖哲:《传感器新闻:新闻生产的“新常态”》,《青年记者》,2015年7月上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6月中

编辑:qnjz